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沈光成的油画《新集市》(又名《书林》)入选山东风土人情画展,并被选送中国美术馆展出。这张画完成于1982年,是沈光成在山东师范大学的毕业创作。1981年9月,沈光成只身一人来到山东临沂沂蒙山深入生活,写生了一个月,为毕业创作收集素材。这张作品画的是沂蒙山区腹地岱崮镇大集上的一群人。蒙阴县岱崮镇西约十公里的南北岱崮,地势险要,曾是敌人进犯鲁中腹地的咽喉要地。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中国军民曾在岱崮英勇顽强地抗击侵华日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保卫战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涤荡着华夏大地,也吹拂到了沂蒙山腹地的这个小山村。画面中有背对着的工人拿着铁钳,小男孩侧身吹着气球,女孩拿着书望向观者。画面还有挎着柿子篮戴着头巾离去的妇女,拿着收音机的老汉,远处戴着帽抽着烟的男子,以及被抱起来的娃娃探出圆圆的脑袋。熙来攘往的新集市的一幕被画家组织定格成了画面。
▲ 《 新集市》 油画 120x160厘米 1982年
那个年代,农村还没有电视,城市也只有巴掌大的9英寸的黑白电视。画面中心的白胡子老汉被塑造的非常朴实,手里拿着的是当时家家户户很典型的木壳的收音机。画面右侧的红色拖拉机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农村大集的热闹场面代表了当时经济复苏、时代变迁下的山乡巨变。这个题材一度受到当时画家们的关注。此次风土人情油画展上,沂蒙人民的勤劳、质朴,没少出现在画家的作品中,画家们用细腻、写实的笔调,诉说着沂蒙人民的真情、真挚的情感脉动。
1978年,沈光成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大学时期师承张洪祥、张宏宾研习油画。张洪祥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从苏联教学模式中学习油画,受俄罗斯油画的影响。张宏宾则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从庞薰琹,受到法国美术的影响。当时,中国绘画教学仍然以苏派体系占主导,但是,高校中的油画教学已经出现两种方向:一部分是写实的现实主义苏派教学模式,另一部分是强调形式分析注重生活表现的法国印象派、后印象派风格,这种欧洲教学模式也有来自罗马尼亚的绘画教学影响。
1960年至1962年,埃乌琴·博巴受邀到浙江美术学院主持罗马尼亚油画训练班的教学,沈光成大学时期也受到这些画家的影响。当时《美术丛刊》等画册对博巴作品的介绍进一步刺激了沈光成对画面的形式感和绘画的表现性的浓厚兴趣。沈光成认为博巴的画概括性强,画面建立在生活基础上,是一个创造性极强的造型艺术家,也开始着迷对博巴绘画语言的研究。
沈光成在作品《新集市》中的人物塑造手法肯定,造型概括能力强,色彩块面关系果断,有结构分析的独立美感。作品整体表现力强,造型、色彩突出了绘画的表现性和语言的形式感。这无疑受到了博巴形式结构探索的影响。这张作品因其画面结构、形式语言突出,与同期入选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的其他作品的面貌也有很大不同。除了以本乡本土的情感内容描绘家乡,展出的油画作品在形式表现上也是极其多样的。有的带有装饰意味,有的构图吸收民间木版水印画的样式,还有风俗画,均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沈光成从山东风土人情画展的写实路线中成长起来,他基于表现派绘画语言的尝试与探索也体现了当时山东油画创作多元的艺术面貌以及山东油画家们跟随时代探索中积极努力的身影。
此后40年,沈光成转向了中国画的创作。从2005年开始,他每年都到太行山写生,十几年从未间断。
▲ 《石板岩桃花谷》 中国画 40x40厘米 2020年
他太行山写生的大部分经历是到大峡谷一个叫阳坡村的地方及其周边写生,每年反复去同一处地方,但每次画的东西却都不一样。景随境迁,人跟情走。他感念太行山的山石、草木、乡亲给他的恩惠。他认为写生就是把情感综合起来。他感慨于那些从底沟里往上拔的小树,喟叹于那些从石缝里长起来的劲草,其顽强生命力感染了艺术家。在沈光成看来,对山川的写生从不是单纯的表现风景,而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突出情感表达,也是通过对山川草木的观察与对自然的理解,将自己和自然的情感集合起来,完成浑然自成的意境表达。
沈光成也钻研过大量龚贤、石涛等人的作品,认为观摩古人作品不能只从画法看,要还原到古人的语境中。然而他画山水不受古法限制。沈光成认为中国画的法是从自然中得来。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然界的理解,按照这个规律探索,才能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他还认为,画中国画和西洋画一样,最后的结果是表达自我,如何把自我的经验感受有效的表达出来最为重要,所谓“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
