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4-01 10:00:41
  笔墨者,工具也,手段也,技法也。终归于修养也。

负暄“肺”话

肺者,肺腑也。“肺”话者,肺腑之言也。又“肺”之谐音“废”也。南人“肺”“绘”同音,故“肺”话、“废”话、“绘”话三解也。实南腔北调、东诌西扯、望文生“臆”也。

此乃冠“肺”之名,兼“废”之嫌,行“绘”之事也。然乎?

夫绘事者,美差也。

余此“绘”者,动词也,尽绘品之前事也。

斯成品之绘,当以动己复感人者为尚。唯其始于大善,终于秩序,方能成于大美矣。秩序者,斯为万物之规律解,唐张璪“心源”“造化”合一是也。

观古之绘事,前贤林立,高论如云。后之绘者,见山乐水,各取所需。纵琳琅缤纷,材质繁陈,手段翻新,然绘品之“表情”“长短”各分也。

昔古之绘事理论,余亦浅尝指染点滴,格言警句,亦可结巴数语。惜止于肤表,隔靴搔痒,久不解心头之恨耳。其冥顽不化者,药石难医也。奈何?

月来自我隔离禁闭,冥思苦想,刮肚搜肠;复翻箱倒柜,挠首撞墙,终不得三昧也。

庚子二月中,时举国抗疫将胜矣。一日,暖阳白云,惠风和畅。余楼下岸边负暄沐风,甚觉春意之盎然。将晚,见远山之巅红日大如浴盆,色如漆染,近岸汀芷偷窥,新柳吐蔻。春水碧而流瑞云,惠风畅而翔白鸥。此景无诗,岂不浪费。勾引诗兴大发,遂打酱油四句:“远山衔红日,近水影白鸥。君看岸边柳,绿风来梳头。”句虽不工,附会乐府。酱油半瓶,块垒顿开。旋转剥绘事之丝茧,寻寻觅觅,牵强草得一二。实属乘舟捉月,临渊羡鱼。暂怯怯扯出曝富,权效隔壁阮咸,聊复尔耳。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格调】

格调者,格局也,境界也,定位也。终归于德性也。

绘前当首思宏观坐标,广约博取,先繁后简,紧扣主旨,定位格调。

唐张乔《宿刘温书斋》诗云:“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五《蝶恋花》:“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足见格调为艺之先之高之重要。格调乃艺术之灵魂,作品乃灵魂之载体。形式附于内容,内容附于格调,格调附于天道。天道者,终极真理也,正能也,主流也。所谓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画如其人,格调第一,学问次之,技能其后。此三品皆上者,卓然盖寡也。

刘勰《文心雕龙》云:“竹柏异心而同贞,金玉殊质而皆宝。”虽物非同质,状有异殊,其格调一也。世谓“清风朗月”、“气宇轩昂”、“玉树临风”,此高格清标,人皆所求之;“阴霾毒雾”、“潦倒猥琐”、“贼眉鼠目”,斯污浊低劣,人皆所不欲也。

格调之高低,向以雅俗分之。雅者,书卷气也;俗者,市井气也。斯雅何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以养吾浩然之气”是也。非市井之斤斤两两,分分厘厘之争也,非巷尾小摊“花边”佚闻之妇舌也。其格调存乎天地间之正气焉。谓其雅俗共赏者,虽绘于市井巷尾之琐事,或尺幅不足盈掌之可怜,是“以小见大”者,唯其格调高雅也,气度高远也。

【情趣】

情趣者,情感也,趣味也,意味也。终归于品操也。

《文心雕龙∙章句》云:“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文笔之同致也。”《后汉书∙刘陶传》:“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情趣不以客观而改变,表象可依主观而生发。斯赋诗为文绘画之味料耳,犹厨师之油盐酱醋也。其所烹材质、料之多寡、火候把握,厨师水平也。绘事如也。夫情趣之雅俗,度纬之权衡,题材之取舍,笔墨之切合,需笔之言情,墨之见意。绘者修养也。其功夫于画之内外也。

