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山水画写生,一般采用“对景”图绘的方式,它重在训练眼睛的观察能力,解决景物的造型问题,因而,写生中多采用固定视点,选取具有现场感的自然风景入画,并多以焦点透视组织画面结构,以形成既有较强景深空间又呈现出一定组织变化的画面效果。总体而言,对景写生的方式主要源自西方绘画。
袁学君 《葛洪炼丹处》 45x68cm 2019年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传统的写生方法并不强调“对景”,而是提倡 “游观悟记”,其真正诠释了中国画写生的真谛。“游观”,既是深入的观察与感受,如同郭熙提出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写生方式,相对于西式写生的“对景久坐”,中国传统的写生方式可以说是“对景观察,离景忆写”,它更加注重动态式的审美观照,强调在一种“游观”的状态中完成观物取象的过程,当然也不完全排除“勾其大要”。因而,如果说西式写生多画实景,中国画写生则多写“心象”、“意象”;相对于西式写生背后潜隐的科学主义精神,中国传统写生则更多地蕴含了一种“目击道存”、“以大观小”的哲学主义人文价值观。
袁学君 《五龙壁》 54.5x43.5cm 2020年
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游观观照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都为艺术视觉领域里创造出了伟大的景象。“以大观小”这一观点,其实道出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空间在本质上乃是一种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动态化“游观”图式,其中隐含的时空一体流转、万物循环消长的文化哲学蕴涵,与西式风景画拘囿于焦点透视而仅止于视觉感受的客观化空间,何啻宵壤之别!
袁学君 《高榜山写生》 43.5x54.5cm 2022年
“悟”,写生时要学会“饱游饫看”,仔细深入的观察,分析与感受景物,在“游观”中善于发现令自己心动的景,找出地域典型与特色并进行提取、概括、重组成为心中丘壑。由于中国传统山水画讲求抒情性,是人文主义哲学观念的表达,不以再现客观物象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抒写胸中逸气”为最终追求。
袁学君 《不二门》 180x96cm 2020年
“记”,一曰勾勒记录,二曰目识心记。勾勒记录为快速绘出当地具有显著特征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结构特点和神韵。写生稿虽重要,然更需要用“心”留住景与情,写“心中丘壑”,既为目识心记。
袁学君 《太行山上》 240x200cm 2021年
基乎此,我认为,在当下的山水画写生中,对景写生的方式固然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它并不构成遮泯传统画脉的理由,相反,通过写生实践,回归与重彰“游情宇宙,流目八纮”,“游观悟记”的画学真义,以更为深刻地理解与把握“以大观小”之法,重构“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的“游观”式山水空间与境界,应该毋庸置疑地成为当代山水画家的基本目标与追求。(袁学君,文字由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部整理)
画家简介
袁学君,1967年生于广东。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和旅游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中央文史馆“第二届大家讲习班”山水画班助理导师,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学术秘书兼办公室主任,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楚天学者”,多所大学特聘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