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7-15 10:54:26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主办的“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于7月1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

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

时间

2022.7.13

地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会议室

主办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主办的“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于7月1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此次学术研讨会是艺术家尹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艺术个展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尹毅的艺术在学术上的又一次延伸。在欣赏过尹毅绘画作品后,众多专家汇聚于此,集中探讨尹毅绘画艺术给我们带来的视觉盛宴与艺术启示。

展览现场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研讨会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

尹毅先生长年穿梭在画室与试验室之间,把在颜料、工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水墨创作,形成了一种特别新颖的绘画面貌,甚至像隔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不知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如果按照我们惯常的观察角度来看他的用笔用墨,几乎是找不到答案的。这个绘制过程的隐蔽性恰恰是他把艺术科研和艺术创作做了一个天衣无缝融合的结果,他在艺术中融入了物理、化学、材料学等科技元素。同时尹先生还打通了古与今,比如他的《富春山居图》再创系列,那样一部伟大的经典,在今天的审美观照下,它应该呈现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尹先生用作品做了很好的回答。我们在他那幅作品中可能看不到笔墨或者是特别标志性的披麻皴的语言,但富春山居的意象却又是那么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它和我们是那样贴近,这是由于尹毅先生为我们转译了一种语言,用这种语言对富春山居图进行了再阐释,使这一作品在当代得到了再生。同时尹毅先生又在心性和材料之间进行充分沟通,他的绘画创作都是有一个内心视象在前面引领,为了这一心象的物质呈现,他落脚在材料的世界中,这个材料其实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系统,既有颜料,也有工具,包括特殊的宣纸,同时还有金属板和木板等承载物,以及与这些材料工具相匹配的绘制方式。在与材料对话的过程当中,他的内心视象不断清晰,他把这个心象固化到材料层面上,就完成了一位艺术家的心性诉说。

尹毅先生艺术+科技的探索,把中国画的疆域放大了。无论是他对于水墨的理性思考,还是这次展出的思维导图,都是将中国画放置到一个广阔的视野中,它的思维导图是中国画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性工程,它的认知体系、流传体系、管理体系、创作体系,为中国画的未来发展展开了一个广阔的场景。就水墨本身来讲,无论是用笔的方法、用墨的方法、用颜料的方法等都纳入到了他的思考与实践范围,是对中国画本体的一个放大。当然,尹毅先生的艺术+科技是一种实验性探索,必然会面临着很多挑战性的话题。中国画、水墨画自古以来是极讲究“用笔”的,张彦远说,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从此历经千年建构起“用笔”的审美与技艺规范。而在尹先生的创作中,有意识弱化用笔,我们看不到毛笔在宣纸上经行的痕迹性的呈现,但是这个痕迹又恰恰是中国古代对于绘画想象的诱导因素,在尹先生这里是通过迹象来呈现,这就面临中国画的用笔书写性和制作性的关系,这是一个挑战。另外,它还面临着中国古代关于道与器、道与技关系哲学思考的质问。这也是尹毅先生艺术很值得研讨的理由之一。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

尹毅先生的这个展览一是给我们带来一种很理性的思考,在尹毅先生的“艺术+科学“画展中,他把科技的东西渗入其中,并没有背离中国画的笔墨本源,也就是笔墨的精神、笔法,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向尹毅先生致敬的。虽然说科技与绘画的结合,但他保持的度非常好,所以说我们看他的绘画,在艺术与科学之中找到了合适的点。刚才牛克诚先生说道他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再创系列,无论使用了怎样的材料,但是笔墨的精神还保存着,但这种笔墨不是靠毛笔本身的特性呈现出来的,而加入了一些新的材料,我觉得这是探索,也是一种成果。

二是在尹毅先生的展览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有传统的笔墨精神,同时也有尹毅个人的艺术符号,这种符号是一种探索,已经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说他的这种实验从偶然性走上了必然性的转化,再形成了一种程式化,当然程式化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语言,因为中国绘画的笔墨最终还是一种程式,这也是一种归类。

