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的文人情怀与社会担当——李彬捐赠公益展述评
2021年,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特殊年份,这一年,人们以不同方式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8月29日,在西藏拉萨,书法家李彬先生举办了李彬捐赠西藏美术馆书法作品公益展,这个展览,一经推出便引起了书法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书法家李彬,怀着一颗炙热的赤诚之心和浓烈的文人情怀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这种特殊的形式,为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隆重的厚礼。李彬的这个捐赠展,不仅得到了西藏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也赢得了中国书协和广大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的充分认可与赞许。
李彬先生在当代书坛一直很活跃,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因为我们年龄相当,他比我稍年长,故而我一般都称他为李彬兄。印象当中,李彬兄的书法奋斗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安徽时期,二是北京时期,三是西藏时期。第一个阶段,在他的老家安徽,那是他成长和求学的阶段,凭借他对书法艺术的真诚热爱,为自己打好了一定的书法基础。第二个阶段,他迁居北京之后,这是他在书法上的重大提升时期,也是一个迅速崛起和不断腾飞的时期。因为首都北京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寻师访友等各种便利条件,使得他在书法学习和研究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在这个阶段,通过努力,不仅他的书法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且经过举办个人展览,参加联展、全国展,举办书法讲座等方式,他的个人知名度和在书法界的认可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时至今日,只要提起李彬兄,人们都耳熟能详,丝毫不会感到陌生。第三阶段,也就是近几年,他又加入到了支援西藏文化事业建设的队伍当中,成为了西藏书法事业的骨干力量和引领者之一,又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投入到了工作生活和艺术创作当中。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他在学有所成之后,立足书法,不断回馈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
李彬行书黄庭坚《次韵张秘校喜雪三首·其一》扇面
李彬草书杜甫《秋兴八首》横幅
我与李彬兄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十多年以前。那个时候的他,已经迁居北京,在书法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引起了书界同仁的广泛关注。我当时就应约为他写了一篇题为《北漂的勇气和智慧——我看李彬其人其艺》的评论,对他当时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和书法成绩加以评述。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李彬兄认真创作了一批抗疫书法作品发给我看,同时嘱我写点文字,我又欣然写了一篇题为《艺术的提炼和升华——再说李彬其人其书》的文章,对他十年之后的艺术成就给予肯定。这两年,他又出乎意料也是情理之中地在西藏做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这就再一次引起了我写他的兴趣。
对于李彬兄的书法本身,我已经谈过很多。但在这篇文章当中,我忍不住还是要再多说几句。李彬之于书法,是属于全方位切入、各体皆学的类型。这种学书方式,有利有弊,但关键在于自己志向如何,下功夫如何,才气如何,取舍和互相融合的智慧如何。有的人,即便是专学一体,也未必就能学得好。有的人兼学多体,但效果往往乏善可陈。而李彬却能真行草隶篆各体皆学,各体都能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程度,这的确是殊为不易的。诸体当中,尤为突出者,当数他的行草书、隶书和楷书(包括小楷和魏楷)。当然,他的篆书写得也是很不错的。
李彬草书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小品
李彬的行草植根于“二王”,尤其是对王羲之手札、尺牍浸染很深,追求的是一种儒雅清隽、挺健爽朗的艺术境界。事实上,他对“二王”以外的自魏晋以降的历代行草书大家的作品都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而非囿于某家某帖。但他善于智慧地进行取舍,能够从不同的碑帖当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艺术养料。从他的行草书作品当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晋唐风韵,也能够看到两宋和元明的一些影子。但你分明又会感觉到他并没有拘泥于哪一家,而是各取一定比例,融合了自己的理解和审美意趣,兼收并蓄,广取博收,善于领悟,不拘泥于成法,不急功近利。惟其如此,才可能在书法上真正有所建树。李彬学书则大致与此相类。
这次,我从他的许多草书作品当中又看到了一些新的变化,感觉线条更加凝练、简约,陆机《平复帖》的高古散淡和八大山人的那种冷逸、平和之感,皆流溢于字里行间,文气诗意扑面而来,更加显得耐人寻味。他写的隶书主要取法《张迁碑》和《石门颂》,当中还融合了一些汉简的笔法,注重书写性,体现笔情墨趣,古朴雄浑,静穆中不乏灵动。他写的大篆,这次我看到的相对较多,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无论是甲骨还是金文,也无论是小字中堂还是大字对联,皆朴拙自然,舒展大气,拙中带巧,柔中寓刚,一派浑融端和之气,与众多行草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谓相映成趣。他写的楷书,从蝇头小楷到大字魏楷,取法皆渊源有自,在彰显传统功力的同时,体现自我审美情趣,动静相宜,各显其妙。
李彬草书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品
数十年以来,他持之以恒,钟情于此,不落窠臼,勇于探索,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这正是一个优秀的书家所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李彬就已经给自己确立了学书目标和主攻方向,那就是精研行草,旁通篆隶,兼及小楷、榜书。他的才情和刻苦程度以及为人处世能力使得他在十几年前便在书坛脱颖而出,为人们所熟知。后来他的不断沉淀和持之以恒,使得他走过了一个在艺术和人生两方面不断提炼不断升华的过程。我们常说,年轻时用的是加法,希望学到更多的东西,涉及更多的领域。到了一定年龄,则会转换为减法,剔除掉许多表面的、浮华的东西,而更多向精深方面着力。所谓洗尽铅华,始得本来。从目前李彬的这一批新创作的作品来看,很显然比其以前的作品更见成熟和练达,除了更具有技术含量之外,在精神气象上也与以往有所不同。除了继续保持了已有的刚劲、恣肆的特点之外,更加具备了浑融和稳健的气质,这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由艺术功力的积累和生活的历练所共同促成的。
李彬草书 安华《永和九年的那场醉》中堂
这几年,李彬兄的身上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变化,不仅仅是年龄和身份的变化,也不仅仅是工作和生活状态的变化,更不仅仅是书法创作上的变化,而更多是其思想境界的提升,是对时代责任和社会使命感的全新认识和改变。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一个书法家,当他将自己的命运紧密地同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当自己在社会的关怀下,凭借一技之长改变了自身命运之后,懂得感恩社会、回报社会,这个人,才真正算是挥舞自己的如椽之笔,在神州大地上写出了一个大写的“人”。而李彬恰好以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作为相交多年的同道好友,我不仅要给他点赞叫好,也对他的未来给予更多更高的期待和祝福。(傅徳锋)
李彬,1965年出生,籍贯安徽,号青竹斋主,学历研究生。中国书协理事、培训中心教授,西藏自治区书协副主席,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多所大学书法特聘教授。
出版《李彬书法作品选》《北京大学学者书法作品集——李彬卷》《荣宝斋书法提名展作品集》等多部书法集。曾在甘肃省美术馆、北京荣宝斋美术馆、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举办书法展。作品被人民大会堂等海内外多家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