为了研究中国画丰富的墨色关系,沈光成开始写生时,曾给自己制定高起点,限制到仅用赭石和花青完成,希望可以很好地控制色调,达到所期望的微妙的变化。这段时期,赭石和花青这两种颜色按比例对等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灰墨色。从某种程度上,毕竟多了一种颜色,比单纯用墨画是要丰富。他说,调颜色的过程比较费周折,坐在山里面画这样一张写生经常得用一天时间。
▲ 《一线天》 50x40厘米 2020年
为了丰富中国画颜色上的表现力,沈光成还曾在2007年至2008年一度又恢复了油画创作,但他依然按照中国画的意境进行表达。画的色彩丰富,也很飘逸,用现在的话是有“意象油画”的味道。沈光成认为,中国画创作,意境很重要。离开了写意,再往前一步是抽象画,也就不再是中国画了。待他摸索画了一段时间找到对颜色的理解后,2009年至2010年再次回到中国画的写生上来。这次沈光成去掉赭石,把颜色丰富到花青、胭脂、石绿和鹅黄四种。沈光成用这四种颜色作画,并不是用国画颜料在纸上去罗列,而是根据不同环境,调制不同程度的颜色出来。
近年来,沈光成把墨加回颜色中来,用颜色加上墨,达到协调的效果。他的墨和色并不分开用,这与过去勾线、填色的传统是不一样的。可以说他已经把色变成了笔墨,将用色当成用墨去理解,颜色也既当墨也当色了。艺术家驾驭色彩的能力不可小觑。今天,他的山水画的特点越来越达到了墨色的和谐统一。沈光成想要在墨色关系上有所突破,用颜色丰富中国山水画创作。墨色交融的彩墨风格与表现,也成为了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中沈光成个人艺术语言的符号与特点。
▲ 《太行大峡谷阳坡村印象》中国画 50x50厘米 2021年
他从油画转向了中国画本土绘画媒介的创作,尽管材料变了,他的融合探索的可能性更多样了。除了墨与色的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之感。他的这种综合幻化、大胆驾驭的能力在油画《新集市》中就已经初见端倪。沈光成回忆印象最深的是画那个充满着渴望求知小孩的衣服,画的黄花,他当时还买了黄花布,剪碎后用油画颜料调色把它粘上去。那个年代,材料意识在学生中是很少的。而沈光成认为,为了更加丰富的画面,需要注重用巧劲画出来,结合当时的感觉使用材料,能充分体现个人的综合能力。艺术创作重要的正是具有这个综合驾驭艺术作品的能力。而今在他的写生中,大量方构图的选择和使用,画面更具张力和视觉空间的延续性,作品也更具当代性。
从《新集市》到《太行山系列》,沈光成艺术创作经历了从油画到中国画的创作,从写实到意象,从油彩到彩墨的转变。尤其从早期沂蒙山写生到如今太行山写生,沈光成艺术的精神性探索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太行山写生的持续性探索在沈光成人生中像是一场修行,让人感动。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气承载了齐鲁文脉下艺术家孜孜以求的一种精神基因。回顾山东的美术创作,整体上比较偏重乡土关怀,沈光成也是从乡土写实油画中成长起来。作为经历过学院系统训练的画家,在他早期油画创作中还依然能够见证俄罗斯写实油画的深刻影响;作为在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画家,美术创作和教学的单一局面已被颠覆,画家对生活洗礼下的多元艺术面貌的理解有了重新思考。沈光成对山川的写生与表达充溢着自然而真切的生发意识和自由而持续的创造能力,雄浑、苍劲等北派文脉的浓厚质感与气息也已浑然融入了他所塑造的当代中国山水的精神表现。(来源:看见美好 赵丽莎 沈颖)
画家简介
沈光成,1958年生,山东潍坊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协当代艺术委员会委员,潍坊市美协当代艺术委员会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1981年素描《大渔岛人》入选山东省大专院校师生联展。1984年油画《新集市》入选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93年中国画《猫趣图》在维也纳国际艺术节展出。2005年山水《金秋》荣获山东美术写生展一等奖。2007年《山水画名家沈光成》由山东省美术出版社出版。2013年《中国画名家作品集·沈光成山水写生》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2020年策划《风劲当舞——潍坊首届当代艺术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