三是尹毅先生的笔墨,也就是说笔痕痕迹、笔法的体现,这是他主要的特点。科技向绘画的融入,没有使二者形成对立,恰恰使二者形成了相融相合的关系,使传统的笔墨在他的技法当中得到了一种升华,达到了毛笔刻求达到而没有达到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通过新科技、新材料而呈现的是一种传统精神,同时呈现了当代面貌,从这点可以看出历代的中国画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科技、离不开材料,所以说中国绘画对材料的探究也是我们现在应该关注的一个学术的焦点。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里:

每一次观念的突破,材料的突破,形式语言的突破,都与这个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有关系,这一点在西方可能表达的更加充分一些,这一块对于中国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新的革命性的发展,值得我们研究。

中国画的发展很久远,而且一直面临着形式、样式、材料、语言,观念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如何继续延伸发展?我们应有什么贡献?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创新、创造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没有创新创造,就无法超越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古人以及那些大师们,由于每一次的进步、超越与发展,都离不开材料与科学的创新发展,尹毅先生尤其明白这一点,尤其重视这一点。他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首先体现在内在的精神取向、审美追求上。他注重中国画独有的神韵、气韵、墨韵,虽然其作品中少见线条与色彩,但他的水墨画本质、本源并没有抛弃,他还是在一种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的,而且把中国人特有的审美价值追求跟理念融合到一种新的艺术+科学层面,尤其在新材料运用方面是对中国画艺术的一种融合跟延伸。

“艺术+科学”一定是个发展方向,但这个特别难,因为这涉及到科技、涉及到创新、涉及到我们头脑风暴的问题,所以对尹毅来讲是个挑战,对整个艺术界来讲也是挑战。我们今天研讨的就是中国传统的绘画与现代科技如何融合,如何在新的观念、新的材料、新的科技助力下在我们这个时代做出一些跟传统的、跟固有的艺术式样不一样的作品,这也体现我们的社会在这个时期的一种发展的必然。尹毅此展仅是一个成功的个案,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成功与发展。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

艺术与科学无论怎么融合,绘画方式无论多么多元,艺术家以手绘制的方式永远不会消失,手绘技艺也不可能被新科技的手段完全代替,这一点在尹毅心里很清晰,所以他一直坚持手绘,而且综合运用了水墨画的传统用笔方式以及他的西画造型方式与技能。

尹毅全面关注着绘画领域的各种问题,包括各种墨、各品种颜料是怎么研制生产的,画家们是怎样应用于创作的,材料使用到绘画作品中还会面临一些什么问题,而且他还不断思考如何解决这些方面的种种问题。但是他在创新突破与跨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坚守艺术规律,什么是艺术规律?就是艺术的科学、艺术的知识、艺术的章法、艺术的学识,这些各种绘画都要共同遵守的艺术规律决不能疏忽。

尹毅也十分注重艺术的气韵和味道。气韵生动永远是各种不同材料的绘画共同遵守的东西,要像尹毅一样,不要丢掉艺术气味。他的艺术气味在这里,是和山水结合,花鸟走兽的结合,和生命结合,是有生命的艺术,这个艺术的气味可以把全世界各种不同的艺术联系在一起。包括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人和自然的共同体都在这里边。也包括情趣,虚实,具象与抽象,写实与写意。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和有些艺术家主张超科学并不矛盾,而且是可以同时共存的。艺术有时候是不讲科学的、不讲道理的,所以我们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超科学性也不要把它对立起来,哪一些地方是超科学的,哪一些地方是需要讲科学的。还要警惕当科学和艺术跨了圈、跨了界的时候,科技的滥用会糟蹋艺术。尹毅的好处是既有艺术+科学的理念和想法、还有这个+科学的分寸,决不滥用。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胡伟:

尹毅先生是我少年时代的画友,他的绘画创作起步很早,曾有油画创作较早受到业内关注。他在艺术创作方面爱动脑筋,点子也多,不断求新求变。

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没有科技支撑就没有今天的绘画作品。艺术与科学真是难舍难分,二者一直在共同进步,并肩发展。关于尹毅的绘画艺术,我觉得有两点比较突出。