斯言情趣者,乃格调指归之下,“好(hǎo)玩”是也。

“幽默”者,高级情趣也。乃绘者修养格调之泄露也。严肃题材之外,供选之材众多,此其一也。以国画之笔墨,融漫画之情趣,变卡通之表演,既别于漫画卡通,又兼雅俗之趣,亦庄亦谐,或嗔或笑,狗窦齿缺。观其人事绘品,或品味无穷,或忍俊不禁,发人聋聩之中,醒人梦迷之际。开胃健脾,祛湿除燥;悦性陶情,益智开心,实乃“精神开心益寿大补丸”是也。

余侃之曰:诗无情趣如垛砖,文无情趣若堆沙;人无情趣类泥蜡,画无情趣次尿墙。

哈哈呼,快哉!

【笔墨】

笔墨者,工具也,手段也,技法也。终归于修养也。

笔者,笔法也,线痕也。锋之八面,线痕千变;墨者,墨法也,浓淡也,水之盈亏,浓淡万化。

斯笔墨语言,中国画特质也。国语也,纵嵌入几句英格里斯xy之类,其初衷岿然。唯其笔墨融于格调情趣者斯佳也。

爰自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论》“论画六法”,五代荆浩《笔法论》“六要”,至宋郭熙《林泉高致集》“笔与墨”等。尤宋人论笔墨者甚伙,画论与实践俱达巅峰。时大腕山排,佳绘雪崩。其画论汗牛充栋,笔墨高论贯穹。元明清际,文人画大发,笔墨论雨后春笋,雅俗兼融,方位全开。黄公望、八大、董其昌、石涛、方薰、徐渭、吴昌硕等,群星璀璨,其笔墨论不胜珍数也。近代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高剑父、徐悲鸿、朱屺瞻、刘海粟、潘天寿、李苦禅、林风眠、陈子庄等等,皆会于古人,于笔墨各有高见,论述亦是百花齐放、电掣雷鸣。尤其当代于笔墨之专著论文,张三李四,高谈阔论,云山雾海;古今中外,天理地皮,抛砖投玉,无所不及。大有“烟开鳌背千寻碧,日浴鲸波万顷金”之气象。其笔墨之论述,岂以车载海运所能及乎?夫观民国之后,今之绘者诸亲,遑论格调情趣旨归,其绘“书诗画印”俱佳者鲜矣。仅区区题款之“笔墨”,堪于古人相见者寥寥也。

唐柳公权云:“心正则笔正”,心者,修养也。倘绘者骨中有笔,腹中有墨,绘事之大幸也。

余言浅陋,“技止此耳”,乞看官一哂。刘光 庚子二月于小绿天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书法评价方法散论(节选)

摘要:书法评价的方法、标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书法的发展方向和质量。目前,书法评价的世俗化商业化功利化等不良倾向,是影响书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笔者重点论述书法技法在书法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形成以技法为主的书法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及其重大意义。

关键词:书法评价;书法技法;书法评价方法

熊秉明先生曾说过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邵秉仁著文指出:“书法不仅仅是‘技’,是‘艺’,更是‘道’,尺幅天地,构建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1这些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书法需要达到何种标准才能担当起这重荷的承载,或者说,当代书法朝着那个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其文化承载的使命?表面看,书法艺术空前繁荣,书法大展热闹非凡,书法家俯拾皆是。实际上,大家匮乏,精品匮乏,创造性匮乏的今天,对书法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机制进行一番研究和讨论,应该是不无益处的。

一、凡毛笔字都叫书法行吗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委陈振濂是这样评价“国展”作品的:“有些是写毛笔字的水平而没有艺术感觉,有些是过于注重外观形式而缺少笔墨功夫的支撑,从而显得轻浮。只有笔墨功夫一流又能善于把作品当‘艺术品’来经营的书法家,才有可能从五万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2九届“国展”乃中国书法界的盛事,参展作品除少数自由来稿,都为各省市书协经过层层筛选,强化训练而推荐上去的,这里边尚有不少数量的作品仅在毛笔字水平而达不到书法艺术的要求,更遑论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那些所谓书法作品了。

