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5-21 11:43:34
  郭玫孮教授花鸟画的特点是:即使你见到很少的几幅,却印象深刻,瞬间就能与他的作品发生心灵碰触与交融。

著名画家郭玫孮立足中国传统花鸟画原野上,坚守民族文化血脉的同时,不断吮吸现代艺术的新鲜空气,将花鸟画笔墨语言符号进行有意识的打散、重构,创作出葆有鲜明“郭氏”风格的“印象派”图式作品,以超越传统绘画,进而以构成的方式呈现水墨图强的中国精神。我们通过郭玫孮写意花鸟画的图式构成、笔墨涵养及个性特征,可以清晰触摸并感受到郭玫孮的文脉传承和绘画风采。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漓江风》郭玫孮作

以主体意识为主的图式构成

在中国美术界,都知道郭玫孮为人的低调朴实、宵旰忧勤,画风的醇厚雅静、葩华秀茂,没有对物象抽象的过分冲动,却善于移情和造境,以心性文质的绘画语言打动人心,从而引发观者流连往返。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傲寒》郭玫孮作

郭玫孮教授花鸟画的特点是:即使你见到很少的几幅,却印象深刻,瞬间就能与他的作品发生心灵碰触与交融。《傲寒》《家园》《春风又度》《林间》《夕晖》等等,画面构成要素相互穿插,结构有序,注重整体美感,自然而然地释放着一种内在诗性。也就是说,这些花鸟画让人看见了除物象之外灵魂性的东西。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夕晖》 郭玫孮作

中国花鸟画在历史上形成之初,是比山水画更早的存在,但经过三千年的演变发展,直到晋唐时期,才宣告正式成熟并独立发展。元代时,水墨花鸟风行,及至明代“大写意花鸟”的出现,才使花鸟画走上自由发展之途。然自清代至今,除近现代涌现数位大家如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之外,在表现当代社会生活过程中,花鸟画也呈现了自己的弱势一面。郭玫孮之父郭味蕖先生是20世纪推动中国花鸟画变革的一位当代大家,因此,花鸟画现代转型与变革的基因早已注入郭玫孮思想之中。这也是齐白石倡导的“画经”,先要把画画得很像,然后又将画画得“不像”,此与画家常挂在嘴边的“似与不似”是不同的内涵范畴。画得“像”,是要进入传统与自然生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锤炼好写生基本功;画得“不像”,是指跳出“形”的限制,达到“神似”的地步,打上画家个人的烙印。经历这样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当然不完全像传统中国画了,但却是画家充满自我个性的“中国画”,郭玫孮的花鸟画即是如此。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东风》郭玫孮作

在郭玫孮的思维方式、创作理念、教学行为中,有一个创作方程式:写生、造型、构图、渲染、生境。中国花鸟画的基础是写生,因此他经常带领学生到西双版纳等植物体系最为丰富的原始地带,面对植物认真地写生,搜取自然素材。郭玫孮以身为范,教导学生如何细致入微地观察植物的茎叶、枝干、纹理和色彩。当画家将这些植物画到写生本上,就要融贯每个人的精神品性和审美理想,成为具有人文内涵的植物意象,并且超过花鸟本身的意义,生成美学的文本和民族文化载体。郭玫孮曾深刻地指出,唐代的八哥鸟和现代八哥能有什么区别,宋代的兰花外形和21世纪兰花外形有何变化?这就道出了花鸟画的难度所在。数千年时光流转,花与鸟的自然物象并没有多大改变,花鸟画不同时代的区别正在于画家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时代感,在相同的自然物象面前创作出怎样别具个性的花鸟画作品,全仗画家的个人能力和修为。针对花鸟画难画的这一现象,郭玫孮戏称为“高级忧郁”,但他愿意并快乐地年年为此“忧郁”下去。针对艺术上的传授,郭玫孮认为教思想比教技术更难,眼力的提高才是根本。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郭玫孮作

郭玫孮强调“写生”是维系中国画底线的东西,应该“写其生机,写其生意,写其生命”。我们通过他的一批作品《漓江风》(2010年)、《南亚风》(2010年)、《细雨微茫》(2011年)、《春山无涯》(2012年)、《微雨》(2012年)、《我的家园》(2014年)可以看到写生后的迹化笔墨,直将植物的生命韧性表现了出来。毛竹、藤蔓、椰树、芭蕉、野花、美人蕉等等,既有南方热带雨林植物,也有北方草原的意象;既有作为背景的藤木栅栏,也有守护家园的黑狗,翘起尾巴、拿着屁股躲避生人的母鸡。他的花鸟画中不但弥漫植物的生命气息,还洋溢着人间烟火的味道。物象描绘只是画面中的基本形,通过点、线、面的重新组合和布局,对一些形体进行有意识的抽象变形处理,使画面的观赏感、节奏感顿然而生。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南亚风》 郭玫孮作

