我又来到泽库,从2012月算起到今年此时已经是第十年了,差不多每年春夏两次,3月或4月的春寒凛冽,8月的百花开满草原,
每次都是二十多天。疫情原因或因为去果洛等其他青海牧区写生泽库写生偶有中断。
我最开始去泽库和一位老朋友有关,就是专画藏族题材的吴长江老师。吴老师画泽库已经39年了,2008年以后,我和吴老师相识熟悉成为好朋友,他就约我结伴一块儿画泽库。我非常的兴奋,以前我看到过不少吴老师和李晓林老师在泽库完成的写生作品,真是强烈震撼。泽库距离西宁仅有四五个小时的车程。从西宁出发,途经大城市到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黄南州农区,穿过麦秀林区到达泽库就是典型的牧区。体会到不同的地貌变化海拔落差和多样的生活形态,具备了这些条件,泽库成为最理想的写生地点。
2012年8月
2012年8月
2012年8月
我第一次到泽库是2012年,我到那儿之后兴奋极了,让一个老西藏见到太多在拉萨需要等待和寻找的好形象,画画的手立刻就停不下来了,第一次就把我带去的素描纸全部画完,不得已卖街上小店里的劣质图画本接着画。
泽库是一个风口,夏季很短,在漫长冬的下午冷风呼啸吹过白雪覆盖的草原。泽库人在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当中繁衍生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又不屈不挠,这一片天地塑造出那里的人物形象很是英武俊拔。特别是小伙子帅极了,在硬朗清瘦面孔上五官立体眼睛明亮。我感受到的就是最强悍的原汁原味的生命力和野性。特别是在每年夏天的赛马会,更能够感受到骑在马上的那些小伙子的英武和强大的生命能量。
十年前刚到泽库的时候,看到满街都有骑着马来县城的牧人。在拉萨这样的景象早就消失了,已经是完全现代化大都市的感觉。在泽库写生这些年我体会到过去古老生活方式的记忆依然能够清晰地在眼前重现。由此联想到整个人类的古老的生存方式的记忆就在眼睛看到的真实当中。有一种走进过去的感觉,面对眼前的牧人,会产生穿越一般同时不同代的强烈震撼力,好像是走到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当中,藏族牧区文化的古老的记忆都在眼前呈现出来。神情当中感受到的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内心世界,那种直接、坦诚、质朴的目光是人和人之间最直截了当的情感交流,这样的真诚是很打动人的。
2013年8月
2014年4月
2014年8月
2015年4月
2015年4月
2015年4月
2015年4月
2015年4月
2015年4月
在泽库我们住武警中队,因为有吃饭住宿的方便,又有空屋子可以做画室。中队就在城边儿上,出了门在县城的马路上就能见到好的形象,在当地朋友或藏族战士的帮助下请来做几个小时当模特儿。每到一幅画完成我们都会请模特本人签上自己藏文的名字。牧人粗壮的手指握着画笔,写的极为恭敬认真,很是感人,对藏文字的敬畏是对本民族文化最深刻的情感。
2016年4月
2016年4月
2016年4月
2016年4月
2016年4月
2016年4月
2016年4月
2016年4月
2016年4月
2016年8月
2016年8月
2016年8月
这些年我在泽库画的人物很多,每次都有个五六十张的素描,有二十张左右的油画。每次都收获特别大。画面当中出现过不同年龄段的男女老少,对不同阶层的人都有过深入的了解和接触。特别是有趣的是,往往在马路上会遇到以前画过的人。有的人已经画过好多次,可以看到十年当中生命轨迹的变化,也可以感受到泽库这些年巨大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在他们身上充分的体现出来。县城里楼房变多了,道路改造了,骑马的牧人越来越少,这些年几乎是消失了,变成了骑摩托。服装也随着改变,为了适应骑摩托的速度,以前好看的狐皮帽儿和宽沿礼帽快速消失,被裹在头上的长头巾代替。我的画面上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围头巾的人。这些年的夏天我们都去赛马会上画素描。赛马会的变化也是巨大的。以前的骑手是自己骑一匹马,旁边牵一匹准备比赛的马。后来骑摩托去参加赛马会的人越来越多,再后来,准备比赛的马被装到皮卡上运到赛场。我还见过牧人缓缓地开着私家车,握着方向盘的手同时牵着缰绳,缰绳连着车外跟着的一匹马。11年前画的牧区人服装发型,都和今天很不一样的,几年前我就画过一些小伙子,他们很时髦的,把头发染成红色的,黄色的。还有一些小伙子和女孩儿是上大学假期回到故乡。他们穿的藏装完全是新式设计。原来牧区典型的羊皮袍子越来越少了。后来我专门买过一些旧皮袍当做自己创作使用的道具服装。越来越多的牧人着装是比较轻便的现代材料,虽然还是藏装,但完全不是以前的传统样式了。
2017年4月
2017年4月
2017年4月
2017年4月
2017年4月
2017年8月
2017年8月
2017年8月
2017年8月
2017年8月
2017年8月
2017年8月
