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思,手有所指。在书法创作中,书者对字体的选择一方面基于书写内容的格调,一方面循乎内心情感的体悟,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是作品呈现的理想境界。楷书重法度,草书求洒脱,而行书介于二者之间,既要遵求法度,又得表情达意,个中意趣尤其值得品味。赏析一副完整的行书作品,大凡不离三个方面:其一,观察字符之结体,可谓之“建筑美”;其二,品味字间之联动,可谓之“舞蹈美”;其三,思悟气韵之贯通,可谓之“音乐美”。建筑美、舞蹈美、音乐美,由微观、中观而至宏观,或可合称为评析行书作品的“三美观”。以此理念赏析张仲亭先生的行书艺术,观者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行云流水,玉振金声”般的舒适美感,几点析论谨陈于后。
《朱熹诗一首》
建筑美,即以建筑的视角和方法观察书法作品中的字符结体,进而得出每个字体由骨干结构、间架体态所呈现出的美感,其调控要素包括笔画粗细、部件布局、重心位置等。张仲亭先生行书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单独提取出来,以“建筑美”的视角加以品读。从笔画筹措来看,张仲亭行书用笔稳健且善变,第一笔往往能够奠定整个字的神态基调,后续运笔在此基础上稳步构建成形。瘦笔如竹风骨劲,肥笔似藕富态生,可谓妙笔生花、字若天成、姿彩万千。由笔画而至部首,由部首而至整字,张仲亭行书字体谨严、结构辐辏、松紧有度、错落有致。多添一笔则嫌多,去掉一笔而架散,恰如古建筑结构之榫卯、错落之勾心、体态之斗角,稳中蕴险、静中含动。
《国泰民安》
整字初成便已具备镇中之重心,重心设置是建筑要领,亦是行书写作的关键,张仲亭行书作品中每一个字的重心设置都紧密服务于整体,险而不浮、倾而不倒。张仲亭先生成就行书建筑之美的要点有二:首先是扎实的运笔功夫,即能够娴熟地把握起承转合之节奏,此为“术”,需勤摹苦练、不断精进;再者是深厚的思悟能力,即书者在手熟技娴之后,进入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把笔当做肢体的延伸,把写字当做生命的产出,此为“道”。张仲亭先生出入于“道”“术”之间,由“术”入“道”,以“道”引“术”,方才使得点画如雕梁、字字胜珠玑。
《博雅达观》
舞蹈美,则是以舞蹈姿态的审美观品味行书作品之字间联动。许慎《说文解字》以“六书”解读汉字,分别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种为造字之法,后两种为用字之例。四种造字法又以象形为本,指事字的主体结构、会意字中的意符部件、形声字中的意符或声符,大多都有其象形原貌。汉字以象形为本,恰好造就了其多姿的肢体形态,这也是很多人初读篆书能看到很多人形的原因所在。行书虽与最初造字之象形相去较远,但其舞蹈韵味更加值得思索品读。张仲亭先生具备深厚的文字学功底,对字体的态势及演进有深入理解,所以能够在建筑美的基础上迈向舞蹈美。
《王安石诗》
习舞者先是分解动作,然后连贯动作,张仲亭先生创作行书亦是如此,并且循此路径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分辨清楚,恰如舞蹈连贯动作所呈现出的行云流水般的美感。正因如此,品读张仲亭行书作品,既不会觉得缺头少尾,也不会产生中间断绝之感,从头到尾就像一位动人的舞者在跳跃舞动,整篇下来如同一卷有始有终的舞谱,观者由此被吸引进作品之中。
《习书有感》
音乐美,则是以音乐律动的感觉理解和创作行书,以期达到一种音随形动、声同字变的美感。张仲亭先生的行书作品能够在舞蹈美的基础上再次超越,达到气象贯通、格调有力、克始克终的境地,其中有两点值得深入探讨。其一,未落笔而意先具,书已备而音未绝,金声以发其始,玉振以结其终,百器以充其实,万籁以化其成。孟子以“金声玉振”评价孔子,正是为了指明圣人做事有始有终且善始善终,张仲亭先生的行书作品以此为目标,既追索完整统一,又力求气象贯通,所以观其书仿似听乐声,不知不觉间已受其熏陶,产生艺术共鸣。
七绝 诗句
其二,有始有终但不受限于始终,气象贯通然又能蕴变于中。艺术审美从来不追求一刀切式的整齐,也不要死如止水的寂静,张仲亭行书艺术呈现于纸面但散发于宇间,不拘泥于首尾之限制且内部蕴含有巨大张力。同时,能够精巧运用各类技术和章法,一副作品中既有铿锵有力之处,也有小溪流水之所,旋律多姿、平险交错、通绝一体、枯润相逢,恰如一场交响合奏,观者不免随之舞、随之唱、随之感、随之痴,深入书境而流连忘返。(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彭庆涛 郭云鹏)
书法家简介
张仲亭,1947年生,山东济南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济南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