 一个是,尹毅对传统有独特的理解,他是离开笔墨考虑笔墨,离开笔法去考虑笔法,笔在心里,不在手上。他作品的形式很多样,我特别欣赏的一类是以《富春山居再创系列之青花卷》为代表的作品,有中国画传统用笔的意味,但又不是传统笔法常见的画面效果,既有一种当代的气息,还保留了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与艺境。另一类是他的融美创新作品,特别是那幅竖画面的《雨后千山》,从材料到技艺以及艺术效果都是很精彩的。中国画传统笔墨讲苍润,尹毅先生在这件作品中离开传统笔墨式样的追求,去考虑当代艺术创新与审美的新追求,其画面成功的展现了一种另类的美。

还有一点我要说,尹毅青年时期是以形写神,进入中年以来则是以神写形。他把物象与笔墨放在一个水墨气场里去综合考量。我看了之后印象很深刻,学习了。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山东省美术馆原馆长陈国力:

尹毅有一种社会责任感,除了自己要把握好艺术方向,要全身心的投入创作、研究之外,对于整个气韵方面的艺术的生态的健康发展,他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责任心。还主编了《山东美术全书》,刚才刘先生说了,这个美术全书前前后后用了10多年的时间,因为工程量非常庞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10多年的编撰终于出版,在山东形成了很好的影响,是史料性的、文献性的一本著作。他除了自己的创作之外,为社会做了很多公益性的工作。

尹毅强烈的责任心,表现在他的艺术品鉴定方面的研究上也是这样的,艺术品鉴定,我记得好像是他的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原来曾经有这个议题,但是都没有做成,尹毅来了以后,把这个事情不光做成了,而且做的非常完善,非常到位,对于整个艺术品的鉴定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对于水墨画,尤其是现代水墨如何发展,恐怕在业界已经讨论了很多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尹毅的作品并不是说主要的追求形式感这种意外的效果,他是用他自己研究出来的独特的很多办法来完成他主观的设想,通过他对传统的学习、西方艺术的学习,他自己对于客观世界的这种学习,这个很不容易。我见过通过很多手法出来一些意外效果,拿出来就是一个作品,他反而避开这种,这个也不简单,但是这个能够产生很多有一些当代感的,或者有一些意外效果的作品,他追求最难的,他通过意外的,有时候是不可控的手法,来达到一种可控的图式,我觉得这是他作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所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平:

尹毅老师的展览“艺术与科学”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艺术感性思维与科学理性思维的碰撞。另外一个是艺术处理方法跟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和结合。读他的作品,他艺术处理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利用了中国画里面强调意境营造的手段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写实手法。虽然他有很好的学院派素养,长于造型,强调绘画性,甚至破墨、冲墨中有很多科技手段,但他的画给人的是中国艺术精神中的“真”,中国历来讲的“真”跟西方讲的“写实”是不一样的,“真者,气质俱盛”,中国人讲写其“生气”,还是跟西方一种外在的形似或者写实的手段,是有区别的。

走进展厅里面,首先我觉得他的作品有一种清高澄静之气。他的山水画,有传统中国画强调的那种“静气”跟西方古典艺术的“典雅”,但结合得非常好,画面显得非常澄静。看第一个板块“水墨奇变”的时候,我觉得尹老师的画给了我一种西部山水的感受,他画的雪,真的有一种凉气逼人的感觉;画的西部山里月亮,很辽远,但是又非常通透。我们在西部地区写生时,能感觉到这样的空旷、寂寥。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艺术给人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说你看到艺术品的时候,最后打动你的是这样的一种气象,你会忘掉作品里所用的手法。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洋:

讨论艺术与科学的主题,就涉及到层级问题,讨论艺术与科学在一个什么样的维度、深度与范畴来进行。如果从近现代美术史的角度上又要回到百年前,20世纪20年年代有一场科玄论战,涉及到科学和玄学的关系、科学和人文与艺术的关系。其实在本质上看科学与艺术是对立的,从两个范畴来讲,两个大的学科来讲,遵循的规律、显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其实都是对立的因素。相较而言科学是趋向于实证的,它是经验论的、实证性的,玄学倾向于神秘性、不可知论的、超验的,所以从这点来讲,科学与艺术其实有天然的鸿沟。

