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7-08 17:20:56
  《在希望的田野上》画面采用传统小青绿的山水画法并融合了西方早期风景画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山东临沂地区农村建设的新风貌。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在希望的田野上》常朝晖(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在希望的田野上》局部之一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在希望的田野上》局部之二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在希望的田野上》局部之三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在希望的田野上》局部之四

写生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

——常朝晖的青绿山水赏析

《在希望的田野上》画面采用传统小青绿的山水画法并融合了西方早期风景画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山东临沂地区农村建设的新风貌。作品 摆脱了以往大家熟知的山水画语言套路,真实地传达了画家对时代精神的 讴歌,并传达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画面体现出中国青绿山水厚重悠远的精 神气质,鲜明光亮的色彩与水墨语言有机地结合,恬淡地表现了自然中繁 荣的生活景象,同时传达了画家对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理解,画面特有的氛 围和审美感受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常朝晖的山水画取法唐宋,他的作品代表了山东地域青绿山水的新风 貌,并与其他地域的风格拉开了差距。自古以来,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的 齐鲁大地,一直在精神层面贯穿着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的理念,强调艺术与道的统一,这也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区别于职 业化的现代诉求。从这里我们可以寻味出其中涵盖的诸多信息,中国山水 画的艺术精神主要来自老庄文化,老庄文化主张回归自然,追求“自然” 境界下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法于“万物之德”的精神境界给予了中国山 水画在当代艺术中不可替代的“超越”价值。可以想象,当代社会生活如 果没有了山水画的精神创造和精神提升,中国的现实社会就将成为一个被 庸俗包围的世界,如同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所讲的:“如果我们不去研 究传统的精华,就会被传统的糟粕所吞噬”,这也是古人所称的人人都当 有一颗“林泉之心”的最好诠解,山水精神对于中国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儒家孔子的伟大恰恰就是主张把个人所领悟到的这种精神境界通过艺术的 作品呈现给民众,引导民众的进步,以敦化社会的风俗,如张载所言“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艺术的教育功能要比说教有用得多也积极 得多,因为“美”总是和“真”相伴随的,所以孔子的“成教化,助人伦” 的艺术功能就能很好地通过审美活动来解决。在山东,儒道精神中的文化 旨趣向来是和谐的,他们常常以相互补充的状态影响着每一位学者,齐地 崇尚智慧和物质进取的“黄老”,与鲁地独立人格中的积极入世的儒家思 想都有力地加固了这种社会责任感。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他认为从唐到宋代山水风格的转移,从精神性上来看是民族性语言的完善 与成熟,但要从当代山水画的新突破来看,恐怕还要以晚唐为研究重点, 广泛吸纳符合现代中国画发展的语言方式,也许这样在未来才会有更多的 可能。他认为,王维“水墨为上”的提出并非是要用水墨来代替丹青,因 为中国画总体还是偏于精神的内省,不是“炫”的产物,所以,回归本体, 弱化外在“色界”表象显然是文化进步的体现,山水要表达更为本质的东西。后来宋代山水画的“浑厚华滋民族性”其实是借助于它的根基而有所作为 的,这如同黄宾虹所说的“唐人养了个曲,宋人酿成了美酒,元人又掺了 水”。源于魏晋时期的青绿山水最早是来自古印度佛教的“凸凹”没骨画 法(类似于西方水彩画,唐代尉迟乙僧就是善此画法的西域人),加之与 中国本土原有的书法线条的结合而逐渐成熟的画种,那么它的方法里面就 容纳了许多西域的画法。到了唐代,在“大小李将军”的努力下,青绿山 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足以表达相对完整的山水意象。唐玄宗曾命李思训 和吴道子同画嘉陵江山水,“李思训累月完成,吴道子三日而就”,两幅 作品都极精彩,唐玄宗大为赞赏。李思训用的就是大青绿的画法,而吴道 子完成的就是水墨“粉本”的线描部分。这种多元化的氛围在文化尚且“朴 厚”的唐代是一种常态,但在后来历史却似乎只欣赏吴道子的画法,而不 欣赏李思训的画法,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崇尚“实用”的意识,这使得中国 文化的“求道”的内在功能完全丧失,到了近代随着保守意识的逐渐加强 而尤甚,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人们似乎才从睡梦中醒来,开始意识到这种文化缺失的惨痛。