毛笔字和书法划等号是不行的,中国隋代以来开科取士,秀才、举人、进士、成千上万,这些人的毛笔字都是经过了层层考试的,但并没有多少人成了书法家。近年来,毛笔字与书法混同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比如老干部书法、少儿书法、名人书法、官员书法,除极个别的外,皆毛笔字而已。更有甚者,书法界有倡导者将古代出自民间匠人之手残纸的断简视若拱璧,甚至将街头商贩信手涂鸦的商品广告视为解构经典书法的良药,这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民间书写中确乎有其精到者,但还必须承认并坚持毛笔字与书法的区别,构建书法评价标准以为登堂入室的门槛,防止书法界虚火中烧,搞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文化大跃进,减缓书法界向庸俗化、低俗化坠落的速度。

二、书法评价的话语权及其导向

在古代,书法评价的话语权往往与政治权利相联系,如唐太宗、宋徽宗、康熙、乾隆等。当然,也有在文坛上影响较大的人物所做的各种“书论”。在当代,书法评价的话语权大致可分为三块:展览、媒体、市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书法的发展和几次全国性书法升温,展览、媒体和市场的作用功不可没。而以后书法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依然离不开它们的推动。就如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一样,展览、媒体、市场领导潮流,推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使关心书法健康发展的人们,不得不予以充分关注。

关于展览。全国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展览风起云涌,是好事,亦是坏事,有论者曾尖锐指出:“当代书法展览已泛滥成灾,展览不停地伤害展览,以书法的名义践踏书法。”3展览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有:一是为追求“展览效应”的“形式至上”。九届国展评委黄惇对此颇有看法,在评委笔谈中说:“今观国展,从尺寸上说几乎没有一件常规的尺寸作品可以入展,动辄八尺见方,评委嬉称‘总统套房双人床’。投稿的作品,大部分都做了浓艳的化妆,其手法若设计色块之构成,若选择金、银、五彩的笔纸,若以酱油、蜡水、墨水刷纸做旧仿古,若精裱册页不惜锦套、木板装潢,近几年又有用人造的宿墨表现墨趣……而‘天然去雕饰’者,‘书无意于佳乃佳耳’者,这些千百年来书法最高境界的追求似荡然无存,躁动、肤浅,不能耐看,制作痕迹重,流行色彩浓,是许多评委在观看时的感觉。”4另一位九届国展评委周永健说得更加明快:“当代书法交流的主要载体是书法展览,故展厅效应催生‘展览体’并使其快速演进,‘视觉第一’在当代书法创作评审中,正悄无声息的‘颠覆’着既往书法鉴赏关于境界气息格调笔力的品鉴标准。”5“形式至上”,“视觉冲击力第一”,显而易见是书法发展的歧途而非正路。二是为迎合展览潮流的浮躁跟风。每次全国性大展,都会收到大批雷同之作。为何出现此种现象?跟风。有些所谓“展览型”书法家除了对“展厅效应”研究的非常之深刻,更对“展览潮流”捉摸的非常之透彻。“前年流行红裙子,去年都穿喇叭裤,今年实行乞丐装”,他们心领神会,一清二楚。有的甚至总结出“三盯紧”创作原则:紧盯展览流行趋势,紧盯大奖风格特点,紧盯评委欣赏习惯。而且,实践证明,紧盯的结果都是相当不错的。如此,展览在形成潮流促进书法繁荣的同时,也激起了追逐潮流的浮躁之风。正如九届国展评委王朝瑞所说:“每届国展或大型展览入选或获奖在社会上都会形成一种暗示与引导,逐渐使人们淡化了对于碑帖的学习与研究,把书法创作简单看成了一种竞技,一窝蜂的扑向偶尔获奖的某人某字某风格。……实际上已经把书法创作变成了追逐时髦的技艺”。6三是评奖标准不一,造成书法评价的混乱。前几年,因展览依托某个地方或企业而爆出当地官员进入获奖名单的丑闻。即便是都由专业人士承办的大展,如一九九五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中青展”中,获奖作者中仅有二人在同届“国展”中获奖,其余皆名落孙山。这反映出“国展”与“中青展”评审导向上的差异,但还是让书法界感到惊诧,难道书法的评价就没有一点客观性可言吗?难道由于展览组织者的不同,书法评价的话语权就必然导致评价标准的不同吗?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