现场写生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面对眼前真实的人物是全方位的感受。通过简单的交流,观察一颦一笑的神情,能够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和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于一个画家来讲,写生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激情和想象力。在泽库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写生的方式,形成有效的工作流程,我可以用比较短的时间,完成一张油画作品,快速的全方位的把现场的感受记录在画面上。写生和用图片资料画画有巨大的差别,有的时候可能来不及画完,自由不羁的小伙子不可能老老实实的坐在那儿长时间的让我们去画。泽库写生逼迫我必须学会短时间完成一幅油画,尽快地把鲜活的感受捕捉到,把眼前让自己激动形象特征捕捉,模特动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甚至画到一半儿,他觉得无聊会睡着,睡了也没有关系,我改画素描就画他睡着的样子。时间不够就只能画素描,又觉得色彩和质感的信息画不下来很不尽兴。后来我尝试着实践用一种粉彩的办法画彩色素描,用黑红棕三支笔在更短的时间里,可以完成类似油画的效果,记录尽可能多的视觉信息,“三支笔”也成了我的个人特色。
2018年5月
2018年7月
泽库的写生经历,我的收获是巨大的。就是从这十几年,我开始大量的藏区现场写生。面对面的画牧区人,以往是没有这种体验的。以往在西藏工作那些年,在课堂和农牧区也只是画速写,或是用相机搜集资料。面对面的在写生现场完成油画创作的方式,是从画泽库才开始有的,是完全不同的创作经验,这些年积累的作品数量很多,每年都能挑出来几件我自己满意的好作品,甚至有一些是神品,这样的作品会超出我一般的正常水平,好的形象能够激发我的热情和潜能,因为现场不可再现,时间不能倒流,写生是不可重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收获是巨大的。这些年,我总愿意像看自己的宝藏一样整理和清点这些作品。也在个人画展上集中检阅十年的泽库写生的成果,回忆写生的快乐时光,想起写生现场的真实气息。油画写生会有200幅左右,素描会有六七百幅。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一个数量。不到泽库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数量,更不可能实现作品强烈深刻的质量。古人在画论里叫“境与兴汇”就是情景交融,虽然说的是山水画写生,画人物的道理也是一样,画家的情感被眼前看到的真实激活,这就是现场写生的巨大魅力所以,也是我这些年在泽库写生的收获。
2019年3月
2019年3月
2019年3月
2019年3月
2019年3月
2019年3月
2019年3月
2019年3月
现在的泽库与十年前已经完全不是一个面貌了,这十几年真是有巨大的飞跃和发展,生活方式、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经济水平完全不一样了,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急速的改变和发展直接带来古老生活形态的快速消失,对艺术创作也带来新的挑战。这些变化也都记录在我的作品当中。另一方面,我自己的心境,也会不一样,因为对一个地方成了自己不断深入了解的区域,就会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是重回故地见到老朋友,每一次的感情都会更深刻。
2022年1月
2022年1月
2022年1月
2022年7月
2022年7月
2022年7月
2022年7月
2022年7月
2022年8月
2022年8月
泽库人的形象积累,也成就了我后来的好几件重要的作品。
比如为中“中华文明五千年美术创作工程”完成的国家订件《茶马古道》已经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画里喊叫的小伙子就是参考泽库人的形象完成的,他为我的这件作品增添了一份强悍和野性。这幅画里的几件老皮袍子都是我在泽库搜集购买到的老物件,成了我经常使用的重要服装道具。
还有一件重要的作品是为建党百年完成的国家订件巨幅油画《西藏和平解放》,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画面里欢迎的人群当中的牧区人形象有好几位也是参考了泽库人的形象完成的。画面里红旗方队的18军士兵,都是让泽库的武警战士穿上老18军的旧军服我摆姿势获得的资料,是真正在高原驻守的军人的形象,所以是真实可信的。
最近的一张大画八米长的《茫茫转经路》里出现了特别多泽库人的形象,就是这些年我在写生的过程当中遇到好形象,在我的作品当中扮演主要角色。
因为与泽库的深厚缘分我收获了一大批作品,出色完成了重要的创作任务,使我的生命历程更加厚重饱满。我就时时要感恩泽库,感谢这些年写生留在我画面中的朋友们。(于小冬)
(下面是于小冬新书预售的链接)
画家简介
于小冬,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委会和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63年出生于沈阳,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曾在西藏工作十三年,六次入选全国美展,两次获全国美展铜奖和优秀作品奖,四次入选“北京国际双年展”,六次获天津美展一等奖,六次国际交流展,十余次参加国家级大型美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青海、西藏等美术馆收藏。
出版:
《西藏绘画风格史》《藏传佛教绘画史》《于小冬三堂课》
《于小冬讲速写》《于小冬讲速写十周年纪念版》
《于小冬绘画作品集》《于小冬素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