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皆心:周剑初书法艺术的精神维度
很显然,提到周剑初的书法,似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他的“五体”入手。自2008年10月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周剑初五体书法展”以来,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皆擅的印象便在书法圈内不胫而走,广为称道。“五体”是他的形象谱系,亦成了他鲜明而又牢固的征辔和标签。无疑,他在37岁就为自己开启了一扇门,同时也为自己披上一件缀满星辰与露珠的精神“蓑衣”。
书家当习“五体”,这也是周剑初在书法道路上孜孜不倦所致力追求并倡导的。他的作品,他创立并主讲的“书法研修班”一直耕植于“五体”的实践与传播。事实上,放眼当代书坛,周剑初的书法“个性主义”(Individualism)日趋显现。
周剑初书法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70cmX46cm
我们正处在一个螺旋式极速上升的时代,“上升,亦意味着下坠”,艺术步入流俗,被潮水般撕咬乃至鲸吞,我们不断呼唤和“抢救”的艺术生态、人文关怀、独立精神、想象力与创造力被不断削弱与“瓦解”。说到底,书法作为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其表征与彰显的不仅仅只是书写本体,更多的应融入文化的肌理与脉象。将写字和书法混为一谈,大众对书法的认知盲点,对艺术审美的缺失,早已作为公共话题引起注意。一个书法人的担当,和当下所面对的文化语境,是值得深入探究和思考的。
“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尽管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向诗文中五字句的以言达义,但以此来观照周剑初的书法艺术,进而对他进行“系统性”,乃至相对“完整性”地梳理出他的精神世界仍是十分困难的。当代书法史的研究与批评曾经在一定层面上变成某种“内边型”的话语体制,和文学甚至文化的即离广遭诟病。我们经历了一次次的文化阵痛,终于等到了“伤口”愈合后的集体狂欢。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艺术现场,各种观念、主张、行为粉墨登场。左边是海水,右边是火焰,在喧哗与骚动中,洪流裹夹着泥沙滚滚直下,让人目不暇接。庆幸的是,中国当代书法的进程,尽管也是“长袖善舞”,一路高歌,却一直处于相对独立,有序的轨迹走到现在。一方面,书法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和突破,重建我们对书法艺术性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和它的文化基因是密不可分的。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几乎承载了我们对汉字的所有向往。
周剑初是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群体中的佼佼者,也是真正的“卫道者”。因此,对他的“个案”研究尤显必要。我想从这个“个我”出发,从他的成长轨迹、艺术特征乃至精神维度入手,来对他进行一次立体性的“素描”。
周剑初书法 书宗墨许联句 270cmX68cm X2
01
我和剑初乃是同乡,一衣带水,他家乡的那条河流同样从我家老屋门前穿过。再加之我曾经与他就读同一所军校,目睹他在书艺上的成长与精进,以及二十多年的相交相知,自然对他有所更直观些的了解。他天资聪慧,雪峰山脉大东山的雾岚和辰河水滋养着他,也造就他“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品性。对书法的兴趣,也就是说,要让一个懵懵懂懂才几岁的孩子拿起笔,一定是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机缘。剑初的家乡处在湘西南腹地隆回六都寨镇的一个小村庄,我曾去过多次。那里风光秀美、民风淳厚,传统的乡贤文化和梅山文化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村里的老者都有很好的私塾底子,“写春联不出户”在那里并不稀奇,加之受父亲的诱导,让他从小便对写字产生强烈的兴趣。当父亲从镇上的造纸厂买来卷烟纸,小心翼翼地一张张为他履平,细心描好“米字格”并装订成册,把早已准备好的毛笔和墨汁递到他面前的时候,根本想象不到会影响并改变了他的一生。
