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博 《清风相许》
当一种绘画方式走向成熟时,技术层面的能力反而退向次要的方面,我想,这和传统文化思想中强调“技近于道”功能性的理念很契合。中国文化思潮一直与文学艺术交叉重叠,共生,绘画的功利性也在于对文化的倚重与升华。这种倚重的方式是以绘画技术的承袭,修辞上的、审美上的、价值判断上的好恶来决定的。西方艺术同样如此。越是优秀的艺术家,越是具有思想和艺术上的深邃性,越更具有不妥协的坚持性。所有持之以恒的追求,更具核心性。
梁文博 《清风入怀》
梁文博 《一抹斜阳》
梁文博不露一点雕琢痕迹的、自然而然的手法,与画面的内容融为一体。一点不多,一点不少的艺术表达,体现出了“技近于道”的那样一种境界。
当然,对文化价值的判断,个性语境的生发都应从文艺生态层面去思考,是“生活中”层面的假设和介入。要确立的不只是绘画的本身,而且是一种艺与术交合共融的状态。由此,单就这样一种理解,我自然就想到了“诗意的栖居”。这个著名的论说,是海德格尔就诗性的缘起、筑造诗意的修为如何达到永驻时,借用了荷尔德林的一首诗以指证出艺术家如何临界诗意,其激情又何以保持长久的由来。
梁文博 《惠风和畅》
梁文博 《故土》
我想一个艺术家与普通人之所以有很大的区别,也就在于他长久的富于诗意和激情。
只是,能够一惯性的思考和坚持一贯性的生活都要有一个前提,即艺术家灵魂的所栖、情感的所筑是否同在。换句话讲亦就是艺术家的理想实际所在是否合乎心性。这也相应指涉到艺术家的文艺理念、艺术主张、艺术实践等诸个层面。
梁文博“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感受生活,感受时代的脉搏,立点高,成就大”他将笔墨的描绘指向生活,指向现实,也指向情感与理念。
梁文博 《乡情一》
梁文博 《乡音》
梁文博 《乡恋一》
首先,我以“清虚之境”赞誉他的新作所反映出的非同凡响的艺术理念 。
老子曰: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清虚,当然还有清高淡泊一层意思。“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三国志.魏书.王烈传)清虚也可以说是一种“神情寄寓于物” 的禅意直说。
道家素有以“清虚自守”榜示禅定之下戒心戒情,守真守行的一种价值观。认为人所以有不明之事的纷扰,是未有清净智眼的障魔。眼净,心自清净,心净自然一切放下。在儒释道互补的传统文化里,清虚一些要更好。清虚之境与文人画更是相影依随。
梁文博 《乡恋二》
梁文博 《乡情二》
在比较了当下梁文博的作品与以往作品的绘画语境的变化情形后,我想用“清虚要更好”这样一种心清自明的修为准则,来探究梁文博的绘画风格所呈现出的格调、情绪,还是很恰如其分的。
“清虚之境”在这里并不是有意于探究梁文博是否有“清虚自守”于五浊乱世、物欲横流的画界的志趣。只是想就他拓展绘画含蕴深厚的意境,架构的澄明清虚的笔墨以及他潜心悟读的初衷,来解析当下艺术世界的某种理念。当我对比展读他的新旧画作时,这种感觉更为坚定。所以从梳理当初读画的感想入手,从他的意境出发。
梁文博 《玉露》
梁文博 《富贵有余》
梁文博几十年来一直描绘的也正是他的自然流露、兴致所记的生活,可以说他也是一位有风事必录的人。“就像是《有猫的人家》,画中我的妻子与笼中的鸟儿对视,花架上的吊兰生机勃勃,花架下的白猫伸着懒腰。那时,我刚搬进新居,看着眼前一切,回忆往昔,怀念旧日老屋里暖意浓浓的生活过程,有感而发创作出的。而《酸草莓》画的是我女儿坐在竹编椅上衔着草莓看图画的场景,她那种专心致志的神态令我动容,为什么我能感受到小孩子那种专注?因为我不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父亲。我时常会感恩于老天让我有机会接触到绘画,懂得绘画,能让我通过绘画这个载体表达我内心的情感”他始终专注于对质朴美的刻画和弘扬。说他的笔触里有太多的诗情诗意,就源于他一直是以情感的方式专事绘画。而我们的艺术经验又让我们懂得在他的新作品里所弥漫着的散淡的意蕴,清丽和雅致一如诗又不止于诗意,萌生着道德的理念,是人生的修为。
梁文博 《有余图》
梁文博 《霜露》
梁文博曾说过:“把生活中朴素的事物转换成画面,是需长期锤炼的一种能力……我每年都带学生下乡去感受生活,这样才能发现和挖掘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东西。之所以画家庭,那是因为我在感受生活,感受家庭生活,我只是画我的所见、所感。”(郑岗,《清虚的语境 诗意的栖居——以思考的方式悟读梁文博的绘画新作》节选)
画家简介
梁文博,1956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山东省政协九、十、十一届常委,山东省美协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主任,山东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