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觉得很惊奇。就是说怎么有一个画家画那么大的画,而且画那么多,而且风格又特别的突出,所以暂时觉得有点懵。我就在想他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在什么样的激情支撑下画那么大的画?
▲《日出东方》123cmX579cm 2002年作
看得出来他的传统功底非常好,书法、线条、笔墨的晕染都是没话可说,但是总体到最后迸发出来的那样的创作的激动、激情吧,我觉得他好像酝酿了很久。所以他的画面色彩非常浓郁,整个结构也非常的饱满。因为这种饱满实际上就是充满整个画面,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他从现代艺术里面还吸收了不少东西,觉得他从西方的表现主义,从梵高、从德库宁、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种抽象平面的绘画里面吸取了很多东西。这种吸收又和水墨画的那种水墨淋漓结合在一起,使得他画面看色彩完全不是中国画的这种色彩。
▲《又见彩云归》359cmX144cm 2001年作
他追求那种明朗、饱满和他从画面里面透露出来的对色彩的生命力的一种欣喜吧,欣喜若狂。所以这里面我觉得他从西方的现代主义里面吸收了不少东西,但是他最终还是用水墨和他的线条、和他的整个画面的这种铺洒开来的自由组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画面。既和传统中国画不一样,又和西方不一样,当时我觉得眼睛为之一亮。但是从他的诗词里面来看,这位艺术家他还是很深邃,有他自己的一种意境和他的追求,但是画面又是那么明朗,诗又是那么深邃,那么幽深。
他完全就是把民间的色彩用到了他的画面上,造成了非常刺激眼睛的、而且在色彩要素上和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有点相近的一种形式。
首先,他的色彩使它区别于其他任何传统山水画。
▲《春和景明》361cmX144cm 2001年作
第二,西方的形式在里面是非常突出。他用水墨画画了很多梵高一样的作品,从这方面我就可以把他比作水墨画里面的沙耆,有的很像梵高的作品,但是用水墨的方法来画油画的这样的一种笔触、这样的一种激情,孙先生是第一个。还有德国的表现主义和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带点超现实主义的一种生物的东西在里面。
▲《凤舞九天》310cmX123cm 1998年作
他就是要画凤凰、画翅膀,还有很多团块式、有机生物性的东西。他在这里面因为用了民间的非常自由、表达非常强烈、非常直接的色彩,如果他再用超现实主义里面的生物或者有机物或者无机物团块结合在一起的话,他的作品就觉得有一种一步就跨越了传统的山水,一步就到了中国式的用水墨画就的现代主义的领域。他的作品不能完全说抽象,但是它里面有超现实,确实也还是抽象,因为它的画面重新组织了,既有像民间艺术的平面的、不分前后的排列,但是又有超现实主义或者表现主义的这样一种运动的节奏和画面的空间处理。
▲《涅槃》359cmX144cm 2001年作
释文: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我觉得他用这两种方式突破了传统山水的意境。传统山水的意境是从自然里面冥想自然的神性,而他是直接跳到宇宙景观和微观景观跟自己的心性的互动。他的这种跳跃是非常有意思的,他寻找的接点还是跟我们当下的山水画从传统自然观跳到一种和自我的想象、跟自己对宇宙的冥想、和自己对自然物质的观望和理解,还是结合的非常紧密。我觉得他的作品可以称为:第一是水墨画里面的沙耆,第二是山水画里的现代主义的开创者。(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清华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
画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