郭玫孮的花鸟画构图,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构图,而是更高层面、带有哲理风格的“构成”。“构成”比之“构图”,有更多画家主体意识的融入,更具能动性,它更关注于画面中点、线、面的重构,从而产生新的画面形式。譬如《我的家园》,郭玫孮运用了典型的“构成”:画面右边立着一丛毛竹,当然这是从山野砍伐后堆放在农家院落的毛竹。左边一堆盖房子用的旧砖瓦,砖瓦上爬满几根绿意藤蔓,一只黑色小狗吐着舌头蹲伏在地守护着它的家园,有意识的横线和竖线有节奏地安排在画面中。最右边的干毛竹上,画家故意画了几笔鲜活的青绿藤蔓,还有一根细小的毛竹竿,倒在黑狗面前,整个画面体现了郭玫孮强烈的“构成”能力和主体意识,没有人物迹象的任何显现,却包含了人间情怀的温暖。越过传统构图方式、长于意识“构成”的画家,不可能出现一般画家习惯的一些重复排列、按部就班式的构图,总能在别人的意外之处,找到新的感觉。郭玫孮将写生经验中获得的花卉、植物、树木、藤蔓、鸟虫等自然物象的小秩序打散,重新布局,按照自己的主体意识重新构建主次、疏密、大小、前后、虚实、黑白、聚散、强弱等关系,形成新的画面秩序和韵律,“以‘不完整性’取得画面的生动感,并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自然地将视线与思绪扩充到画外。”(邵大箴语)至此我已明白,郭玫孮的《傲寒》《家园》《春风又度》《林间》《夕晖》等诸多作品之所以打动我的原因了,观画见心,这是人与画意外的相逢,却有激扬人心的艺术爆发力和瞬时的感染力。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我的家园》 郭玫孮作

笔墨承传“金石味”的家族基因

仔细研赏郭玫孮的写意花鸟画,笔者又有意外的惊喜和发现。在《夕晖》《春风又度》《我们的田野》《云移松影动》《家园》等作品中,看到了花鸟画难得一求的“金石味”。这种“金石味”非但属于线条,也属于墨色和阅读感。在推动20世纪花鸟画新变革的过程中,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级人物,践行“金石入画”,掀启新的审美情趣。从清代中后期开始,书法界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碑学”中兴,带动了金农的“漆书入画”、赵之谦的“魏碑入画”,使传统花鸟画别开一路,藉由“金石学”为传统花鸟画找到了新的生长点。新时期以来,由于“金石入画”的“内源性”动力缺失,对其关注者亦越来越少。郭玫孮以“金石入画”,不是为了解决花鸟画“形”的问题,而是解决花鸟画“神”的问题,即精神风貌。在此方面,他的家族文化因素有着独特的传承影响。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家园》郭玫孮作

郭玫孮之父郭味蕖的“郭氏家族”,在山东潍坊是文化世家,家学丰厚。据《潍县志稿》载记,郭氏一门著述逾百种,超过明清潍县(今潍坊市)著述半数,内容涉及经史、艺术、小学、金石、诗词、文学、漕运、城防、医学、算术,读书治学传统源深流长。清初文学大家周亮工、扬州八家之一的郑板桥曾任潍县县令,与郭家祖辈相交甚笃。郑板桥曾专门为郭家写诗相赠:“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常忆旧华轩。”郭味蕖夫人陈绮一族,亦是当地名门望族,其祖上陈介祺是全国闻名遐迩的金石书画大藏家,两家的姻亲增加了文脉传承、书香往来,郭味蕖得以饱养金石古学。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郑板桥赠画(石刻拓片)

作为自小就有美术天赋,深得父亲之爱的郭玫孮,他的花鸟画作品当然少不了这一种养分和文脉。郭味蕖的花鸟画从金石碑版、古镜器物铭文及篆刻用刀分行布白中参悟到对于中国画的独特作用,自然也滋润了郭玫孮的花鸟画创作。新时代的花鸟画,墨守陈规已没任何前途,而一味地模仿追随西方艺术,也绝不会修成正果,郭玫孮劬学嗜古、吮吸西艺之后,又开始重新追求,塑造新的花鸟画图式,创作符合时代要求、人民需求的花鸟画作品。现在我们看到的郭玫孮花鸟画作品,就是这一创作思想的结晶。《云移松影动》的图式构成,别开生面,两棵异常弯曲遒劲的松树,郭玫孮只画了两段树干,向左呈现九十度弯曲的姿态,松针疏密隐现,笔墨奔放,对松树“形”的表达自由轻松,摆脱了“物形”的束缚,水墨肌理蕴含了中锋重实用笔的“金石味”,仿佛一段苍茫的世间叙事。这种画法实现了黄宾虹所期望的中国画变革方式,“宜从精神上变,不可由面貌上变。”郭玫孮从精神面貌上改变当代花鸟画,正是花鸟画的发展大势之趋。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云移松影动》 郭玫孮作