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20世纪的西方世界已经不满足于自身成熟的文化,开始了解异域的东方文化,因为他们懂得,越是文化差异大的地域就越能极大地发展自身的 文化。当然,萨义德所指称的 “东方学”,不仅指东亚,其实更多的是指 向中亚领域,也就在汉唐这个历史时期的西部板块。随着出土文物的详备, 大量我们今天所认为的西方艺术其实也有许多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近代 考古学的进步也使得西方艺术开始借鉴东方的美术形式,并在 20 世纪 20 年代发生了现代艺术流派的重要转型。常朝晖对早期东方壁画和早期西方 风景画非常关注,尤其对表现乡土一类的风景画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比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勃鲁盖尔、普桑、弗朗切斯卡以及后期印象派的塞尚、 凡・高等人。他从他们的绘画中解读出了一种类似东方视觉的经验特征, 这些特征都是来自于自然的发现,这种对大自然的执着力量和结构光色的 表现,很好地印证和补充了唐宋画面里的一些不足,但从内在画理上又是 彼此相通的,只是中国画在笔法线条上更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要协调好 这些矛盾只有通过对大自然的写生来解决,常朝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山 水写生当中,他把传到宋末几近僵化的青绿画法,借助更早的壁画和西方 的风景画通过自然的视觉感受表现出来,甚至,宋代院体画里的许多画法 也被他很好地结合在这种“乡土性”的山水景象当中。常朝晖把唐宋绘画 精神附着在外来文化的物质形态上,反过来通过“综合”又等于激活了唐 宋山水的宏观格局,诸多对自然观察的视角被他发掘和发现,他把这些因 素转移到山水画的视觉领域当中,使山水画的构图样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以及产生了能够满足现代视觉的新的山水意境。毕竟,是近代西方绘画及 科学精神的进入,才让躲在“心斋”里的民国文人们反思了“目击”的庄 禅思维,反思了古文化的原有方式。因为佛学的“因明逻辑”也不具备对 象的抽象性和实证性,一旦缺乏了对对象的抽象思维,也就很难启发中国文化的现代命题,所以流行于晚清的佛学倡导并没有解决中国文化的现代 问题,是在民国以后中西文化的深入碰撞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才逐渐清 晰,中国山水画的现代性才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改革开放后 85 新潮美术再次让国人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常朝晖在这时 成长了起来,他幸运地开始融合中国山水画的多种语言方式,这种探索与 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他正在为未来开启新的道路。常朝晖的青绿山 水实践鲜明地指向了山水画的创新问题,尽管他的努力还未引起学界对他 足够地重视。但毕竟他代表了一类非“面熟”的山水样式,并且这一样式 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及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对这一画风的关注和思考以 及在画面上去解析还是近几十年内才被关注的事情。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作为一位有着深沉的传统精神和时代审美的画家,常朝晖有着浓郁的 “家国”情怀,他热爱齐鲁大地,在他的山水画中艺术的独立精神与普世 的人文价值是统一的,他在自己的一段艺术笔记中写道:“中国画从来就 是呈现和表现的艺术,呈现的是‘法天象地’的艺术之源,表达的是‘独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虚静合一,通过‘内修心而外益世’的怡情养心和 修心明志而归于至善,润物无声地影响自身和社会。”他没有丢弃掉院体 画的画面技巧,也没有否定文人画的现代转型的价值,更没有忘记党和国 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文化自信”的嘱托和要求,他在中国画的功能方面, 又坚持了内外的统一,使“内修心而外益世”的文化精神得以复兴,既不 是庸俗的敷衍,也不是一味地逃避,而是靠勤劳来落落大方地去解决中国 画的当代性问题。

我们对他的努力充满期待!方辉)

画家简介

荡胸生层云  齐鲁青未了——著名画家常朝晖​《在希望的田野上》赏析

常朝晖,1968年生于山东济南,祖籍青岛即墨。1991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2009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政协常委,中国致公党画院副院长,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画院创作部副主任,一级美术师,第五批齐鲁文化英才,山东画院青年画院院长。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