有意思的是,剑初不知从哪得到了一本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就是那本破旧的的字帖,一直伴随了他多年。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自然无法理解“柳体”攒聚收紧、舒张有致、筋骨强健之特点,亦无法洞察其疏朗开阔、仪态冲和、刚劲遒劲之风格,但在剑初早期学书的经历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天真,无拘无束是孩子的天性,尽管《玄秘塔碑》历来被作为童蒙学书及初学书法者的经典范本,但无老师指点,靠自己“无意识”的临摹自然乏味,也难得要领,远不如天马行空、信马由缰写的过瘾。所以后来剑初在遇到恩师刘洪彪先生的时候,被老师委婉的斥言他写的油滑熟练也就不足为怪了。
周剑初书法 《论语句》 246cmX158cm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有了这点基础,剑初五岁上小学一年级就参加了当时丁山公社举办的写字比赛,竟然获得了第一名。当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围在他身边为他鼓掌喝彩的时候,他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感与满足感。是的,字写的好,还能为自己赢得掌声和荣誉,这在当时剑初幼小的心灵中,掀起了怎样的一种波澜?从此之后,他写字愈发卖力了,小学、中学,一直到他步入军营,那支笔便是他最为重要的“玩伴”和“武器”。
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到: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纵观剑初最早的书法启蒙,和他在恩师点拨之后的快速起飞,应该感念他的家乡,他的才到中年便已中风,至今仍行走不便的父亲,他的贤良淑德、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把孩子拉扯大的母亲。剑初还有个弟弟和妹妹,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一个乡村家庭需要养大三个孩子并供其上学并抚养成才,其中的困苦只有历经过来的人才能体会。剑初是个懂事的孩子,很小就知道照顾弟弟妹妹,帮助母亲操持家务,直到今天,他在幼年乃至少年的经历依旧被乡民们津津乐道。
由此可见,剑初之为人、习书相对完整的“精神状态”是有着清澈而又丰富的源流的。没有他的善良与通达,和他在书法道路上孜孜追求的谦虚勤勉,就不会有他如今“精光照人,气格凌云”的书法气象!
周剑初书法 《兰亭序》 245cmX 245cm
02
周剑初的恩师、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洪彪先生曾有篇文章,以《得体的周剑初》作为标题,一语双关,入“木”三分,甚是精妙。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不激不厉……可谓对他为人处世和书艺之路尤为中肯的表述。
真正对书法确立一种全新的认知,也就是说,让周剑初意识到了书法“法”之重要,是在1990年春天当兵到二炮(火箭军)部队之后。他当兵时可谓“风光”,一大摞靠写字得来的获奖证书着实羡煞同期入伍的战友们。很快,他被安排到了司令部警卫营当文书。可别小看部队文书这一行头,没点过硬的笔墨工夫断然是胜任不了的,在连队,文书那可是战士们中首屈一指的“才子”。当战士五年,每次部队的各种黑板报比赛都能拔得头筹,驻地的招牌也题了不少,无论是黑板报还是招牌题字,是与书法的形式、空间,乃至美学的认知有着密切关联的。不可否认书法“艺术性”之外“功能性”属性的价值和意义,也得益于一个书法家在成长道路上不经意的“技术”锻炼。可以说,周剑初有了成长的土壤,具备了一个成长为真正书法家得天独厚的条件。
剑初很有心,一到部队便打听谁的字写的最好,无疑,当时还在机关俱乐部当干事的刘洪彪便被他视作圭臬。当他终于鼓起勇气,把他在业余时间创作的,一大摞厚厚的书法习作端到老师面前时,刘老师轻轻端详了下,便慢条斯理,但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临帖!
