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以马之名,着我丹青——画坛“牧马人”张乐毅笔下的奔腾之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4-06 08:58:04
  张乐毅,名如其人,乐观、果敢、有毅力。他喜欢画画,六十多年追求不止;他画马、爱马,五十多年初心不变。马对于他,是知己,是六十多年的师友。

以马之名,着我丹青——画坛“牧马人”张乐毅笔下的奔腾之歌

以马之名,着我丹青——画坛“牧马人”张乐毅笔下的奔腾之歌

以马之名,着我丹青

张乐毅,名如其人,乐观、果敢、有毅力。他喜欢画画,六十多年追求不止;他画马、爱马,五十多年初心不变。马对于他,是知己,是六十多年的师友。人们亲切地称他“画坛牧马人”。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天马歌》,写出了马的气势与精神。在中国,马有很多象征意义。龙马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精神。历史上画马、写马的作品不胜枚举。近代画家徐悲鸿先生,他关于马的作品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抗日战争前,他所画的马骨骼感强,刚健敏捷;新中国成立后,他所画的马威武剽悍,奔腾驰骋,给人以鼓舞和振发。

以马之名,着我丹青——画坛“牧马人”张乐毅笔下的奔腾之歌

以马之名,着我丹青——画坛“牧马人”张乐毅笔下的奔腾之歌

张乐毅先生深受徐悲鸿先生作品的影响。一直被徐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奔马作品气势吸引。十三岁那年,堂姐从上海给他寄来一本马骥编著的《怎样画马》的小册子,封三上有一幅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吸引了他,从此开始临摹徐先生的作品,他到处寻找徐悲鸿先生的画,逛书店、翻杂志、翻报纸,见一幅临摹一幅,有时候在书店看到有徐悲鸿画马的书,又无钱购买,就靠记忆回家默临,然后再回到书店,翻看原书,仔细对比,找出不足。大约在他20岁时,有一次,在山东省文物总店的橱窗里看到徐先生的一幅《立马图》,一下子吸引了他。这幅作品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宗白华先生说过:“艺术就产生于忘我的一刹那。”他一趟趟地去文物总店,就是要记住立马的样子,回家再凭着记忆默画下来。他说:“记不清跑了多少趟,直到自己觉得作品满意为止。大约从那时开始吧,张先生的艺术之路从此和马结缘,马成了他的朋友,也是他的艺术之光。

以马之名,着我丹青——画坛“牧马人”张乐毅笔下的奔腾之歌

以马之名,着我丹青——画坛“牧马人”张乐毅笔下的奔腾之歌

千里江山,山是山,水是水,怎样让山水经过大脑,变成有灵魂、有思想的山水,经笔墨在宣纸上肆意挥洒,这才是一幅有生命的画作。张乐毅先生已不满足于简单的临摹,临摹出来的作品,笔墨造型都是别人的绘画风格。他望着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久久的沉思着,怎样打破这固有的程式,找到自己的绘画特点。

在外祖父的引领下,他带着作品拜访了当时的著名画家陈维信先生、黑白龙先生等,向他们请教。记得陈维信给他讲了一个古代画马的故事,故事讲得是唐代画马名家韩幹因画名被召入宫中侍奉内廷,唐明皇曾令他师从陈闳,韩干复曰,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这个故事令他茅塞顿开,使他明白了,要画好马,除临摹前人作品之外更要写生眞马,拜眞马为师。从此,他开始带着速写本去济南段店骡马市场、垦利军马场、山东省杂技团、山大路集市等等,既是在德国学习工作期间,在德国阿道夫采尔牧场、森根马场等地,都留下他的写生身影。那时候,他随身带一速写本,走到哪画到哪,晚上回家再对照速写了解研究马的结构和解刨,将速写中生动的动态整理成小稿,五十多年的画马历程,他的速写积累了几十本,工作室保存下七百多张小稿。2019年,他整理画稿,出版了《乐毅画马---硬笔画马一本通》一书,对自己以往的画马小稿作了一次梳理总结。