关于媒体。信息化时代,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媒体生存和流布,但媒体作为书法评价的载体,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党同伐异,无原则的吹捧与无理性的谩骂。这在全国权威性的媒体上尚不甚严重,而在一些地方性的刊物、报纸、电视上就不足为奇了。是我圈中人,就奉送大师、名家等顶顶桂冠,连“千年楷书第一人”的特大号金冠都抛出来了。非我圈中人,无论书法水平高低,骂你没商量。二是过分功利,书家借媒体以炒作与媒体借书家而敛财。书法家与媒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媒体把书法家炒热,捧红,书法家身价上去,自然也要付出些真金白银。而受损的是真正的书法家和文化受众。这些潜规则的存在,已经使得书法评价的公正性几乎荡然无存。某电视人找我一个学生作专题,开出的价码是三分钟六千元,后来降到五分钟三千元,还是没谈成。这已与菜市场和小地摊无疑,仅只披着文化的外衣而已。

关于市场。乱世黄金,盛世收藏。从拍卖会到中低端文化市场都为书法的繁荣推波助澜。但是,市场的本质在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书法的评价往往秉持的不是客观的艺术标准而是市侩的市场标准。即便高端拍卖会,也出现过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高价拍下以造成轰动效应来提升市场价格的事。中低档市场上更是鱼龙混杂,今天捧张,明天抬李,人们看重的是名头,是包装,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客观评价在内行人看来似乎犯傻。

由于大部分的书法评价话语权掌握在展览、媒体、市场的手上,又由于市场经济大潮和社会转型期各行业都在重建秩序的困扰中前行,书法评价就难免出现比较混乱、缺乏透明甚至功利化倾向,反过来对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产生影响,使得功利化和浮躁风气在整个书界蔓延开来。

三、一些体育项目评价方法的启示

在体育比赛中,大部分评价是有严格标准的,如跑看速度,跳看高度或长度等等。但有一些项目就没有如此严格标准,花样滑冰、花样游泳、体操、艺术体操等等。这些项目的评价方法,在其原初阶段,主观印象起着主导作用,历经改革,逐渐形成了一套“动作规范﹢难度系数﹢艺术表现力”的评价方法。在难度上,以基本技术为核心,形成难度阶梯。两个运动员都做出了同等难度的动作,就要看谁更具有自如、流畅、富于美感的艺术表现力了。正因有了如此评价方法,在各种赛会上大体都能做到公平公正。极个别不公平个案的出现,连在场观众都能看出并发出抗议,足见这套评价方法的强大生命力。

书法评价能否从中汲取点什么?这是我在近几年中总挥之不去的一个想法。当然不是奢望构建一个如体育项目那样严格的评价体系,只是想提醒书界如何在书法评价中把运用技法的难度放在突出位置,而不被“视觉冲击力”牵着鼻子走。