如果从科学观的角度来思考艺术,确实可以得到很多新的观点和新的内容,特别是当我们讲到媒介材料,以中国画为例,其笔墨质感,如何进行内部的拓展和深挖。我们从尹毅先生的作品里能够看到他对笔墨质感、图像质感的探索,他在精微和混沌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谈到技法,我觉得尹毅先生的艺术创作,对于我们今天画坛贡献最大的,是他开拓了一种新的画法,不仅仅是媒介,因为媒介决定内容,他在拓展一种新的画法。而这种画法的拓新与革命,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100年以来已经有很多的画家和思想家提出画法的革命,画法也在不断革变,而尹毅先生通过科技助力画法的革变,也为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

对于尹毅老师作品的创新,我围绕其艺术的宏观架构与微观呈现,从四个角度谈谈。

一、艺术历史发展的相承。艺术的发展,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一个伴随着材料、工艺,以及实时相伴而进的一个历史。所以说任何一次艺术革命、艺术发展,都离不开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工艺、材料等方面的思考。尹毅老师展览中的这些具有探索性、革新性的作品也是承接了艺术史的发展。

二、其他美术种类的借鉴。就今天的美术发展来说,我觉得在美术种类中,对于工艺、材料、技术研究最多的、探索最多的,并不是传统的中国画和油画,而应是水彩画、漆画、版画以及雕塑等。因为这些领域的艺术家,他们竭尽所能,将当代科学、技术、工艺、材料的一些创新,融入他们的创作中,而且走得较远,超越了中国画和油画。尹毅老师的探索也有机借鉴了其他美术种类发展的某些优秀成果。

三、科学研究优势的突出。尹毅老师以绘画为例,把生态系统、视觉导图建立起来了。他也许只是做了某几个方面,因为那个宏大的规划需要很多人参与,但是他有这样的构想,颇为可贵。他有着整体的规划性和学术的敏锐性,具有宏观架构,这是他区别于其他艺术家之所在,也是其艺术的与众不同之处。具体到他个人的艺术探索,这是由上而下、不断具体落实的一个过程。在某些方面,他借助于新发现的一些材料、工艺、技术以及其他手段,为观者营造了较多不同的视觉效果,并加以艺术处理,这是难能可贵的。

四、特色水墨系列的彰显。尹毅老师展览的四个系列中以“水墨奇变”最具特色。其思考的内容能一以贯之推行下去的,这与他对于科学思维的宏观掌握,以及理论的全面思考、技术的深入探究是密不可分的。完成这些变革,难度很大,因为在科技上,其他画种已做了很多关于科技、材料等方面的探索。如何将它们融汇在宣纸、绢、帆布等不同载体上,这是学术研究的难题。另一方面,还要加以微观呈现,实施符合审美的收拾、处理、归纳与整理,并增加细节,比如某些突出主题的人、动物,或者局部亮点的设置,这些和他对于整个画面诗意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当然,这些可能更难,能把这些融入一个体系,并呈现出这么多奇幻的画面,均非易事。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王雪峰:

科技和艺术是人类分别在物质与精神两个领域探寻世界真相的手段,科技的发展可以改变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的发展同样可以给科学带来启发,当代对于科技和艺术探讨比较多的是工艺美院并入清华,在艺术和科技发生碰撞之后,产生了对话,特别是作为科学家的杨振宁先生与他的好朋友吴冠中、熊秉明等人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引发世人的关注。现在艺术科技已经成为美术学院招生的一个学科方向,但是一般认为艺术科技是现在流行的当代多媒体艺术或是基因艺术。尹毅先生的展览和通常所说的艺术科技不太一样。他的“艺术+科技”,一方面是指他在科研所围绕水墨画而展开的科学研究,在展厅里可以看到他所整理的一个系统的、完备的对于水墨画鉴定的知识体系,我觉得这是这是他以科研的精神为水墨画研究所作的贡献。另一个方面,是他一直以科学实验的方式探索水墨技法的种种可能,因为他在艺科所工作的原因,他将试验过程中的水墨显现作为一种技法的探索,这次展出的两幅《富春山居图》就是以新的水墨技法转译古典绘画,这个尝试非常成功,既体现出了他的观念思考,也将一种更为现代的视觉形式展现出来。他的这种新水墨语言尽精微致广大,既加强了水墨的表现能力,又强化了水墨表现的虚幻性。前些年,由于很多艺术家在岩彩颜料上的科技研发,使当今岩彩画大放异彩,今天尹毅先生以科技实验手法介入水墨,探索水墨表现的多种可能,这就是他在当代水墨发展中的一个贡献。尹毅先生在上世纪和刘国松、周韶华等先生一起做展览,他是以一个现代水墨的探索者形象面世的,在从他所追寻的宏伟广大的画境里面,可以看出这种关联。同时他也写了许多关于水墨语言本身研究的文章,这些关于水墨语言本身的思考是他后来以科技手段寻求水墨语言拓展的基础。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崔进:

