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虎,自古以来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无论是辛弃疾笔下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还是《周易》中的“云从龙,风从虎”,都把虎的豪气和精神描摹得丝丝入骨,似乎真的有一只虎携带着豪放,卷舒着风云扑面而来。
如果说传说中的龙代表着中华民族之魂,而生活在地面上的虎则象征着中华民族之精神!如何能够用笔墨把这种精气神表达出来,这是著名画家林剑冲二十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现代绘画重视写生,而画动物更是讲究形神兼备。在中国历代画作中,张善孜的写意虎形神兼备,把虎画带到了一个高峰。林剑冲深知要画好虎首先要画出自己对虎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为增进对虎的理解,他多次深入东北林区,到横道河子猫科动物中心观察虎的习性、动态,了解虎的特征,体察虎的精神世界。因为只有对虎有着透彻的理解,才能画出虎的神韵。在他的画室,有关虎的书籍、图片和资料随处可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虎的形象已经与其心灵神通而迹化,也真正暗和了古人“物我合一”的最佳境界。最初画虎的林剑冲,用的是小写意,更多地在外形、在笔墨上下功夫,他笔下的虎,自有神情上的惟妙惟肖之处,也有质感上的大气豪放之韵,但林剑冲总觉得,虎应该还有它独到的风韵,他在寻找着。
1994年,林剑冲去烟台办画展,在火车站和朋友告别时,一位朋友非常想要他的画,而当时身边已经没有画了,20分钟之后火车就要离站。林剑冲得知火车站旁边有一书画院,便急匆匆赶往那里,铺纸研墨,浓笔泼墨,只是寥寥几笔,一张完全的写意虎已经跃然纸上。围观的其他画家连声叫好之后说,你这完全是写。林剑冲似乎茅赛顿开,是啊,为何不写呢?张旭的书法从公孙大娘舞剑中受到启发,从而出神入化,画虎同样可以和书法连为一体,相得益彰。他在寻求着一条写的路子。虎耳先左后右,两笔下去,俨然就是草书美字的两点,左呼右应,力透纸背而趣味盎然,虎背上的花纹,整个就是一个完整的虎字,林剑冲在大写意虎上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而真正的转折,来自于1995年。
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剑冲得知中国横道河子猫科中心饲养的东北虎陷入断粮的艰难处境时,他心急如焚,决心为拯救东北虎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他急匆匆地赶到黑龙江,在朋友的帮助之下,见到了国家高级野生动物饲养工程师刘昕晨先生,并且看到了刘先生饲养的东北虎。“石破天惊”这个词或许能够形容林剑冲看到这80多只虎时的感受,以前只是在动物园看到少量的虎,从来没有看到过一群虎成群结队地向自己扑来。虽然有铁丝网在外面挡着,可他还是明显地感觉到了一股虎气向自己袭来。这一群活生生的虎让林剑冲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对虎的感觉一下子从过去的单只的虎过渡到了一群形态各异、威震山林的虎,这才是真正的虎。他不再拘泥于过去细节上的凝练,而是以更粗犷的笔法,更恣肆的笔墨,将虎的精神、意识、思想、观念、神态一蕴于笔下。不仅仅是墨虎,还有彩色虎;不单单是一只虎,而是一群声震寰宇的虎。笔落成虎势,笔起出虎威,那种气势和力量来自于作者胸有成竹的娴熟和对虎的精神的把握。可以说,和刘昕晨先生的交往以及与这群东北虎的朝夕相处是林剑冲画虎生涯中一次非常重大的转折,就像是艺术大师刘开渠对他的评价:“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林剑冲先生的写意虎是在继承恩师绘画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虎的独特理解和感受,用心血创作的结晶。在绘画艺术的传承上,林剑冲先生深明“师心不师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道理。在学习老师及古人驾驭笔墨技巧、立意造型等方面,他并不是依样画葫芦,亦步亦趋,而是敢于创新,勇于发展。宋代刘道醇提出“师学舍短”,主张从师学习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一个有创造性的画家,总是根据自己的特殊气质去吸取养分,而百分之百的模仿他人,就无法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林剑冲先生的写意虎,虽然看不到虎的斑纹、虎的纤毛、虎的脑门上也没有那个标志性的“王”字,但其虎之威猛、虎之野性、虎之神韵,在其夸张的写意手法下展露无疑。在艺术表现上,明代大写意画派的先驱徐渭主张“设形而悦影”“不求形似求生韵”,要求画家的创作植根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从而获取更高的美学价值。他的“不求形似”与当代绘画大师齐白石“作画应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林剑冲先生对前辈大师们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追求有着比较透彻的理解,加之他的“胸中奔涌着虎的激情,眼前闪动着虎的形象,意识中潜藏着虎的神韵”,才会使其笔下的写意虎脱颖而出,震撼画坛。他惯以大笔纵横挥洒,水晕墨化,然后审时度势。稍加勾勒点质,一只裹挟着山林野性的虎便跃然纸上。这虎,不再是纤毫毕现,也不再是斑毫可数。然而,就是这看似简单的点、线、面的意象组合,却让人感觉比真虎更典型、更具威猛之气。使人不由想起白石老人的那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剑冲在笔墨处理上有其独到之处,他采取一种高度概括而有力的笔触构筑画面,放笔直取,抛开局部细微变化,追求笔墨效果的整体感。他以一种生涩、粗重而富于夸张意味的线条与大笔触的块面结合形成一种走向极致乃至极端的新颖笔墨架构,也恰如其分地凸现出了大写意画中“大”之感觉。与虎的雄威、昂奋的精神取得了相谐相合之效果。
在李剑先生为其画册所作的序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林剑冲的中华写意虎经过‘有意求’和‘自如为之’两个阶段的艰难探索,现在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地……林剑冲的写意虎,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在胸中酿成的一种意向,是诗词经典与现实风貌在心中积淀的一种情感,是炎黄文化与个人气质融合的一种底蕴,是自然的虎被诗话后的一种形象。”这种虎,充分表现了民族之气,中华之魂那种气势恢弘的博大内涵。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存积博发,包容乃大。这里的“大”是哲理上的大道和艺术上的飞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永恒之道无名。空白之所以成为最大的形象,关键就在于这种无形。中国画的空白所含有的那种玄妙高深的气韵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超凡脱俗的深邃意境,其实质意义正在于用无形之大象与有形之物间的对照关系来增强绘画的表现力。林剑冲的写意虎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显现一个“大”字。他的作品突破了虎的生活细节,概括了虎的自然属性,独创了虎的艺术语言。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观虎不见虎,是虎不似虎,就在见与不见,是与不似之间,一只只栩栩如生地表现着时代风貌的真切的虎呼啸在你的面前。那只只由狂草墨韵铸就的中华写意虎就真的活了起来,动了起来,神了起来。(黄一辉)
画家简介
林剑冲,现为国家文化部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原副主任、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师从卓然、贾浩义、何镜涵等名师,博采众长,自创了独立风格的写意虎并得“画坛乳虎”之称。曾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联展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