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画家王少桓在年少时与画结缘,长大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研习深造,并得名家指点。画风淡逸、润泽、高贵和典雅,实现了自我的艺术创造。他年纪虽轻,其作品却透出一股大家气象,尤其是他工写相兼的花鸟画,在法度规范中抒情,在规矩中见方圆,在限制中求舒放。也因此,他曾数十次参加全国性的美术作品大展,并多次获奖,可见其艺术造诣的出类拔萃。
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喻建十在谈到王少桓的画时说,他不仅有对中国画很好的悟性,很深的基本功,更有一种甘守寂寞的心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桓给画坛注入的正能量必将日显其效。
《芙蕖流香》 200cmx200cm 2022年
由爱入画 精研不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王少桓1985年出生于福建南安,长在深圳。
6岁第一次接触国画,便被这古老的艺术深深地迷住了,那个时候,他依稀记得自己与别的小孩关注点不同,没有更多地停留在表现对象上,而是对绘画元素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对毛笔、宣纸有一种莫名的敏感与爱恋。爱由心生,王少桓开始了他的艺术人生。
王少桓从不认同自己天资聪慧,他认为勤奋是成功的关键,从小的“画家梦”是他坚持创作的动力源泉。王少桓经常和自己内心对话,“失败时不气馁、成功时不骄傲,立志要成为一名有作为的画家。”
经过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和研究生的系统学习,他的艺术道路豁然开朗。毕业后又工作于母校,这种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于触目呼吸之间无所不在,时时发生的观念碰撞与意识的交锋,总会引发人的思索与探求。
他所使用的艺术语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性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谧,也有纵马驰骋,挥刀仗剑的豪迈。王少桓融多种美学旨趣于纸上,使他的笔下有多种“可能性”,工写结合、写实与写意并举、没骨与勾勒并用,创造出了具有独抒个性,富有个人艺术风貌的作品。
王少桓认为,画面可以没有诗句,但必须要有诗意,让观者感受到作品是一首美妙的古诗。由此,王少桓的绘画创作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其生花妙笔,从心底流出,熔铸出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深情。
《游园惊梦》200cmx200cm 2022年
立根传统 创新求变
王少桓擅长花鸟,绘画创作中既有写意也有工笔,如何做到两者完美的融合是他多年来不懈的努力与探索的课题。
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它起源于宋代,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到如今,绘画语言已经非常完善了。就王少桓而言,在绘画创作中,如何通过写意笔法,即从用笔、用色、用墨等程序上,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工笔画面,让工笔画不至于太严谨太细腻,此为王少桓创作探索的又一要点。基于此,王少桓在创作时更注重于工笔与写意的融合。他说,此融合就是绘画语言的互通和画面的处理,一定要大取大舍,不可面面俱全。要做到画面元素丰富而内容精简有内涵,粗中有细,工写结合。所以画面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在处理矛盾的对立关系。
王少桓经过多年的绘画探索与实践,其写意与工笔融汇的相当有水平,可以用轻车熟路来形容。观其花鸟画,技法多样,用笔含蓄,清秀雅丽,画法工整,既有文人画的情调和韵味,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王少桓喜欢选择生宣纸作画,此不止是个性的宣泄,更多的是笔墨性情的表达。绘画需要有扎实的笔墨功夫,也需要打破常规尝试创新。他认为生宣纸易于颜色、墨色的渗入,起到厚重的感觉,同时能很好地保持住墨和色的鲜活和水气淋漓的效果。生宣画工笔,难度在于掌握好颜色和墨色的浓淡同时,下笔要肯定不能拖泥带水,删去了三矾九染的复杂工序,赋色基本在三遍左右就要完毕,这对于画家的全局观和技法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业内评价,王少桓的生宣工笔画,大局把握准确,取舍得当;笔墨质感厚重、潇脱,且水气十足,韵味醇古,于笔墨以外,别有一种静穆之气,幽雅之思,为常人所不及。
王少桓是一个注重传统的画家,绘画创作虽有打破常规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观念上。他认为,一个好画家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传统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传统基础去创新就相当于海市蜃楼。
“绘画创新,不是技法创新,而是意识形态或者思想观念。例如如何把现代元素,利用传统笔墨表现出来?”王少桓的办法是,“一股脑的扎到传统里,当得到足够的传统知识储备之后,再去面对一些新的题材,或者感兴趣的题材时,就会惊喜地发现诸多传统的技法极易融入到创作中,从而能快速地表现出描绘对象的内在精神。”
王少桓同时强调,写生是创新的唯一源泉。写生能观察到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有写生的创新是有生命活力的艺术。一位好的画家,一定是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察的,一定是细心留意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并且发现美的人。
