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李兆虬以中国画主题性大创作闻名,曾经创作过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力作。疫情暴发后,他以艺术家的自觉,投身于疫情防控题材的中国画创作,《无声的呐喊》就是他的最新力作。该作品抓住了老百姓参与核酸检测的几个瞬间,于无声处听惊雷,以细节展示全民战疫的磅礴力量。
李兆虬 《无声的呐喊》 180x230cm 2022年
一默如雷
——《无声的呐喊》画余有感
2022,岁在壬寅,多事之春。
按惯例,我每天傍晚下楼做核酸检测。进退有序的待检队伍里,有同事朋友及一众老少邻居。大都神色平和,态度安详。隔壁单元里的一对老教授夫妇在列。老爷子用轮椅推着双腿残疾左手蜷缩的老太太,次第前行。医护们见状围拢前来,女医生单膝跪地,为老人作咽拭。其情景过程,使人温馨,感动。望着这长长的队伍,这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有坚毅,有淡然,有庄重,有活泼,有青涩,有沧桑。每一张脸都有故事,有个性,每一副面孔都很典型,生动,感人。使我浮想联翩,陡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感慨与激动。
《无声的呐喊》局部(一)
此时无声胜有声。
大疫当前,万众一心,密切配合,共渡难关。没有口若悬河,巧舌如簧,没有吐槽不满,牢骚抱怨。大多都沉默无语,埋头工作,唯其如此,却留下了自己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在我们的耳际间滚响不息。合奏出一种集体声音,彰显出一种大国力量。于是就可以排山,就可以倒海,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无声的呐喊》局部(二)
大音希声,沉默有时比怒吼更有震撼力,最大的声音我们往往听不见。大象无形,如宇宙这个最大的形状,我们却看不见。大美无言,最美的东西也不需要张扬。沉默本身要比千言万语更具备万钧之力,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很难保持沉默。看到不平的事,听到不对的言语,受到不公的对待,往往都会爆发,会抱怨,会据理力争。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无以计数的千奇百怪的新闻,接受的,排斥的,喜欢的,反感的,一股脑地全部摊在我们面前,充斥着我们的感官,左右着我们的判断。当我们自认为了解真相而发表评论表达观点时,说不定就会造成对别人的伤害,甚至会成为事件的帮凶。网络暴力足以致人死命。
《无声的呐喊》局部(三)
另,在很多场合和朋友圈里,总有所谓的“人间清醒者”,会表达与众声相悖的观点,时作惊人语,又或出口成丧,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如同鲁迅《立论》里讲的小孩百日宴庆,大家都祝贺长命百岁升官发财,偏有人说将来是要死的。自认为讲真话说实话,却把顺理成章的事情唱衰,搞砸,搅黄。所以,比脱口而出更难的是,能拥有知道自己不必多言的自知之明,时刻保持沉默的清醒,那是一种很高的能力与境界。季羡林有话:“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看破,不说破,放下,但不放弃,知理不争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包容他人就是宽容自己。
《无声的呐喊》局部(四)
古代禅家有“一默如雷”之说,现代鲁迅先生也曾告诫世人要“于无声处听惊雷”。世界上一切震撼人心的惊天巨响,都发源于沉默的最深处。只是你要听得到,听得懂。(李兆虬 2022/5/14于泉城)
画家简介
李兆虬,1957年生,山东高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硕士校外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