郭玫孮花鸟画“金石味”的另一来源,是援书法笔法入画。在中国绘画中,用笔是最重要的灵魂因素,为了在现代写意花鸟画中,体现用笔的苍润高古、拙厚华滋的金石趣味,郭玫孮始终没有停下书法的研习书写。用书法用笔追求画面的立骨效果,在以线立形的同时,以线立骨。因此,分析郭玫孮的花鸟画用笔特点,就可看到那种刚劲而含蓄,在《我们的田野》这幅画中,堆放的玉米秸秆、摆放主体位置的背架,远方土地的颜色,大量使用了书法用笔的绞拧动作,堆积的玉米秸秆犹似汉字的笔画结构,笔锋转换之间,墨迹的浮沉清晰可见。物象形态隐含于笔锋转换与墨迹浮沉里,让观者看到了笔迹、笔势的变化丰富与力度。曲直长短,粗细呼应,干湿浓淡,无所不用其“变”,充满了哲学的意涵与人生的道理。郭玫孮曾说他有知青情结,此幅画就是他对知青时代原野的歌颂与回忆。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我们的田野》郭玫孮作

《晚波映人面》中,郭玫孮采用满构图形式,只画了一截荷花茎干,从水面杂草之上,齐匝匝地,从不同方向上向空中生长,满纸的灵动和生命气息,通过茎干线条传导出来。中锋间或侧锋走线,似实而虚,实处虚接,画面的抽象性就此表现出来,这是无可替代的抽象表现,凸显了空间语言效果,令人遐想。大篇幅的题款,直接书写在茎干之上,散发着浓浓的书法味和文化气,让人感知到郭玫孮画中笔墨的“金石味”,这种种的表现方式,带给人们超出自然物象的意境和性灵,当然也带来笔墨语言的另一种生动表叙。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晚波映人面》 郭玫孮作

打造郭氏“印象派”绘画谱系

郭玫孮在保持自我个性特征的同时,也在花鸟画共性中形成鲜明的绘画精神谱系。这种谱系共性,显现了在探索花鸟画变革的历程中,既在坚定守望着中国传统文脉,又在探索与变革中,寻找花鸟画的时代慰藉。郭玫孮的花鸟画尤其注重吸收西方印象主义的艺术元素,融合到中国花鸟画当中,并已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新的特质、新的气象的“中国式花鸟画”。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木棉》 郭玫孮作

诞生于西方的“印象派”艺术,其实,并不完全是西方的,它在最初形成过程中,也曾吸纳过中国书法的表现性,现在反过来,花鸟画学习借鉴“印象派”艺术的合理因素,完全属于艺术中的合法化行为。在20世纪中叶,正当花鸟画处于迷茫之际,早年曾学习过油画的郭味蕖,果断且大胆地向“印象派”艺术借鉴写生、构图、光影、造型、色彩的技巧,用变革后的花鸟画表现时代生活,获得了极大成功,因此,向西方艺术借鉴适当的表达技巧,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创作的一股劲流。郭玫孮传承父亲创作基因,同时又根据当下整个花鸟画的宏观发展局面,在自己的花鸟画创作中不断向前推进。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春山无涯》 郭玫孮作

郭玫孮花鸟画的“印象派”特征首先体现在“构成”上。对于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创作元素,如形体、明暗、色彩、肌理、质感等,通过借鉴“印象派”的空间切割、点线面构成、色彩的平涂、大色块的运用、光影的处理,可以为中国花鸟画营造出一种更切入生活的现场感,如《美丽的草原》《前方》《松影》《云动松不移》《方塘水静云影开》等作品,均使观者有所感触。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午晴》  郭玫孮作

