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两种方式,充分表现了人类的卓越想象力与创造力。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艺术创新始终与科学技术进步互为支撑、完美融合、交相辉映,更伴随着时代大潮,越发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观众观展,高森摄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丝路规划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艺术+科学——尹毅绘画科研作品展”,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北2展厅举办。展览通过呈现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及艺术科技融智平台负责人、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尹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风格式样的100余件绘画作品,展现出他多元化创作探索的成果,展示了他在主持实施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中综合研究的整体架构、系统划分、逻辑关系与深度思考。
沉浸感与获得感
本次展览分成了五个展区:水墨奇变、艺境墨韵、经典重塑、融美创新、科研成果,全面呈现出艺术家深入挖掘艺术融合科学资源,研究当代水墨语言风格与时代特色的艺术实践历程。展览展出尹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式样的100余件水墨画作品及艺术品鉴定备案专利设备、艺术品鉴证体系构建思维导图等,力求把握展品的学术水准、凝练展览学术性、突出展品,丰富展览层级,提高观众的沉浸感与获得感。
领导嘉宾参观展览,高森摄
6月16日,展览媒体见面会在京举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及画家尹毅到场与媒体记者分享了展览策划情况、艺术家创作心得与艺术特色。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答记者问,高森摄
马锋辉表示,纵观美术发展的历史,绘画艺术的诞生与发展一直与科学相伴,艺术的创新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始终互相依存、相互支持。时至今日,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依然呈现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尹毅既是美术家,也是艺术科研专家,他长期出入于画室、实验室两种环境,在艺术与科学的双向驱动下进行创作与科研。他进入画室精心创作和学习,不断提升其绘画功力与艺术修养,并以科学思维的头脑结合创作实践另辟蹊径再创水墨艺境。为此,他要探寻更多样的创作手段、更多彩的艺术语用效果,奉献更具原创性、时代性的好作品。他进入实验反复研究和实验,在科学认知水墨画的基础上精准寻找其画种的特点与优点,并从绘画方式与材料科研切入,综合光学、化学、材料等多学科知识与技术手段,研究传统绘画颜料、载体及其工具的不断优化问题,探寻水墨画种的新材料、新画法与传统材料、画法相融合,以及跨越画种固有界限融美创新的途径,从而更好地面对日趋多元的艺术大潮,满足人民大众对艺术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答记者问,高森摄
刘万鸣表示,展览的特殊性,就在于尹毅作品内容从形式上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新的境界,就在于其主题——艺术和科学。通常人们认为中国画和科学没有多大关联,其实从古至今,中国绘画每个时期的发展和材料学关联性很大,比如纸、绢、墨,每个时期都有其自身的特性,或多或少因为材料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尹毅此次的展览就妙在此处:他不断探究新材料在传统绘画中的运用,可以说,他对中国画从技法上的发展有了延展性。透过尹毅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没有偏离中国画的本体语言,但是他采用一种有别于古人的新材料,甚至有些材料是他亲手制造出来的,这点难能可贵。在当下中国画家中,尹毅具有一种探索性,这种探索性更深层、更巧妙地为内容服务,即他对中国绘画本体理念的追求,并没有撇开中国的传统精神。在新技法、新材料、新理念的作用下,他营造出一个似乎与时代特别合拍的境界。
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及艺术科技融智平台负责人、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本次展览作者尹毅答记者问,高森摄
尹毅介绍,此次展览是想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证实水墨画是可以多样化的、是可以当代的。他的创作不仅追求风格的独特,而且尽量给自己“出难题”——追求和古人不一样、和同代的他人不一样、和自己不一样。他认为不必一味追求水墨纯粹性,也不必一味追求油画所谓的“正宗”——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画种之间相互借鉴,画种的界限在打破,因此,多画种的融合借鉴是很有必要的。他表示,水墨画是一个既古老又当代的画种,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让水墨画走向世界。
