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聚焦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2022年初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发出通知,要求甘肃省内美术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作优秀作品为着力点,努力推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甘肃风格、陇原气派,体现传承与创新融汇一体,艺术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要自觉用当代视角和时代眼光,去审视省内丰厚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立足传承创新,围绕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多民族民俗文化等甘肃特色文化优势资源以及丰富多样的自然风貌,开展创作工作,使甘肃省丰厚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真正成为新时代甘肃美术创作的基因库和创作源泉,使甘肃省成为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利用的新高地,进一步促进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持续打造《敦煌画派》,促进甘肃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大省发展。
通知发布以来,甘肃省美术工作者积极响应,认真开展学习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甘肃省美术家协会选择部分优秀作者,将他们的艺术实践过程及成果与大家分享,共同促进本次创作活动的深入发展,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
感悟与接受
绘画的感觉像是在纸上寻找的过程,只是依感悟每次找到的东西不同罢了。身居西北,粗砺的硬度和不懈的韧性必是不可少的,更多的还需要一些对艺术经典的回望。
踏着脚下的丝绸之路前行,寻找这些应该是不难的。
我的作品一直都在求变,是自我的不断审视,好像在质疑自己笔端的过往,我也坚信过于守护已有的堡垒会失去许多接下来的风景。
线性的表达是中国画学习中最强的信号源。
我认为的“线性表达”不一定特指传统绘画中的十八描,作为画家语言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要达到能“刻画”的目标,具备更加强烈的“表达”使命,与最终充满感情的“创作”紧密相关,是中国画艺术的灵魂和生命。
“手稿”在西方艺术词典中的解释是指“作品部分的粗略草图,是艺术家对光影构图和全幅的规模等要点所作的研究和探讨,它是全幅图画的初步构图”,而我们通常认为是指“快速的素描”,淡化了创作的功能。
探究敦煌壁画线条艺术在作品中的应用,进行再解构,根据画面需要,取其精华,与西画“快速的素描”相结合,丰富作品艺术语言及所呈现的视觉传达。
“线的表达”始终是敦煌壁画的重要造型手段,从十五国到元代,历经千年,变化万千、无穷无尽,用线概括、夸张、简练,甚至诙谐,使线与形体自然融合。
在我的近期部分创作手稿中,有意识地感受和学习甘肃敦煌壁画、新疆克则尔壁画的造型语言,犹如艺术时空中追寻最强讯号源。但也只是粗略的侧重其丰富多彩的艺术绘画形式,在自己的创作中做一下实践,最终都落实在了我的艺术创作中。
“敦煌壁画”是个很泛的概念,1600年以来,它一直呈现在那里,在学习和借鉴中不用怀疑自己,其博大精深的库存,我们如何汲取都没有错,总有一款是适合自己的。
在研习过程中,北魏中期的壁画在造型上人体比例修长,动态多姿,面相丰满,与魏晋墓室画故事中人物形象相近,与同时代绘画的造型进一步结合,产生了一种形象朴拙、色调浑厚的装饰艺术效果,是汉晋儒家思想在佛教壁画上的新发展。
装饰性语言是敦煌壁画最大的特点之一,壁画中的色彩不论是早期的平涂或是唐以后的叠晕方法,并不是客观物象的色彩,而是充满了想象力的组合,这一点在我的作品中会有借鉴和体现。
我们在主观“接受”敦煌壁画释放的讯息后,就如同屹立在那里的戈壁大漠一样,任凭你一个砂砾横竖冲撞,只要你愿意,只要你用心,留在画纸上的痕迹就是一件杰作。
当你与壁画相互凝视,仿佛会穿越过去看到画师“创作”的场景,留下了让我们仰望的笔痕墨迹。
“回望敦煌”从脚下开始却没有尽头,仰望传统、心存敬畏、用心感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旅程。(巫卫东)
敦煌壁画的学习与研究
创作稿《阿万仓》系列
创作《吉祥甘南》系列
巫卫东作品欣赏
《梨园春醒》中国画 200x240cm 2022年
《盛世欢歌》中国画 200x185cm 2019年
《扎陵湖》纸本水墨 400x180cm 2019年
《苦水驿二月二》纸本水墨 360x150cm 2018年
《永登高高跷》中国画 200x240cm 2020年
(来源:甘肃省美术家协会)
画家简介
巫卫东,199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兰州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作品曾入选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