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画院新址就坐落在白云山南麓。
一幕幕巨大的落地窗将室外景色分割成独立的画面,自成一景,同时也将阳光揽进室内。光线打在清代花鸟画家居廉的画作上,画家林蓝的工作室就在这里。
工作室外,青竹旁逸斜出,边角之景咫尺可得——以寥寥数笔来衬托意境正是宋画之风。林蓝的从艺之路也深受宋代绘画影响。
“大画”和“小画”
“早前广州木棉花盛开,我就抓紧记录了下来。”眼下早已过了岭南木棉花盛开的季节,不过在林蓝案头,笔下木棉花开尤盛——写意花鸟画一直是林蓝创作的主旋律之一,四季如春的广州,为林蓝提供了最初的创作源泉。以至于在美院分科时,她成为班上唯一一位选择花鸟画方向的学生。
林蓝院长
环顾林蓝画室,以木棉这样的岭南风物入画并不鲜见:既有“二居”(清代画家居廉、居巢)的写生花鸟,也有林蓝个人创作的条幅。意境悠然飘逸,充满浓厚的岭南画派气息。
林蓝喜爱宋画,却没有囿于古典宋画的工笔和写生。时代带来的新视角,让林蓝从一开始的“小画”创作开始迈向创作“大画”。
“新时代让画家有机会从高铁、从飞机上俯察更广阔大地,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有新的视觉新的创造?”铺开更大的画纸,林蓝找到了更大、更新的创作空间。
“逸笔”和“回归”
国画《淋漓》悬挂在广东画院展厅左侧转角,而这幅画也是林蓝艺术生涯的转折点。
林蓝院长画作《淋漓》
与早年绘画风格不同,《淋漓》不再强调细节精到,取法“二居”擅长的撞水、撞粉技法,却没有停留在一枝一叶的雕琢,而是在更大的画幅中渲染出一片苍苍郁郁的竹林。
“我已经不再追求对细节的‘掌控力’,而是在寻找更多写意的可能性,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有了意外的收获。”在取舍之间,林蓝选择舍弃传统表达中必须的步骤,看似退了一步,却因此获得了更加自由的艺术视角。
逸笔草草中,林蓝不断在传统技法中寻找新路。甚至探索出全新的“金版水墨”:用金色作底,用墨的层层晕化凸显事物肌理,再回归传统画法,构建精巧布局,即使是最传统的折枝花卉,也让人耳目一新。
“无拘无束地汲取,再无拘无束地去创造,这何尝不是岭南画派的精神。”林蓝认为,只要为我所用,为艺术表现所用,即可大胆汲取,只有“法古不泥古”,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书写当下。
“大我”和“小我”
作为广东画院院长,统筹大型集体创作成为林蓝工作中绕不开的话题。有了“大楼”,凝聚了一批“大师”,林蓝一直近年来一直倡导让画家们走出个人画室,集体创作一批“大作”。让大家在交流碰撞中激发创新火花。而更现代的题材,也在催促画家们推陈出新,勾勒时代。
“怎么用传统的笔墨,去描绘现代的钢筋水泥?”在创作《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下简称《南国的风》)时,铺开长达16米的白纸,这是摆在老中青三代画家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关。
“22位画家用了118天完成这幅画作,面对全新的现代题材,我们一次次‘死磕’,最终是年轻画家打破常规,融合传统技法,大胆采用界画技法,用直尺勾描,才有了这幅画上盐田港塔吊林立,港珠澳大桥的气势恢宏。”宋画长卷,元画水墨,现代3D打印钤印地标……林蓝说,站在《南国的风》前,能够充分领略岭南画派博采众长的气质,更能感受中国画不断变化发展的艺术张力。
广东画院集体创作《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集体创作结束我又会回到我自己的小画室里,我和每一位画家一样,都有一个‘小我’跟‘大我’的状态。”在林蓝看来不管是作“大画”还是“小画”,无论在“大我”或者“小我”中创作,都离不开在时代中创作,在时代中创新。
“感受时代,感受生活,反映出那种热气腾腾、最真诚的场景,始终是我们不断前行最重要的动力。”回到画室,林蓝为桌上的木棉画作添上浓重的最后一笔。
屋外骤雨初歇,推开窗,又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总站)
画家简介
林蓝,现任广东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其作品曾获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银奖等多个奖项,巨幅国画《诗经——长歌清唱》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及长期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