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潇题字:山水圈
华不注山
华不注山又名华山,金舆山。地处济南市东北角,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古时称“华不(fū夫)注”,为历史名山。盖其名取自于《诗经·小雅·常棣》,其诗曰:“常(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华”即“花”,“鄂不”即“萼跗”,谓之花蒂。《山东通志》释“华不注”:“喻此山孤秀,如华柎之注于水者然。”
民国时期的《华不注山 》
杨潇 绘 绢本水墨 42cm x 34cm
此山,平地突起,景色壮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说:“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唐代时四周水域亦称“莲子湖”,浅水稻溪,沼泽芦荡,水村渔舍,胜似江南。北宋以前,华不注山周围全为水域,称“鹊山湖”,远远望去,此山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支荷花骨朵。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五十首》的第二十首中形容道:“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拔,绿翠如芙蓉。”芙蓉,即荷花。
《古风》之二十(节选)
唐·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2022年春天的华不注山 杨潇 摄
其后又有数十位文人对此山有过描述。通过搜索引擎最早记录此山的文献资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山那时是春秋时代的古战场,齐晋“鞍之战”即发生于此。《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摆上阵势,与⺻克率华山全景领的晋军进行决战。齐顷公骄傲轻敌,言称“灭此而朝食”,不给战马披上铠甲而参战,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
明代崇祯叶承宗友声堂版
《历城县志》中的鹊山与华不注山
不是因为赵孟頫我才喜欢上此山、初次游此山是在2013年春天,与书家陈钝之一行三五人至此,天色已晚、黑黢黢的孤山一矗甚是让人感怀,不觉联想到了大诗人李白的“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对此山的形象写照。那时候整个华不注山片区尚未规划建设,一派荒寒幽古之气。傍晚山脚下散落着几家烧烤摊,围坐一铁方桌,昏黄的路灯下饮酒望此山,显得格外幽怀孤寂。
《鹊华春色图》140cm x 35cm 绢本设色 2021年
第二次游华不注山是时隔九年后的2021年春,与画家方辉午后相约至此,此时此地已经开发完成,湖水清澈、杨柳依依,多了些成排有组织有纪律的绿植,少了几分先前的荒寒古幽之气,但此山依旧如前,高耸挺拔、绿翠相间、柏油黑路错综穿梭在山脚下,于是沿路漫行,绕山一周,所拍不同角度图像尽皆收入囊中。
《梦游华不注山》50cm x 50cm 纸本设色 2021年
第三次游此山是2021年春天,与策展人侯昌恒先生又是午后至此,天色已暗,高楼林立灯火通明,此山与芦苇湖水相映倒立于湖面之上,十分具有画意,于是摸出纸笔浅勾几张素稿揣入布兜,期间老侯时常将他拍的照片与我同观。天色全黑,远处灯火阑珊的楼市伏于山后,此山显得更静了。久久不忍离去。其后又独行至此畅游数次,勾勒素稿、拍摄图像,几乎把此山的每个角度都纳于胸中,让人神奇的是几次至此都是在春天的傍晚时分,山色幽静秀美,没有了光线的照射,使得此山更具中国画的审美意象。接着就有了这一套《华不注山十二开册》。(杨潇)
杨潇绘《 华不注山十二册 》 ▼
《华不注山十二开册》 之一 45cm x 35cm 绢本设色 2021年
《华不注山十二开册》之二 45cm x 35cm 绢本设色 2021年
《华不注山十二开册》之三 45cm x 35cm 绢本设色 2021年
《华不注山十二开册》之四 45cm x 35cm 绢本设色 2021年
《华不注山十二开册》之五 45cm x 35cm 绢本设色 2021年
《华不注山十二开册》之六 45cm x 35cm 绢本设色 2021年
《华不注山十二开册》之七 45cm x 35cm 绢本设色 2021年
《华不注山十二开册》之八 45cm x 35cm 绢本设色 2021年
《华不注山十二开册》之九 45cm x 35cm 绢本设色 2021年
《华不注山十二开册》之十 45cm x 35cm 绢本设色 2021年
《华不注山十二开册》之十一 45cm x 35cm 绢本设色 2021年
《华不注山十二开册》之十二 45cm x 35cm 绢本设色 2021年
画家简介
杨潇,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中关村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