融美意境
尹毅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聚焦水墨画的画种优化问题,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绘画方式、技法、材料与工具的研究,在水墨艺术当代性与多元化的探索实践中,逐步使其作品拥有了多种个性化艺术语言和独特艺术风格。
上世纪80年代,面对影响中国美术创作与发展的种种因素与现象,早年研习西画的尹毅逐步形成了研究美术生态的长期学术目标,以及创作与认识共同发展的计划,在大量的比较分析中以及自我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个性化绘画艺术语言与风格。
尹毅《野性的呼唤》
上世纪90年代,尹毅的“水墨+质感空间感”系列可以看作他探索的重要一站。一如著名画家于希宁先生所评论的,尹毅的水墨画技法是崭新的、多变的,表现出的艺术效果是丰富多彩的。他的这些作品构图严谨、章法别致、清新淡雅、空寂超尘、朦胧含蓄、如梦如诗,具有很高的品位和意境。
尹毅《鸟语花香》
“中国画在过去、现在所发生的任何现象,往往都有复杂的内因与外因,其昔日的、未来的演变与发展都贯穿着自身的规律性。”尹毅曾经这样说。步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尹毅开始大隐于“实验室”中,埋头于水墨艺术当代性与多元化研究,特别是由他担任课题负责人所主持实施的“中国画新材质新技法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科研项目,接续了上世纪80年代刘国松等人掀起国画界技法更新与肌理制作潮流的衣钵,其科研目标就是要致力于丰富水墨画的艺术语言,增强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力,提升水墨画种的整体品质;其新材料新技法研究成果,为绘画创作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与美感,深化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力。
从“创作室”走入“实验室”,尹毅步入了画种优化研究这一美术科研的“冷门地带”,进行了大量的水墨材料特性论证及其艺术效果分析比对,并以水墨材料“+笔墨奇变”“+质感之美”“+空间之美”“+光感之美”“+天然之美”“+抽象之美”以及“经典再创”等为命题,在不同科研方向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多方面的科研成果。
尹毅《富春山居再创系列-书写卷》(此局部尺寸240×100cm)2022年
近些年来,他的“经典图式+笔墨再创”系列作品令画坛耳目一新。特别是此次展陈的富春山居再创系列水墨卷全卷(画面长度17.4米)、青花卷全卷(画面长度13.5米),以及春雨卷、书写卷的局部画面。各卷均是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基本图式上进行“再创”,尹毅在反复欣赏这一经典画面时联想到:若画面中的富春山客现存在,虽然其型体会千年不变,万年不变,但是其景色却会伴随着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时的轮回无休无止的变化,而且还有艳阳、月光、云雾、雨雪笼罩下的环境之变……这世界上的山山水水展现出了无穷无尽的客观画面,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何况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类的内心世界与审美观念也在变,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表现方式、艺术语言也在变。所以尹毅要在黄公望的经典图式基础上表现同一景观的千变万化之美。尹毅的这几幅代表性作品长卷,在取法前人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的气息,并以当代审美观念展现出了传承与创新并举的特色。
尹毅《雨后千山》
30多年前,尹毅曾写下一首小诗:“敬慕文苑众山,冥思艺途独步。宁造自我之丘,不爬他人之岳。”这后一句实际上已经成为尹毅的座右铭。在长期致力于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尹毅一边提升绘画实践与艺术修养,结合科学的运用调动墨迹、墨韵之变,探寻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语言与意境空间;一边从绘画方式与材料切入思考,调动光学、化学、材料学等专业的技术手段,不断优化绘画载体,更好地服务于创作。他希望“让科学的阳光普照艺术的天地”,因而将多种新材料、新画法相互渗透,创造了水墨世界的融美意境,拓展了当代水墨的创作形式,丰富了水墨艺术的审美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提供敢于创新,勇攀艺术高峰,以优秀作品服务人民的生动范例。
尹毅展览作品赏析
尹毅《生命的呼唤》(组画之七)水墨奇变系列
尹毅《水上乐章》水墨奇变系列
尹毅《天鹅湖之一》艺境墨韵系列
尹毅《山水》艺境墨韵系列
尹毅《富春山居再创系列-春雨卷》(此局部尺寸239×107)2022年经典重塑系列
尹毅《黑白的魅力》融美创新系列
尹毅《雪域晨雾》融美创新系列
尹毅《游龙报春》传统笔墨系列
尹毅《铁骨冰心之一》传统笔墨系列
画家简介
尹毅,1954年出生于山东。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及艺术科技融智平台负责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画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