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吾天吾地 无问东西——著名艺术家张国龙“新表现主义”艺术巡礼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8-02 09:11:34
  “吾天吾地”既是对张国龙四十余年艺术创作的一次巡礼,又是对其未来艺术创作蓬勃生命力的开启。今天,一起来从策展人鲁虹视角来感受艺术家张国龙的抽象语言和他创造的能量场吧!

吾天吾地 无问东西——著名艺术家张国龙“新表现主义”艺术巡礼

“吾天吾地——张国龙大型空间艺术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纲学术主持,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担任策展人,目前已于2022.7.29在合美术馆举行开幕式并正式向观众开放,展期至10月29日。

“吾天吾地”既是对张国龙四十余年艺术创作的一次巡礼,又是对其未来艺术创作蓬勃生命力的开启。今天,一起来从策展人鲁虹视角来感受艺术家张国龙的抽象语言和他创造的能量场吧!


张国龙的艺术年表告诉我们:虽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他曾经依据特定情境创作了一批具有“乡土现实主义”特点的绘画,(见作品《高原》《黄河摇蓝》等)但自从他于1991年赴德国留学以后,因深受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特别是其代表人物基弗尔的影响,所以其艺术创作的逻辑起点有了很大的调整,而这也决定了他后来的艺术发展之路。[1]

吾天吾地 无问东西——著名艺术家张国龙“新表现主义”艺术巡礼

▲张国龙作品

熟悉世界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所谓“表现主义”的艺术倾向虽然在世界各民族的绘画中早已有之,但形成特定艺术风潮还是在20世纪之初的德国,并具有艺术史的意义。其主要是由“桥社”、“青骑士社”、“新客观社”等团体的接替发展才形成。代表性艺术家有凯尔希纳、康定斯基、马克等人。据一些学者研究,德国“表现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艺术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与本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关,也与法国野兽派、非洲木雕、印度早期佛教壁画等外来艺术的影响有关。特别有意思的是,“表现主义”绘画一经产生,很快就流行于德国,然后迅速波及到了北欧与世界。以远在亚洲的中国为例,还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经向国内读者多次介绍过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与其代表人物珂勒惠芝的作品,遂使中国的新兴版画带有明显的德国“表现主义”痕迹。与此同时,亦有“决澜社”中的一些艺术家或同仁在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启发后,巧妙结合中国的写意传统展开了难能可贵的探索,结果为中国的现代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巨大的活力,其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而当时比较有影响的艺术家有林风眠、关良、刘海栗、常玉、吴大羽等人。仔细想来,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追求,如强调主客观的碰撞、图像的再造、用笔的自由、个性的伸张、情感的宣泄、即兴的表达、构成的随意,在本质上与中国传统的“写意文化”有着一定相似性,故一些中国前辈艺术家在当年所做的历史性选择非常合理,值得我们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很可惜,因为持续的战乱、日本的入侵或1949年后极左的文艺政策使然,遂使这一本来极为正常艺术追求受到了莫名其妙的打压。只是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东风,一些更年轻的艺术家才接上了老一辈艺术家相关探索的路线,并有着十分精彩的表现!后来的历史足以证明:如果说,中国艺术家在20世纪30年代与德国“表现主义”的遭遇算得上是“第一次握手”;那么,中国艺术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德国“新表现主义”的遭遇则相当于“第二次握手”,也因为赶上了十分开放的文化大背景,于是也获得了更加辉煌的学术成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新表现主义”特指一批卓越的德国艺术家,如基弗尔、伊门多夫、巴塞利兹等人,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用一种全新的概念演绎或发展了德国的“国粹”,进而率先突破了在世界范围内现代主义苍白空虚的表现境地,以致使绘画本身获得了再生。而“新表现主义”艺术能够率先诞生于德国,且为世界所注目,除了其深受北欧传统哲学的影响与传统“表现主义”的启迪之外,也因为其诞生之时主动采取了切入当下与超越时尚的文化策略。