尹毅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水墨画的特殊材料及当代科技在创作中的实验和应用,在作为传统水墨媒介(生宣)上呈现出有别于传统表现手法的肌理效果,拓展了水墨画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纵观艺术史,其实就是记录人类的精神演变和技术文明发展相结合的过程,这在进入工业革命后尤为显著,如印象派的诞生,特别是影像普及后所带来的艺术形态的变化中,都能见证到科技在艺术样式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传统媒介在当今多元性的艺术格局中的不足之处不可避免的显现出来,许多艺术家试图突破中国画材料上的局限性,这其中,岩彩画及一些实验水墨中对其他材料在画面上的应用,确实是增加了水墨绘画的表现力和张力,带来了新的视觉经验。尹毅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在运用当代科技、材料、技法的同时,很好的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意蕴,巧妙的将技术层面和精神层面完美的结合起来,无疑是有意义的尝试。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李传真:

我从尹老师的人和画的一个直观认识谈谈我的两点感想:

一.他是一位研究型画家。多年来以科学与艺术有机结合为创作理念在传统水墨画的试验性研究中潜心探索着,这份独行者的执着是一种可贵的品格。达芬奇——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先导者,认为绘画是一门要求精密性的科学,他借助科学的解剖、透视、光学、色彩为绘画服务,而尹老师是借助科技对中国画的材质进行精准的检测分析,开启了一扇通往现代形态的大门:能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修正我们的感官;能帮助我们更客观更合理更有效运用媒介;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开发我们的思维,提供创新新思路;能提供新的知识点、新的契机,发现创新的元素与空间,这从广度与深度上极大扩展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了水墨画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他的探索为我们回答了学问该如何做!是一位探路的画者。

二.他是一位把理性分析和感性表达有机结合,并且做的很好的一位画家。在理性分析水墨画的属性后,在不逾矩的状态下去随心所欲,作品呈现的是背着行囊在自由舞蹈的洒脱状态,是在深入研究水墨画笔、墨、纸、颜色基础上,经过梳理分析后画面所要传达的视觉效果:追求画面肌理在纸上自然贴切状态,不是哗众取宠,是适度的、克制的巧妙利用;  追求画面整体墨韵产生的气韵生动效果,不是盲从,是在深思熟虑中的感性表达与布局。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何做!一位清醒的画者。

最后祝福尹老师继续前行,期待艺术和科学在巅峰握手!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许俊:

绘画的发展是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的。比如绘画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就与科技的发展有关,刚才都说到重彩的事,东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可是到了宣纸广泛的应用是元代,原来中国画所用的材质主要的绢,"绢发色纸发墨”,真正墨色的表现是从宣纸广泛使用体现出来的。尹毅先生是在宣纸上从科技的角度做墨色运用的一种研究。总觉得从中国画的绘画实践的角度,到现今好像用墨表现都已运用到了极致,点、线.皴、染各种方法的表现,好像已经把各种招数都使用过了。然而,艺术的发展在于创造,有创新才能向前发展,我们真正再怎么走,的确这是一个国画家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尹毅先生在这方面就做了一个前沿的思考,他所研究的问题,从今天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主题为“艺术十科技”的展览中可以看到他解决的方案和在具体实践方面做出的努力。

这让我联想,起在美院上学时候的老师贾又福先生有一句话:“宏观探道,微观探真。”我觉得用在尹毅老师这儿,也是非常贴切,而且他在“探真”上做的有自己独特的方向,也做得非常深入,并获得丰硕成果。他自己的确好像是单枪匹马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他也注重画面意象的转换,这种转换是在追求和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画丰富的表现力。

在水墨的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里,本身是从文人画的角度已经提升到很高的程度,如何在这里能再开辟一个新的天地,再继续往前走,我觉得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大课题。尹毅老师的展览提出的问题叫“艺术+科学”,我认为是非常好切入点,尹老师的作品做出了突破性和有成果的回答,给当下中国画发展带来了很有益的启示。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理论室主任刘波:

尹先生是当代很有个性,很有创造的艺术家,和他接触不多,有一些了解,但很敬佩他的创造。今天看了他的展览,想谈三点:

一,艺术

形而上的层面,尹先生有很好的基本功训练,也对于传统中国画的精神有深入体察和创造性的发扬。在形而下的层面,尹先生有基于对新材料、新工具、新观念娴熟运用基础上新颖的表达。整个美术史,同时也是一部工具材料发展史,新的意境,往往伴随着新材料的发展。

二,鉴证

鉴定从来是从事艺术特别基本的一个条件,无法认知真伪,就谈不上艺术的研究和论证。而传统鉴定手法,主要借助于经验,就会有很多见仁见智的可能。而尹先生数十年矢志不渝在艺术品鉴证领域深耕,创获很多。这是他在深入体察艺术基础上对科技手段的利用和提升。

三,文化产业

尹先生不满足于在文化事业上的成就,还热心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这就不仅仅需要文化事业的创造力,还需要对社会各个层面的了解与把握,文化的产业化,需要的是对更加复杂精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把握,尹先生在这方面也有很好的基础,做出了很多尝试和贡献。

民族文化复兴,需要很多像尹先生这样有学养、有沉淀、有远见的人士,孜孜矻矻耕耘劳作,祝贺尹先生画展,祝福尹先生未来各方面收获更大的成就。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山水画工作室主任曾三凯:

今天第三次来观看尹毅老师的展览。机会难得,第二次约请尹老师给我带的在京的山水研究生对着作品做了详尽的讲解。同学们对多个时期的作品尤其水墨奇变系列作品出神入化的用墨惊叹,但尹老师并没有对技法讲解太多。

历代优秀的画家们为达到绘画的效果想尽办法,并不露痕迹地揉进作品中。科技为绘画在材料层面和笔墨效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最终服务于画家心性的准确表达,这点在尹老师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苏睿:

艺术体现人类历史的价值,科学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一方是证明存在的奇迹,一方是迈向神秘的未来。两者互动,尹毅老师用数十年的作品研究、印证了万物之灵的智慧与劳动之精粹意义,为我辈后学之楷模!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美术师李宁:

今天下午看了尹毅老师的画展,尤其是听了尹毅老师讲解他对中国画的认识,我深受启发。尹毅老师讲到,我们面对的绘画实际上是两个传统,一个是东方的,也就是中国的;另一个是西方的绘画传统,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事情。但是,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实际生活时,在精神层面上体会得更重要的是现代思想对我们的影响。如何将我们的情绪融入今天的创作中,这是一个大课题。我看尹毅老师在他的绘画实践上所采用的方式一一这也是他的绘画理论追求,他把这些放在了绘画的材料与绘画的表达方式上,他的行为本身也就有別于其它强调传统笔墨的画家了。一般说来,绘画材料与绘画方法的改变必然带来绘画面貌的改变,由此我们看到了尹毅老师的趣味、格调和胸怀,他的作品所呈现的独特面貌充分展现了他的学识和修养。从这个层面上说,是不是就是强调了文化的自信呢?我以为是的,这也体现了我们绘画创作的实际意义。祝尹毅老师画展成功!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美术师卢虓:

我最先关注到的是尹毅老师的《富春山居再创作系列》的作品,因我也很喜欢这幅蕴含巨大能量的画。尹毅老师的这组作品在取法古人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的特色和气韵。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

这组作品不仅拓展了水墨语言的表现力,也进一步控掘了水墨画所独具的神秘感以及再创作的空间。

在之后的了解当中,我也知道了尹毅老师几十年来坚持努力在绘画材料上进行研究,在中国画新材料、新技法的研究领域中,既是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也是权威的理论家和学者。

他经过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学贯中西,最终呈现出极具个人特色的中国画面貌,在这次展览中也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特别是他笔下的雪景、山石、水波。章法别致、含蓄朦胧,写意的手法追求实景的肌理,极具意象与质感,有很高的品味和境界。

