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回声-ECO dell’ACQUA”
第三届意大利中意艺术展
2022年中意文化旅游年项目
展 期:2022年6月20日 — 2022年7月22日
周一至周五 9:30 — 18:00
地 址:Accademia dei Georgofili,
Logge Uffizi Corti, Firenze, Italia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佛罗伦萨,意大利
主 办: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
意大利中意当代艺术协会
协 办:
意大利佛罗伦萨音乐学院
荣誉支持:
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政府
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府
中国驻佛罗伦萨总领馆
中国美术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
受邀中意艺术家: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Liu Gang 刘罡
Liu Yunquan 刘云泉
Wu Weishan 吴为山
Xiong Honggang 熊红钢
Massimo Barzagli
Cristian Biasci
Paola Bitelli
Luciano Massari
Fabrizio Plessi
音乐装置:Luca Mucci
总策划:邱艺
策展人:Giandomenico Semeraro 詹多梅尼科·塞麦拉罗(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教授,意大利著名当代艺术史学家、艺术评论家)
开幕式:2022年6月17日 意大利时间16:00
展 期:2022年6月20日 — 2022年7月22日
周一至周五 9:30 — 18:00
地 址:Accademia dei Georgofili, Logge Uffizi Corti, Firenze, Italia /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乌菲齐长廊,佛罗伦萨,意大利
作为2022年中意文化旅游年项目,艺术与自然-“水的回声”第三届中意艺术展于意大利当地时间2022年6月17日16点在佛罗伦萨意大利自然科学院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由意大利中意当代艺术协会与意大利自然科学院共同主办:由意大利佛罗伦萨音乐学院协办;并得到了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政府、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佛罗伦萨总领馆、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的大力支持。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重要嘉宾包括:意大利佛罗伦萨教育局局长萨拉·芙娜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佛罗伦萨总领馆王文刚总领事、策展人詹多梅尼科·塞麦拉罗、意大利自然科学院秘书长及行政长官西蒙奈·奥兰迪尼、意大利乌菲奇美术馆版画素描部主任劳拉·多纳蒂、意大利佛罗伦萨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学院院长马尔科·奇马布埃、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院长卢西亚诺·马萨里、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雕塑院院长安东尼奥·迪托马索、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克里斯蒂安·比亚西,以及众多艺术学院教授、艺术评论家等。本次展览及开幕式得到了意大利托斯卡纳省电视台、意大利7台、中国外交部网站、Artribune等众多电视及中、意两国媒体的报道和支持。
吴为山,《上善若水——老子》局部,青铜,68/24/28 cm,2006年
吴为山,《上善若水——老子》局部,青铜,68/24/28 cm,2006年
吴为山,《上善若水——老子》,青铜,68/24/28 cm,2006年
“有时,在最好的情况下,一个展览项目会产生,而且其中的作品会在一个由历史、文化和科学等原因而被认为是真正母体的地方展出。这就是本文所记录的“水的回声”展览的情况;“艺术与自然”第三届艺术展览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部分,都是围绕自然界的元素(水、空气、土、火等等),准确地说,在意大利自然科学院的展厅找到精确、愉快的结合。
事实上,正如自然科学院已经多次开放与其他表达性“语言”--文学、音乐--的关系一样,今天它正在进一步向一个清晰而复杂的项目开放。此外,我们看到了来自意大利和中国的艺术家的共同存在,他们的文化和表达方式是非常不同的,特别是当明确提到什么是自然,显然是作者在与当前事件建立的具体关系中掌握的,其中(确切地说是关于自然),我们不能不掌握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戏剧性数据。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从现在开始,对传统(或历史)含义的各种关注才得以显现,这也是因为我们觉得在这里必须强调的两个宏观系统:轻盈和优雅。而水是我们的参照物。