吾天吾地 无问东西——著名艺术家张国龙“新表现主义”艺术巡礼

▲张国龙作品

吾天吾地 无问东西——著名艺术家张国龙“新表现主义”艺术巡礼

▲张国龙作品

最近,因为要撰写此文,我认真看了艺术家张国龙的一系列创作,结果我发现:30多年来,这位有着强烈使命感的艺术家所始终极力强调的价值观一直就是“激活传统”与“再释传统”,其具体实施的创作方法为:一方面从东方审美理想出发,想办法使来自德国的艺术经验中国化;另一方面则站在现今的立场上,想办法将我们传统中仍然有着生命力的艺术经验向当代转型。不过,这两者在更多时候又是相互生发的。也正是往来于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之间,才很好成就了他的艺术。倘若仅仅从中国文化的本位立场出发,或者完全从“新表现主义”绘画的角度出发,我们根本不可能将问题谈得十分透彻。具体来说,在创作过程中,他始终在想办法寻求将中国的艺术传统与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加以融汇贯通,由是就使他逐步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艺术面貌,而从此角度出发,我们并不难理解西方学者胡内克曾经说过的话:“我们对他者感兴趣的地方,恰恰是我们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的东西,而我们对于本国艺术形式的推崇,则在于它体现了我们最熟悉的东西。我们能建立起自己的身份感。这两者都各有存在的必要,紧张和运动总是产生于两个平等元素的交流与对峙。” [2]

吾天吾地 无问东西——著名艺术家张国龙“新表现主义”艺术巡礼

▲展厅现场

吾天吾地 无问东西——著名艺术家张国龙“新表现主义”艺术巡礼

▲展厅现场

吾天吾地 无问东西——著名艺术家张国龙“新表现主义”艺术巡礼

▲展厅现场

就艺术家张国龙而言,虽然其作品主题与表现手法不断在发生变化,但有一点始终是没变的,那就是:他以关注个人的身份定位与文化本源为前提,总是执着的将作品本身与中国现实,以及历史联系起来,进而呈现出了对时空、记忆与生命等重大问题的沉思与观照。以他在1993年创作的《黄土魂》系列为例,就以中国符号与中国材料为基本表现元素,深情讴歌了养育我们伟大民族的黄土地,并由此抒发了他内在的感怀与情结,进而引发人们的丰富回忆与联想。至于在艺术表现上,我注意到,他不仅强调从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如传统书法与传统水墨画等中汲取了有益营养,然后进行升华,直至转换为自己进行激情表现的工作方式;同时,他还很好借鉴了基弗尔的做派,即将泥土、石膏粉、颜料等堆积成类似浮雕的大块面,于是也形成了注重抽象和具象结合、绘画与综合材料结合、硬边处理与任意泼洒的结合、宏大叙事与内在感受的结合的特点。[3]其实,相关特点在他后来的作品也得到了出神入化的发挥,比如,他在1997年创作的《天地》系列中,就以传统的方圆文化符号、中国碑帖、宣纸等为基本表现元素,视觉化的表达了他本人对传统文化中有关“天圆地方”概念的再阐释。此外,正如基弗尔并没有将艺术创作仅仅局限在二维画面上一样,张国龙亦创作了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装置作品,像《观象之云龙雾》就以传统皮影材质表现出了巨龙飞腾于云气之中的美好意象;而相同的手法也见之于作品《观象之云凤雾》,类似作品总是会让人俯今追昔,感慨万千……很明显,张国龙的艺术智慧之处是既运用若干传统文化符号、特殊材料的质感、颜色和形状构成了其作品,也通过有意味的组合使这些元素内在的“生命活力”释放了出来。所以,当有着相关背景的观众通过凝重深沉而神秘的“中国基调”,便能敏感的体悟到一些包含于其内的文化观念或精神性信息,记得马提斯曾经说过,符号是根据进行中的作品自我暴露时才被确定的,而作品结构的严密性则出现在创造的结束而不在开端。作为优秀艺术家,张国龙当然知道其中的奥秘所在,这也使他逐步达到了自己的艺术目标。