对!就这两个字,临帖!彻底点醒当时还置身“迷途”中的剑初。幼时临习柳公权《玄秘塔碑》时的那点“功底”在真正的书家面前可是不值一提,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剑初明白了。我们可以想象,自从有了高师指点,加之自己恶补各种前人书家的经典碑帖,剑初的书法才有了真正质的飞跃。1994年夏天,我从国防科工委,剑初从二炮相聚大连,一起就读同一所军校。也许是来自同一个家乡,再加上共同的兴趣爱好让我们走的更近。一有时间,我就去他的宿舍找他。无论中午饭后,就寝之前,或是周末、假日战友们外出游玩逛街时,都能见到一个清清瘦瘦,形影单吊伏案习书的身影。在他的影响下,加上他作为班长可以行使的一点“权利”,他所在的班竟然形成全体练习书法的风气。至今,战友们各奔东西,亦有着不同的工作岗位,但当时受剑初影响,对书法的认识乃至挚爱却让大家受益匪浅,甚至影响终身。尽管我在近几年才拿起笔,但毫无疑问是受他的影响,在耳濡目染中,在潜移默化下,书法陪伴我度过无数个冰冷的暗夜。
1997年军校毕业前夕,剑初在大连举办了生平第一次个人书法展,尽管那只是他在军校几年的习书及临帖心路,算是一次毕业前的“汇报演出”,但展览很成功,也为剑初后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周剑初五体书法展”和湖南省举办“周剑初五体书法回湘展”等奠定了基础。
周剑初书法 自作诗《长征颂》 196cmX82cm
真正引起书坛的注意,是他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那次“五体”书法展。说到这次展览,依旧得益于刘洪彪先生的点拨和提议,他为自己的学生提名“五体”书展,并认为剑初在书法上专注了这么多年,大大小小的书法奖项也已不胜枚举,到了该登“大雅之堂”的时候了。老师一提议不要紧,要紧的是真“害”苦了他这个学生。在书展之前,除了楷书和隶书有点信心,其它几种书体剑初真没把握,就是在2008年前短短两年时间,剑初卯足劲把自己豁出去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展览的装裱、书法集的出版,包括展览开幕式的嘉宾邀约等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他亲力为之。直到展览前夕,所有作品的创作完成到展览工作有条不紊准备就绪之后,他本来就单薄的身体足足瘦了30多斤。何谓“敢为人先”?何谓湘人性格?剑初这股子拼劲让人感佩。功夫不负有心人,展览大获好评,巨幅草书《怀素上人草书歌》(3.7米X7.25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据我所知,这是迄今为止该馆收藏的当代书家中尺幅最大的作品。
“得体”,既是刘洪彪先生对剑初的认可,也是对他的的一种寄望。“得”乃获取、接受,也可以理解为完成、实现。而“体”则体现物质存在的形态或形状,亦包含着事物的格局、规矩。可见先生之用心。尽管未知的将来或许在剑初的书法里程中将显现出另一种可能,一种非修辞性的“变体”,但人之根本、书法艺术之基源,是永远不能忘记曾在何时出发,何处出发。
周剑初还有幸先后得到另外两位恩师的受教,其中一位是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沈鹏工作室书法课题班导师,同时也是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曾来德先生,另一位则是中国书坛泰斗沈鹏老先生。
2003年,剑初参加了北京大学举办的“首届书法研究生班”,受教于曾来德先生。曾先生学识渊博,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他提出学古人,“破”古人,以及塑我、“毁”我的观念让剑初耳目一新,很是受用。“知法守法、以身试法、逍遥法外”,事实上,曾来德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书法“语言”上的突破与重构,力图寻求书写中的另一种可能。而剑初对于书法行走步伐和节奏的把握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有感而发写过一篇《曾经“漂亮”,总算“难看”》的文章,可以说是真实心路写照。剑初曾经的“漂亮”,也就是刘洪彪先生最早指出他早期鲜有临帖所造成的流滑之气,造作之气。不仅仅是书法,所有艺术的本质是“真”,“真”包含着前人对汉字书法的结体与“法度”。而“难看”,其实正是回归本质的一种态度,一种由外向内的修为。这种修为,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砺,才能最终形成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境界。
2008年10月,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开办了学制为两年的书法课题班,主要招收来自各类书法国展中的获奖作者,学员都是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也是在各类国家级书法展览中最活跃的中青年书法家。通过这次“课题班”,剑初受益颇丰,书艺上愈发稳定与成熟。沈老提出“诗意悟书魂”,我理解此“诗意”应为书法中的“文心”,字里行间的“书卷”之气。而如何“悟”,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积淀,多读书,读好书,做好人,才能“光芒涌入”,澄怀格物。书家本应是诗人,诗人应当为书家。在当下,汉字对诗人来说都变得陌生,离开电脑或手机都不会“写字”了,更谈不上亲近书法。而有些书法家,穷尽一生都停留在模仿,或者玩弄技法的层面,根本没有融进汉字本身深厚的文化当中去。这样的作品何来意趣?怎会有血肉?有灵魂?