然而,与此同时,鉴于同样的液体一致性,它将同样适合与“时间”及其自身的一致性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对一些艺术家来说是漫长的、永久的时间;或者相反,对另一些艺术家来说是被分割成瞬间、表面、材料的时间。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我们不能不把握本次展览中所涉及的两种文化,意大利的(西方的)和中国的,此外,这意味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方法—再次—历史本身,但我们无意在此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牢记这些前提,坚持视觉数据,事实上,这些视觉数据就摆在我们眼前。
这些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材料的选择本身并不是决定性的,无论它们是坚固的还是短暂的,从大理石到图画到织物,就像巩固形式,也就是叙述的方式一样:印记、书写、编织......在一个连续的平衡行为中,发挥了永恒/不朽的数据,推翻与作品的制作方式有关的常识,保持最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建立上述的那些轻盈的特质。
因此,绘画成为印象(Massimo Barzagli),就像其注意力一样快;写作成为液体(Fabrizio Plessi),那种在水中的写作,水的建筑一直是其独特的特征;大理石成为湖中的岛屿(Luciano Massari),几乎颠覆了容器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波浪(Cristian Biasci),一个柔和的符号,在物质的引力上发挥作用;一个图标,如海神,变成了一幅有趣的浅色肖像,全部披着经编布(Paola Bitelli)。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它不断强调最终形式的不可预测性,同时大力强调形式的准确性和实现的动态性,这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事实。与此同时,Luca Mucci的声音装置在空中盘旋,过滤了空间和作品。同样,仍然可以感知其气味和声音的瀑布(刘云泉)和由几乎神奇地漂浮在表面的象形块组成的云(刘罡),将作为上述作品的一种平衡,并作为更亲密的作品来阅读;石头如烟流,甚至化身,几乎是幻影(吴为山);这些段落(熊红钢),几乎是在书法中发展起来的,就像对细心的读者的持续陪伴。
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一个衔接但并非参差不齐的景观,其多样性被一次又一次地缝合在一起,将重点转移到最终被认为是共同的前沿,尽管是在个人的表达自主性中,这也是理所当然的。简而言之,这一切都是每位艺术家,即使是在他们的整体中,即使是在他们的整个时代中,都能够赋予他们自己特定的“语言”以高质量的精炼成果,这赋予了其真正与众不同的特质。
因此,总结这篇文章,正是在这个交错的平面上,展览中的艺术家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到“水的回声”愉快地发展,在这一点--故意的--游戏是开放的,给予最多样化的解读,然而,记住其他时刻已经出现,他们将承诺提出、深化、谴责上述紧迫问题,但无论如何,这些问题在当前情况下并非偶然发生“相反”。
一个理想的双重记录(实际上)从单一的解读中逃脱,保持开放并激发在我们面前的辩论,我们自己也参与其中。因此,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就所有的艺术家而言,强调他们特定的表现力,诗歌(直到今天仍然如此),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的一种特殊的知识载体,并且尤其在今天,在水的回声深处获得最大的尊重!”
——策展人 Giandomenico Semeraro(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教授,意大利著名当代艺术史学家、艺术评论家)
▲ Fabrizio Plessi,《 液体时间》,纸上石版画,59/79.8 cm,1990年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秘书长及行政长官西蒙奈·奥兰迪尼:“自然变化的影响不仅仅是本地化的,而是全球化的,但这个反思的时刻还并没有在整个世界,因为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自然科学院数百年历史的活动中,我们也一直在关注艺术和文化世界,反映不同时代和文明的许多艺术形式都源于对人类与自然的观察和表现。中西两种文化有很多接近的方面,实际上是很多重要文化的起源。本着这种精神,意大利自然科学院很高兴与意大利中意当代艺术协会共同举办第三届艺术展。”
刘罡,《荡胸生层云》,纸本水墨设色,81.5/81.5 cm,2022年
刘罡,《荡胸生层云》局部,纸本水墨设色,81.5/81.5 cm,2022年