尹毅老师对于材料的探索,是以丰富中国画艺术语言、增强其艺术表现力为核心的。他的作品也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启发。而与此同时这个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尹老师仍然在不断前行,推陈出新。我也很期待未来能看到尹老师更多的作品。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山水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穆家善:

今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艺术+科学——尹毅绘画科研作品展”是很有意义的,尹先生以已经作品的绘画科学的探索,诱发了在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层面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艺术与科学”的大讨论,我为此感到特别的高兴,并向尹先生长期努力而结出的丰硕成果而热烈祝贺。

2007年,我在美国任教十数年后,被中国教育部遴选为海外“长江学者”候选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院和上海大学发红头文件,与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共同创办“上海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院”,我被应邀引进担任院长并主持筹建工作。主要出资方有李嘉诚、上海科学院和上海大学。那时人们的思潮还很封建保守,有一股强烈的反对意见说,科学和艺术牛头不对马嘴的搅和在一起,那还要美术学院干啥?这事就被搅黄了,连同推动此事的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和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也很快被解散了。

随着中国崛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知道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而且,李、杨是中国最早艺术与科学连接的推动者。大上海觉醒与进步总是惊人的,不久,上海成立了艺术与科学协会,上海科协与《新民晚报》还专门设立了“艺术与科学咖啡馆”大讲堂,李政道、杨振宁和我都曾应邀举办专场讲座,上海科协还为我举办了《穆家善中国画国际巡回展.上海展》。清华美院创办了《艺术与科学》学刊,有李砚祖担任主编,为这一研究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从绘画材料学上讲,唐代之后,山水画分工笔青绿山水和水墨写意山水开始,李思训和王维就对颜料、纸张、墨、材质等开始研究。到了明末清初的程邃、戴本孝开始独立地使用焦渴之墨独立作画。黄宾虹晚年的最后几年,创造进入后现代手法,直接使用焦墨作画,将中国画的墨的材料使用升华至令人惊艳的高度。

今天尹毅先生的探索和实践开启了国画院在艺术与科学连接的成功范例,也继承我院黄宾虹大师的学术探索,这种引领是时代向上发现的标杆。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尹毅:

我的创作经历了两个画种(一个是油画,一个是水墨画)。80年代以来走入水墨画领域后又经历了两个系统,一个是传统的,一个是现代的。在这两个系统中我有所学,有所不学。面对大师级的画家,一定要研究他们如何成功的,那些很强烈的名家个人符号是学不到自己名下的。但是他们想做没做的,我们可以继续做,他们做了但没有做好的,我们站在他们的基础上也许可以做的更好;学习名家不是被其艺术样式同化变的与其一模一样,而是要有自我创造力,给自己一个既敬仰大家又不失自我的正确定位,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我还经历了两个平台,一个是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这个科研平台,所里很支持绘画新材料、新技法研究,以及艺术生态的研究,在这平台上我可以通过多个课题研究调动社会力量,有各大学教授和各研究机构专家参与,从而可以集中他们的智慧,我主持的各科研项目及成果都是团队行为,平台很重要。第二个平台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这里有老画家、年轻画家,风格各异,各有各的艺术探索方向,各有各的见长,是一个极佳的互相学习的国家团队。

时间有限,不多说了,谢谢在座的各位,也谢谢数十年来帮助过我、指导过我的各位。

尹毅作品展现场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尹毅作品欣赏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

画家简介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尹毅,1954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艺术品鉴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材料工作室主任。

尹毅在近十几年中,担任了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实施的多个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科研单位基本科研项目负责人。他在主持实施这些项目的工作过程中,努力将艺术创作、科技发明、理论研究融为一体,取得了“艺术+科学”的突出业绩。

尹毅不仅是一名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绘画艺术家,在画坛拥有独特的学术地位,而且还是艺术品鉴证体系建构顶层设计专家以及艺术生态研究学者,艺术品大数据采集与应用新技术体系的开创者、奠基者,以及相关专业设备研发的架构师,20多项专利技术的首席发明人和专利权人,主编并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多次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提出了许多重要学术观点。1999年水墨画《生命的呼唤》(组画10幅)曾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2004年论文《水墨艺术裂变说》获首届泰山文艺奖理论奖;2012年以国家科研项目“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科研成果申报的“中国书画科学鉴定的探索与实践”,获文化部第四届创新奖。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