以马之名,着我丹青——画坛“牧马人”张乐毅笔下的奔腾之歌

张先生青年时期拜访过很多当代画马名家,刘勃舒、尹瘦石、李苦禅、胡絜青、韦江帆、溥松窗等。名家的指点,让他受益匪浅。“我总结出来一些经验,要画出自己的风格,必须在汲取前人的基础上,去观察自然,取法自然,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张乐毅曾在德国、意大利留学任教五年,西方造型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给他的马画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水彩画《竟》,水粉画 《决胜千里》都是这个时期的创作。

通过写生和笔墨的千锤百炼,张先生对马的姿态、神情,乃至马的性格有了很深的了解。多年画马,他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技法:如果没有线条,马就没有风骨;如果线条过多,墨就不够丰富,千篇一律。他主张,笔法服从于想法,技法服从于理念和思想。有的画用线,有的马用墨,有的马画了线再填墨上色。边画线边皴是他的独创的画写意马的线条。因此,他的马画呈现出多姿多样的形式和画法。画马程式也是多变的,有的是小写意勾线,有的是没骨,有的是半工半写,有的采用勾线填色法。他自己独创的写意画马线,适合画半工笔半写意的作品。

以马之名,着我丹青——画坛“牧马人”张乐毅笔下的奔腾之歌

马是有灵性的动物,广阔的天地才适合它。要画出马的奔腾气势,大尺幅的作品比较适合,这更考验画家的技艺:要纵览全局,不能枯燥,马的风格不能单一,还要画出奔腾之势。张乐毅为山东大学贵宾室创作的长卷大画《龙驹图》,为山东大厦创作的长卷大画《群马奔腾图》,为济南国际赛马场创作的大画《天马来仪》等都体现了他拥有万马的心胸和把握处理大场面全局的能力。1990年,张乐毅先生和夫人曾带着为北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创作的《亚洲雄风》画稿拜访了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女士,她看过画后很动情的说:“悲鸿在世的时候非常重视群马的写意画创作,曾经多次对她和学生们说,写意群马的创作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需要有人来研究。”廖静文女士还说:“徐悲鸿先生曾画过群马图、画过六骏图、八骏图,但公开出版的仅为一幅六骏图。”可见,写意群马的创作有很高的难度,是绘画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课题。纵观中国绘画史,写意群马的创作基本上是空白。从汉唐至清末,两千多年时间里,鞍马绘画一直以工笔的形式传承,而没有写意画,(这有多方面原因,另论)直到现代的徐悲鸿先生,才真正开创了写意画马的先河。由于群马创作没有绘画范本可供参考,因而成了入门虽低但难度极高的一个领域。张乐毅先生多年来一直记着徐先生说的课题,并一直在努力着。

以马之名,着我丹青——画坛“牧马人”张乐毅笔下的奔腾之歌

张乐毅先生近年来创作的手卷画是他开创的另一种绘画形式,即将马与自然山水结合的全景画马样式。技法多样,无论是勾线填色,没骨写意还是与山水景物相结合,抑或宋代山水树石入画的朴素清雅之风,皆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马与山水景物相结合的全景画马,用写意或小写意的技法表达,不设人物,更具超凡脱俗的超现实主义美感。横幅长卷,因画面有足够的空间供画者想象,故马儿穿梭于河坡树木或水流堤岸之间,奔腾嬉戏情节可以尽情舒展,山水画的三远技法,使得大河大川草地远山咫尺千里。

墙上的长卷作品,气势磅礴,万马奔腾溅起阵阵尘烟,张先生说,每每凝视这些作品,感觉自己已经融入画作之中,其实自己就是一个“牧马人”。(蔡风华)

以马之名,着我丹青——画坛“牧马人”张乐毅笔下的奔腾之歌

以马之名,着我丹青——画坛“牧马人”张乐毅笔下的奔腾之歌

画家简介

以马之名,着我丹青——画坛“牧马人”张乐毅笔下的奔腾之歌

张乐毅,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花鸟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山东常务理事,山东大学校友书画研究院院长,山东当代花鸟画院副院长,1995-1996年任意大利米兰美术学院教授,美国亚洲艺术院院士。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