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中,多人物的相邻相叠是一个很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惯常的小品式的人物画中往往主体只是一二个人,加上角上一挂树梢在“S”形的构图法则摄合下圆满完成二层空间的画面,人物的后面是虚空的。然而在多人物的创作中光靠虚空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情况远比山水画中的山峦重叠要复杂困难,当然不能运用西画的素描明暗以真实的塑造来完成。这里根本的方法是“衬”,“衬”者相互比较、互为衬托。《世纪潮》中运用了多种“衬”的办法:虚实相衬(前实后虚、前虚后实)、粗细相衬(线条的粗细、刻划的粗细)、横直相衬(用笔的横向直向、线本身的横向直向)、线面相衬(疏朗的线与以线组成的面)、动静相衬(用笔的跳跃与用笔的舒缓、用笔的流畅与用笔的生涩)……多种对比因素同时应用是因为《世纪潮》的只有主次地位没有角色轻重的画面特色所允许的。
中国画史上山水画是在斧劈皴与披麻皴二大流派的盛衰交替中发展的,而水墨人物画倒并无此说,只是到了现代也大致有二种大的比较明显的技法分流:“点厾”和“皴擦”二大类型,只是没有交替盛衰的情况。“皴擦”类型以北京的蒋兆和为代表,以及受教于他、受他影响的一批画家。而“点乱”类型最典型的当数浙江五十年代出现的所谓浙派人物画及以后受影响一大批画家。“皴擦”类型主要是指勾勒后加皴擦,而另一种则是指勾勒而后加点厾(包括渲染)。点厾自不待言是花鸟画技法的运用,画面滋润、透明,而皴擦则多用山水画中的斧劈皴,画面结实且厚重。后者较前者具有塑造感,而前者较后者则更具书卷气。这并非是皴擦之故,就皴而言,披麻皴较斧劈皴更具书卷气而含棉里藏针的内敛的品格,因披麻皴的用笔仍具书法用笔意味而斧劈皴则不然。今以拖泥带水长锋挥写,以“写”为“皴”之法类“披麻”之意,介乎“皴擦”“点厾”之间,欲取二家之长避二家之短,而使能更生活化地表现对象。(刘国辉)
刘国辉中国人物画作品欣赏
(来源:水墨生活)
画家简介
刘国辉,斋号长乐轩,1940年出生,江苏苏州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1981年毕业后留中国美术学院任教。长于人物画。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理事,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别津贴、法兰西功勋和贡献奖、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金星奖等。出版有《刘国辉画集》等10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