周剑初书法 滴水垒土联句 248cmX62cmX2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论述,强调“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意在诠释“文心”之机。剑初深刻领会到了这一点,在书法创作和教学之余,不断强化对传统文化书籍,尤其文学作品的阅读,作诗撰联,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基于对剑初的了解,我以“修文养艺”四个字来评价对他在文学以及书法理论与书法上的并驾是较为客观的。“诗书自古耻分宗,书道须从诗意融。玄迹万殊成一相,满怀逸气傲苍穹。”剑初在《拜观沈鹏
同时,沈老提出的“形式即内容”对剑初启发也很大,这一观点和刘洪彪先生提出的当代书法应该“住别墅”、“穿盛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尽管此观点被某些别有用心者断章取义,妄自菲薄,但书法走到今天,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可能。大众对书法审美的标新,如何继承和发扬好传统,又能符合新形势下人们对艺术日新月异的新的需求,沈鹏、刘洪彪等人的确做出了有目共睹的努力。
刘洪彪先生曾提出的“字古式新,文心艺质”,针对艺术需解决的学习理念、方法等关键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八个字与沈老的书法理念是契合的,也是剑初力图抵达、建构与实践的行动指针。关于“字古式新”,他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从不断学习、临帖及创作的过程中,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也正是与沈老的这段师生缘,才有了王厚祥、刘京闻、龙开胜、周剑初、李明、张志庆、方建光七位组成的“沈门七子”。他们都是沈鹏课题班的优秀学员,都在中国书协组织的大赛中获得过一等奖,都是全国中青年书家中的佼佼者。”在沈老提出的“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十六字方针指导下,在导师曾来德的精心关怀下,严格遵从沈鹏的教学理念,深挖传统,根植经典,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在书坛风生水起,备受瞩目。
周剑初书法 曹丕《典论·论文》 98cmX68cm
03
书法是我们自己土壤中生长起来,最具原创力、生命力的艺术,几千来传统得以完好的保存,而且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当艺术(包括文学)一再努力与世界接轨,极具本土化特质的书法艺术,似乎很难找到“国际化”的样板。如果硬要谈,日本的井上有一好像可以说上一嘴。不过,却与“中国书法”相去甚远。由此可见,中国书法是“由外而内”,保持着强大而又牢固的文化磁力,深深吸引着“国际视野”对中国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敬畏。
《周礼》中最早以“六书”记载汉字造字方法,清代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而“象形”是基础。鲁迅先生在《门外文坛》中言:“写字就是画画”,其实就是指最早汉字起源“象形”之说。从甲骨文到书法中的篆书,依旧保留着汉字最初的“造形”特点,形象、生动。剑初最早主攻楷书和草书,相比之下,在篆体上下的功夫相对较少,如果没有他的“五体”书展,我们很难这么快接受包括篆书在内的另几种书体仍然如此出色。尤其他写大篆,苍茫、雄劲,既保留着汉字“象形”之特点,又能体现他的兴致和才情,他对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的游刃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既有隶气,又有草意,如同“化骨绵掌”般,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力胜有力。
而隶书是从秦时开始的一种字体,它从简帛书进化而来,到了东汉时期已日益精湛与成熟。无疑,剑初通晓了隶书的真谛,却并不限于传统隶书书写的窠臼,而是博采众长,波磔跌宕,看得见“蚕头”,摸不着“雁尾”,既有秦碑力劲,又有汉碑之厚,可谓气势浑穆,纵横开阖。礼器、曹全、张迁、石门、简帛无一不涉,极具张力,让人不得不由衷赞叹他吸取和创造的能力。
周剑初书法 巉壑春烟对联 235cmX49cm X2