吾天吾地 无问东西——著名艺术家张国龙“新表现主义”艺术巡礼

▲展厅现场

吾天吾地 无问东西——著名艺术家张国龙“新表现主义”艺术巡礼

▲展厅现场

吾天吾地 无问东西——著名艺术家张国龙“新表现主义”艺术巡礼

▲展厅现场

我无疑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作品作为例证,但限于文章篇幅就不这样做了,而以上文字足以表明:张国龙以一系列优秀作品向学术界提出了如何通过融汇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建构当代中国艺术价值的问题,因此,张国龙的艺术个案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觉样本参照,其意义不可低估!

吾天吾地 无问东西——著名艺术家张国龙“新表现主义”艺术巡礼

▲展厅现场

在我即将出版的新书《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中,[4]我将“再中国化”问题当作了写作的核心概念。文中,我这样写道:“如果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创作现象与20世纪“八五新潮”时期的创作现象做一番认真的比较与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家们在不同时段所面临的文化情境已经完全不相同了:在“八五新潮”时期,艺术家们主要突出的是“反传统”的价值观。并且当时主要是通过挪用西方资源,如观念、图式等表现手法来与传统拉开距离,于是也使艺术创作和传统文化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家们却突出的是与传统再连结的价值观,即在有效借鉴传统时又尽力改写传统,其方法是将传统中具有当代价值的元素予以放大,进而根据对现实的感受去创造更新的传统—当然,在此过程中亦会选择借鉴一些西方有益的元素,因此,新出现的艺术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5]也正是基于此,我在本书各章节中,结合许多优秀艺术作品对传统资源的合理借鉴的问题进行了逐一评介。而且,我还强调指出:通过想办法从传统中寻求借鉴,才能很好解决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断裂的问题,其实,在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中潜藏着许多与当代文化对位的因素,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发挥它,转换它,在这方面,尚有许多空白文章可做!而这对我们摆脱西方影响的巨大阴影,以争取在参与到国际对话时,凸显明确的中国身份和文化立场肯定有好处;其次,这样做也有利于艺术家们用更合适、更贴切、更新颖的方式去揭示作品的内在意义;再其次,与上一点密切相关的是,这样也有利于大多数本国观众对作品意义的读解。毫无疑问,张国龙与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做得非常之好,这是令人甚感欣慰的! 

2022年6月2日于武汉合美术馆(鲁虹)

注:

[1]我注意到,有批评家将张国龙的学术借鉴归之于抽象主义绘画,但我认为,他的作品中虽然有抽象绘画的元素,其早期也的确借鉴过抽象主义绘画,但后来作品中具象的元素并不少,如果依据艺术史的线索,将其学术借鉴归之于“新表现主义”绘画显然更加准确。

[2]安德里亚斯·胡内克,《他者与自我》。载于《世界美术》2007年1期。

[3]突破传统绘画的局限性,进而以综合材料来追求更新的艺术效果,在毕加索、劳申伯、塔匹耶斯等大师的作品中都可见到。有人曾称之为“不定形艺术”“实体绘画”或“综合材料绘画”等等。

[4]《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原计划于今年6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因疫情有所推迟。[5]见《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第一章第七节,即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来源:合美术馆uam)

艺术家简介

吾天吾地 无问东西——著名艺术家张国龙“新表现主义”艺术巡礼

张国龙,著名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1988年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德国美茵兹(Mainz)大学自由艺术系,师从克劳斯 · 尤根 - 费申教授(Professor Kalisz • Juergen-Fischer)  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三十年来张国龙的艺术风格,一直围绕着“绘画精神”上的中西融合,藉由材料的物质属性抒发自己意欲谋求的文化意象,也在对综合材料的把握和运用中构筑起自己作品的个性形态特征。

张国龙2013年参加了“第55届威尼斯双年”的《文化 · 精神 · 生成》中国大型项目展览,2017年在美国洛杉矶艺博会举行了“中国国家展”项目:《长城——张国龙艺术展》,2020年参加了“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