刘罡,《荡胸生层云》,纸本水墨设色,81.5/81.5 cm,202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佛罗伦萨总领馆王文刚总领事:“中国和意大利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历史悠久,文明璀璨。两千多年来,中意人民相互尊重和欣赏彼此的文化,谋求并维护平等、多样和包容的共同价值理念,为两国友谊长续永存、不断巩固提供了坚实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两国政府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两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此同时,中意艺术家和机构之间的交流互动从未降温,在中意2022重启文化和旅游年大背景下,本次展览汇聚了中意两国9位著名艺术家的作品,通过“水”这一人尽皆知的意象,展现出古今东西间美学艺术的交融碰撞,也向我们证明了艺术无国界,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艺术可以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意大利自然科学院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也是第一个从事农业文化、自然环境等研究的国家级文化机构,在世界文化发展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意大利中意当代艺术协会作为中意艺术文化交流的桥梁,一直致力于拓宽两国文化交流、积极将中国的优秀艺术介绍给世界,是中意交流的友好使者。双方借助艺术这一人类共通语言,携手举办多场意义非凡的文化展览,为促进中意文化交流融合,深化民心相通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中意关系高水平发展,随着今年双方重启文化和旅游年,两国沟通往来势必更加紧密,文化、艺术等交流将焕发崭新生机。希望意大利自然科学院和意大利中意当代艺术协会能够抢抓时机,继续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以文化、艺术合作交流带动中意各领域务实合作走深走实,打造两国合作新亮点,为中意共建“一带一路”添砖加瓦。中国驻佛罗伦萨总领馆将与各方一道,积极为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注入新活力,为两国关系发展创造新动能。”
▲ 熊红钢,《观鱼图》,纸本水墨设色,82.5/82.5 cm,2022年
▲ 熊红钢,《观鱼图》局部,纸本水墨设色,82.5/82.5 cm,2022年
▲ Massimo Barzagli,《S.T.》,布面混合材料,20/30 cm,1999年
佛罗伦萨教育局局长Sara Funaro:“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展览开幕式,这不是我第一次参加自然科学院举办的活动。我认为那些涉及文化主题的人致辞非常重要,因为文化倾向于交流,人们的思想倾向于碰撞,因为在这里,生活在地球上的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有着非常牢固的关系。本次关于艺术与自然的第三届中意展览中涉及“水”的理念,正如我们非常清楚的那样,艺术作品本身就带有意义,这些意义会带来影响,这些影响必须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城市中,并在此刻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全球范围内,现在我们正在关注很多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尽可能地保护和涉及我们城市中心的阿诺河,自然科学院展现了自己即将到来的影响,促使我们更清楚如何保护佛罗伦萨这座城市的心脏。”
吴为山,《流韵》,纸本水墨,69/69 cm,2022年
吴为山,《流韵》局部,纸本水墨,69/69 cm,2022年
Paola Bitelli,《海神》,编织、薄纱,120 cm,2019年
Paola Bitelli,《海神》,编织、薄纱,120 cm,2019年
Cristian Biasci,《水母》,青铜着色,60.5/29/26 cm,2021年
Cristian Biasci,《水母》,青铜着色,60.5/29/26 cm,2021年
展览总策划邱艺:“艺术与自然,‘水的回声’是意大利中意当代艺术协会与意大利自然科学院携手主办的第三届艺术展。前两届的展览主题分别是“多面自然”和“盘根”,本届的主题是“水”,我们邀请到中意两国九位重要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意大利自然科学院历史记忆的空间中,不仅在作品之间,在作品与它们所处的空间之间,而且在作品本身与公众之间,都展开了广泛的对话。古代与现代,传统与当代,雕塑、绘画、建筑、装置、声音、书籍,这些当代作品在乌菲兹美术馆长廊里,由瓦萨里设计的16世纪文艺复兴的杰作空间中展出。我们希望从这多种对话相互碰撞的火花中激发公众对艺术与自然的关注,同时也希望在中国和意大利之间架起一座文化和艺术桥梁,创造一个共享的艺术文化交流空间。”
Luciano Massari,《身份之岛》,大理石,250/150/100 cm,图片,2005年
Luciano Massari,《身份之岛》,大理石,250/150/100 cm,图片,2005年
刘云泉,《孤村春⽔生》,纸本水墨,81.5/34 cm,2022年
刘云泉,《孤村春⽔生》局部,纸本水墨,81.5/34 cm,2022年
本次展览还展出意大利自然科学院馆藏的十七、十八世纪珍贵古书,书内都介绍了关于“水”以及对佛罗伦萨阿诺河的描述。
开幕式现场
▲ 从左起: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院长卢西亚诺·马萨里、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克里斯蒂安·比亚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佛罗伦萨总领馆王文刚总领事、意大利佛罗伦萨教育局局长萨拉·芙娜拉、意大利自然科学院秘书长及行政长官西蒙奈·奥兰迪尼、策展人詹多梅尼科·塞麦拉罗、意大利中意当代艺术协会主席邱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佛罗伦萨总领馆王文刚总领事接受电视台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