相比之下,剑初的楷书,尤其小楷已具有明显辨识度,摇曳多姿,个性十足。我曾经多次目睹他创作一副楷书作品,通篇下来,如原上信马,轻松极了。楷书是所有书体中最后定型与规范的字体,三国时期的魏人钟繇被奉为“楷书之祖”,我们能从剑初楷书中看到《贺捷表》、《力命表》、《宣示表》乃至《荐季直表》中模糊的影子,又仿佛能感受到王羲之《乐毅论》中遥远的呼吸。他早期的楷书作品尽管比现在漂亮、精致,点画更加“规整”,但现在的风格更加轻松消泽,意趣更浓。尊奉古人是每个书家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但真正的创作和“临帖”又完全是两回事,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前人的影子中“拔”不出来,一离帖便不会写字了,这种现象甚至成了普遍性存在。剑初深谙其理,他不仅很快能从古人经典碑帖中找到特征和规律,更多的是从书家的情感,乃至当时所处的环境等入手,去感受、触碰古人的心脉。每个人都不是单一个体,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存在的价值,乃至艺术高度,一定有着巨大的文化景深,如何探照到他们的“来路”与“归途”,从文本的“背景”入手,进而通透,贯穿到他们的情感意图,才能真正理解,体会其中书“法”之奥秘。
到了行书和草书,剑初的笔墨更加自由了,他有超乎常人的组织能力,我甚至以为,这和他多年在部队机关主持办公室工作有一定的关系。就像他待人接物,既严谨,又性情,往往棘手的难题他都能处理得当。尤其到了行书和草书,“排兵布阵”尤其重要,这需要考验一个书法家的综合艺术能力。所谓恰到好处,疏密有致,即白当黑,既要遵循草法之规范,又要充分体现笔墨、线条之奇状,在变化飞动中彰显其艺术个性。剑初从王羲之、怀素以及张旭等前人中吸取营养,又能在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刘洪彪等人中得到受教与启发。这一次,中国美术馆将展出的每一件作品,尤其是大草作品,气势磅礴、奔雷坠石、畅快淋漓、波澜壮阔!他在作品中对于结体的大小、长短、奇正与疏密,刚柔并进,滞涩巧妙,如万马奔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最近,我有幸目睹他创作的展览巨幅草书作品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此作品篇幅为九个丈二(3.7米X13米),在创作此作品前,剑初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对内容的理解,到整个书法作品艺术表现上的张力,可谓笔力雄健,浑然天成。落笔时就取势不凡,忽而陡峻、忽而舒扬,如蛟龙出海、白凤归林,意态万千,一气呵成。创作如此巨幅作品,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根本无法完成的。我很想对剑初的书法作品能有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也很想从他的其它作品入手,逐一解构他在创作中的心像,无奈他永远在路上,“明天的脚不知穿在哪一只鞋子里”,也就说,明天他的笔又会创造怎样的惊奇?所以,就此打住。
周剑初书法 自作诗《谒韶山》 246cmX94cm
04
从弱冠之年携笔从戎到选择自主择业,周剑初整整在部队工作了三十年。部队培养了他,也成就了他。尽管回地方后,他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舞台,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他始终以一个军人的身份要求自己,保持自己的本色和操守,用自己的笔回馈家乡,服务社会。
周剑初的家乡湖南省邵阳市,武冈机场、雪峰大桥、城步体育馆等许多重要场所都是他的题字。同时,他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丰富、有效的书法教学体系。自2014年清华大学首次开办五体书法研修班以来,至今年已招收了六期,学员已逾百人。在书法教学上,他提出了“崇尚经典、注重形式、五体兼习、德艺双修”的教学方针,确立了“愉悦身心、以书养书、弘扬国粹、服务社会”的办学目标,以“课堂教学与采风教学、互动教学与个别指导、临帖创作与研讨交流、书斋历练与参赛办展”四个结合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五体”教学在业界已形成了良好口碑。周剑初“以身试法”,“以心教书”,几乎倾注了他书法创作外的主要精力,通过开班教学,不仅发现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人才,自己的书法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所有这一切,都是初心立之,有心为之,用心待之,专心攻之,恒心置之。而形成世间镜像,佛教将人五种变化的成分,结合并统称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而形成了个我。对周剑初的“个我”特征,和对他整个艺术精神的场域与维度,我以此管见为“五蕴皆心”,即“色”心、“受”心、“想”心、“行”心、“识”心。
色心:乃周剑初的本色,本心。确定自我观念的要素,也即是自我存在的主观的身体及客观的环境。他出生的那片温润而又宁静的土壤,远在湘西南的那个小村庄,缠绕在他身体和血液中的,他的家乡门前流淌至资江,长江,最终奔入大海的那条河流。他保守着最初的天真和热爱,敏感、善良、坚强,这些精神物质的原动力驱使着他,鞭策着他。