《午晴》采取散点透视的处理方法,将画面的重心放在三处:右上方十几根土黄色的竹竿;中部一丛横斜低垂的牡丹花;下方走在木栏杆上的花猫。三个画面重点十分协调,构成午晴的一个生活片段,情趣横生。画面中的牡丹花留给人们的印象,也是“印象派”的,不见中国传统的浓艳,而在传统的“中国红”中渗入了淡墨,使牡丹花更为幽雅,有着午后的某一种气息的弥漫。牡丹花是历代画家都乐于表现的对象,但郭玫孮的牡丹花却画在了农家。牡丹花在午后强烈的日光下低垂了头,以及立在花后的搭棚架的竹竿都是画家特意画上的,以求生动地表现环境位置。农家的牡丹表现了劳动人民审美感情,在紧张的劳动之余,也有欣赏美的权利。走在木栅栏上的花猫却没有向画面露脸,而是向里面走去,把观者的视线往画面里面牵引,使观者随着花猫步入了花荫深处,心灵也走入了农家。据此我们可以深层体蕴到作者的匠心浅唱。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前方》  郭玫孮作

《前方》画面的右大半部分,都是粗放而率性的枝叶大写意,接近于满构图,但在浓密的枝叶间,隐现出大半个三角形的交通警示标牌,下方还有半隐半藏的“前方学校”四字。郭玫孮这幅画的图式构成采用了“截断法”,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折枝”构图,只截取几枝浓绿的枝叶,就融贯了情境语言和人文关怀精神。这幅构图上没有“高低错落”的构成方式,但却有“前后遮挡”的透视技巧,这一透视构图的妙处在于传达了画面的真实感、语境感和现代感。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松影》  郭玫孮作

《松影》则采用了常人所不采用的逆光效果。画松枝使用了宿墨,使人在一瞬间便有了身历其境的强烈印象。这种方法其他画家鲜有采用,令人印象深刻,此真“印象”也。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方塘水静云影开》  郭玫孮作

《方塘水静云影开》则是满构图的另一种“截断法”。画面截取睡莲和花苞的近景大截面,郭玫孮只画出了三四片莲叶;作为远处的叶子,只用了大擦笔渲染,但整个画面却有着油画般的宁静,中国画的性灵,寥寥数笔营造的空间结构充满了韵律和趣味感。虚实的表达,完全出于画家所看到的事实,将瞬间的第一印象,直观地呈现出来。这一瞬间,不需要过多光与色的变化,将笔、墨、水之间的关系清晰反映,皴擦或渲染一些淡色,成为绘画语言的另一种交代。用中国传统笔墨表现瞬时性的生活场景,以淡墨为主,却不失墨色的丰富性;仅使用几片莲叶意象,就构建了平面的空间形式,这是这幅画的最大亮点。睡莲叶上用毛笔中锋进行了大笔头的率勾、渴勾,增加了莲茎的动态;远景两片模糊的叶子,用毛笔侧锋,色中带墨,几笔简略的刷擦和轻扫,莲叶下墨色一体的水墨,恰如微静中的流动。欣赏完画面整体,让人产生一种如歌如泣的人生感受——这或许就是“印象派”艺术元素为中国花鸟画所带来的意外艺术效果。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岩下》 郭玫孮作

当然,郭玫孮在花鸟画吸纳“印象派”的某些元素上,并不是没有原则和界限。他对自己的研究生经常强调,写实并不是自然主义的照搬,而是传达生活的真实。从写生到写意,经过画家的熔铸和打造,将自然物象转化为艺术形态,才可以说完成了一次创作。对于每一次创作,郭玫孮都是异常认真的,他相信艺术的真理在于认真,传识授艺亦是如此。笔墨结构肯定是中国画的核心,郭玫孮采用含蓄也较隐蔽的方式,将“印象派”的一些笔触、色彩、空间及光影技法,融入花鸟画作品,是为了更完满地呈现画面效果和“内容性”,基于墨与色彩的角度,我们可以更深地走入到郭玫孮的花鸟世界。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北国之春》 郭玫孮作

纵观20世纪的花鸟画变革历程,共经历了两条路线:一条是以“金石入画”,从清中期延续到近现代;一条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西融合”,借西出新。而郭玫孮因为家学传统,备有“金石入画”的先天条件,而后又借鉴吸纳了西方“印象派”艺术元素,将20世纪出现的这两条变革路线进行了融合,在当代花鸟画创作中形成较为明显的个人创作思路,这是应该引起美术理论界关注的现象。对郭玫孮在美术场域中的占位,应该有更多的研究和思考。本文仅就郭玫孮花鸟画中的这一现象,做出一些独具启发意义的初步探析,为当代花鸟画在时代的变革旅程上,增加一份“笔触”和“色彩”。(金肽频,当代诗人、作家、艺术评论家)

画家简介

“印象派”图式的水墨绽放——解析著名画家郭玫孮花鸟画的匠心浅唱

郭玫孮,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花鸟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研究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顾问。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