《沐浴春风》 172cm×91cm
色彩实践 笔墨韵味
作为花鸟画家,王少桓对色彩的运用与把控做到密而不杂,艳而不俗,繁而不乱。其对色彩巧妙的运用是极其可贵的探索。
中国画通过对物象的表现,画面所传达的是作者的情感、思想与独特的趣味。画家自由地在宣纸上尝试,如何用墨、用水、用色,去感受这当中的乐趣。
花鸟创作不只是描写或临摹,更多的是融入自己思想,也即是主观的参与性。因此,王少桓巧思构造、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将美好瞬间呈现在画作中。他喜欢花卉,取材广泛,有传统题材的再创造,也有鸟语花香的新发现;有山花野卉的捕捉,也有田园小景的撷取;有枇杷垂金、石榴结子,有雀的啾唧,鸭的凫游……花有情,鸟有意,在王少桓的心目中,花鸟生命与宇宙自然是融为一体的,致力于作品精神境界的净化和陶冶。
花鸟画,对色彩要求很高,花鸟画之所以好看,是因为色彩的丰富。但是丰富的色彩,又会带出一种弊端,即俗气。因此处理色彩,怎么做到艳而不俗,繁而不乱而又显厚重呢?这一直是王少桓关注的重点。《道德经》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所以在创作中,画面颜色不要过多,如果超过五种将会使人眼花缭乱。在这一点上王少桓更加注重对比色的运用,他一直认为画面上的颜色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对比出来的。对比出来的颜色,就能形成矛盾关系,引起生命的跳动,起到互相衬托的作用和相互比较的效果,这时候的颜色才能合理的存在于画面中。
王少桓在画面颜色的处理上一直遵循着主色调占据画面70%左右,一些零零散散起到活跃氛围的色调,大概占30%。这样就能主色调突出,辅色调活跃,画面就能井然有序。另外,当画面以颜色为主的情况下,要用好墨破色,它能使颜色越发沉稳、鲜艳、有活力。
中国画表现的是心画,即强调作者通过眼睛对万事万物的观察,从而感动心灵,最后通过画笔表现出内心感受的语言。因此画家要在修炼好笔墨的基础上,加强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艺术交流,从而让自己的艺术具有心灵的感受和生活的蒙养。
《春融只待乾坤醉》138cm×70cm
德品为先 内外兼修
画家是对崇高素养、品行高雅和具有超凡艺术造诣的艺术工作者的最高称誉。王少桓认为画家的“家”字,是包含知识渊博和知行合一的称谓。如果单纯作为艺术工作者,那么只要把作品画好就可以,而一旦要想成为真正的画家,除掌握丰富的绘画知识外,还要重视艺术精神、艺术内涵、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的锤炼。
王少桓不止是在说,他也在行动。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因此也打乱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为配合疫情防控,很多人足不出户,并开始居家办公,北京画友艺术交流中心在看到此情况后,决定开设线上书画公益大讲堂,组织知名书画艺术家在线上给书画爱好者讲述书画常识以及绘画技法,以此来丰富居家防疫的生活。
当工作人员联系到王少桓请他公益进行讲座时,他很爽快答应了此事,并在他的线上课堂上将自己多年总结的绘画经验和感受全部倾囊而出,对听众提出的问题解答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在王少桓看来,直播授课因为无法和学生面对面,对授课老师是否具备把握全局的能力和如何让学员不离开直播间的授课魅力是一种严峻的考验。直播授课虽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但对授课者的讲课水平是个苛刻的考验,但同时对自己授课能力是个全面的提升,怎么样用最简洁、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或者粉丝去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是直播授课的关键和重点。
和中国文人画家一样,王少桓注重“画外功”的修身和锤炼,不仅只是画疏花简叶、只鸟片石的景致,而是将中国文化的气脉与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探索糅合一体所表达出的中国哲诗文化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我们衷心祝愿王少桓老师不忘初心,在追求艺术的路上永不止步!(闫春玉、李应良)
王少桓作品欣赏
《梦·翔》 222cmx120cm
《香风》100cm×50cm
《香远韵幽》136cm×68cm
《淡月隐芦花》131cm×67cm
《仙子凌波》100cm×50cm
《此味清真》34cm×133cm
《素朴之谓美》34cm×133cm
《芳塘清韵》50cm×50cm
《水光连影碧玉天》193cm×193cm
《采莲归来一身香》70cm×45cm
《霞风丹影》194cm×185cm
《一帘幽梦》160cm×200cm
《逍遥游》68cm×68cm
《骄阳》70cm×45cm
画家简介
王少桓,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贾广健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中国画学会理事,学术秘书、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花鸟画艺术研究院理事、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工笔画艺术研究院理事、天津市河北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现工作于天津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