受心:为受教也。传述与承受,谓教与学两方面;向他人学习,亦指教授他人。通过环境的改变,接触和感受,在人生道路上得到升华。他书法艺术上的成就,离不开诸如沈鹏、刘洪彪、曾来德等老师们的精心教诲。同时,又能化为己用,将知识、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周剑初书法 自作诗《深宵书兴》 246cmX110cm
想心:即心理上的受取。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指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尤其对于科学,对于艺术,更是需要具备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剑初对书法有着赤子般的热爱,加之他善于思考,在多年学习、创作过程中不断梳理和总结出属于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他艺术风格的形成,书法成就的奠定确定了方向。
行心:除了梦想,必须行动。周剑初的“行动力”是有目共睹的,他每每萌发一个想法,会在很快的时间作出决断并付诸行动。
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的起步、成长和他快速勃发,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也是成就他的三个节点。第一阶段是他在大连市举办的“个展”,他首次以整体风貌将在部队当战士期间和军校学习期间临习古人的心得,和他创作的作品展示在公众面前。第二阶段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那次“五体书法展”,通过军校毕业后在二炮(火箭军)机关工作之余的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在恩师刘洪彪等人及家人与部队首长的关怀帮助下,展览获得巨大成功。第三阶段也就是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周剑初五体书法半百展”,年近“天命”,他选择再次出发。从2008年到2020年,在这十二年的时间里,周剑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五体”日臻成熟,风格愈发明显,影响不断扩大,在书坛独居标态。此次展览的五十件作品,是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精品力作。风格迥异,各显千秋,也是他人生“半百”以来的整体性艺术风貌,亦包含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他对书法追求道路中的熠熠心照。
识心:对事物的了别识知,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心向往之,构成周剑初的精神图景。在这里,包含着他对书法艺术深刻的洞察力,对确立的人生目标与方向矢志不移的态度,和人与人之间,通彻但不世故的处世原则。生命的要素,乃是物质世间和精神世界的综合,是心物合一的“整体”。为人还是艺术之路,亦是一条漫长的“守心”之路,“绘心”之路。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书法是他的心灵“牧场”,他奔驰在广阔的天地,以笔墨融入雨水,罗织星辰。我想说的是:书法家应是这样一种人,他(她)向人们对汉字的方言,乃至身高、体重、腰围,甚至恋爱史提供参照,对它繁衍的后代找回遗失掉的家谱并作出解释。因此,吾辈任重而道远。(海啸 2020年10月26日于北京幽篁轩)
艺术家简介
周剑初,1971年生,湖南隆回人。5岁习书,先后师从刘洪彪、曾来德、沈鹏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沈门七子”成员。北京大学艺术系书法研究生,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助教)、精英班成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创作院刘洪彪书法工作室助教,多次担任全国性书法篆刻展览评委。曾获2011中国书法年度佳作奖,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大赛二等奖,全国首届行书大赛提名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奖,全军书法展一等奖6次。2008年度被评为“中国书法家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举办个展4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周剑初五体书法展”和“周剑初五体书法半百展”,湖南省举办“周剑初五体书法回乡展”,在书坛引起较大反响。出版发行《周剑初五体书法》《周剑初五体书法廉政诗文》、《邵阳文库——周剑初卷》等专著7部。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国博等文博单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