四、逐渐形成以技法为主的书法评价方法和风气

首先,技法是书法评价绕不过去的根本性问题。

有人说,书法评价是很难有标准的,只能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即如书圣王羲之不也曾被人讥为“有女郎才,无丈夫气”吗?但我们只要深研中国书法史和书法规律,应该承认标准还是有的。我比较赞成中国书协副主席邵秉仁的看法:“艺术标准不等同于度量衡,但它事实上是存在的。古代的书法,在当时称雄一世的未必流传至今,遭遇冷落的可能在当今大放光彩,说明历史的检验、筛选,有一套潜在的标准。书法艺术的标准可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具备可读性、观赏性。……(二)符合书写的法度。书写的法则,古人几乎臻于完美。杰出的书家具有精深娴熟的笔法运用能力和想象独特的空间造型能力。书法是一种技艺,技艺不过关,则难以成为艺术。每一个动作细节都是有规矩的:交代清楚,变化丰富,技术到位。任笔为体,聚墨成形都不行,衡量一个书家书写艺术水平的高低,这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标准和参照。(三)雅俗共赏……”7不难看出,邵氏总结的三条标准,(一)(三)皆偏重观众的鉴赏,只有(二)才是从书法主体的角度提出的要求,也是最为关键的标准,即对技法的把握。

同是汉字书写艺术,中国称书法,韩国称书艺,日本称书道。有人也将书法的境界概括为依次递进的技术、艺术和文化。很多人在道的层次、文化的层面谈书法,这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要忘了,如果没有书法技法这个载体,作为艺术的书法,作为道或文化的书法依凭什么存在?如果没有对书法技法的精妙运用,所谓的格调、神韵、气息等形上的难以捕捉的东西又如何表现得出?苏轼说:“退笔成冢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非谓技法训练不重要,也不是当今所有人所理解的“无法而法”。自唐以后,科举六科,书为其一,选官四才,书为其一。其实苏轼提倡的是已经有了相当技法基础的人们,应注重文化修养才能使书法更上一层楼。孙晓云在《书法有法》一书中曾斩钉截铁地说:“严格地说,用笔法写成字的才叫‘书法’。”8我对此有一个比喻。譬如一个四层宝塔,在第一层塔基处大多数人属于用毛笔写汉字的,这部分人最多;往上,第二层是能够比较自觉运用笔法写字的,可算是迈进了书法的门槛,人数比第一层少得多。再往上,第三层是对书法技法有相当研究且有实践成绩的,社会上的人称他们为书法家,人数比第二层又少了很多。第四层,也就是宝塔的顶端,是能够把书法提升到道和文化层次的大师,是一个时代的书法代表人物,其作品能够成为传世经典。这部分人就只能是凤毛麟角了。如果这个比喻能够成立,那么我们老祖宗把汉字书写艺术称之为书法就太英明了。设定了一个大前提,一个不算矮的门槛,那就是一定要按法度书写。所以,我们在书法评价中就应必须紧紧扣住这个书法的“法”字,它是无法绕过去的根本性问题。

其次,以技法为主进行书法评价是可行的。

邱振中先生一直重视书法技法的研究,他曾说:“书法与其他艺术一样,杰作的产生,就视觉层而面言,不外依靠两种东西:严格的技法训练和对所把握的技术的出色运用。”9并编写了《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形成了以技法为核心的书法训练方法体系。有些观点,也属邱氏一家之言,但他的方向是对的,要培养高层次书法人才,必须注意对技法细节的理解与把握,大而化之,跟着感觉走肯定是不行的。

既然以技法为主进行书法训练是可行的,那么以技法为主进行书法评价也应当是可行的。本文所举第九界“国展”在评审时,先把那些只能叫做毛笔字的作品进行剔除,所奉行的就是技法标准。我们不妨作如此设想:首先形成基本技法共识,作为第一道门槛。所谓基本技法,即中锋用笔、提按、使转、以及对字的结构与篇章的空间安排。以这道门槛把一般的毛笔字挡在门外。其次更近一步细化形成专业技法共识,作为第二道门槛即对篆、隶、真、草、行诸体的技法精细化,作为评价更高层次书法作品的尺度。当然,这要靠书界精研诸体的权威人士进行构建和把握。目前,只要能形成以技法为核心的书法评价风气,就是中国书界发展之福了。刘光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艺术家简介

骨中有笔  腹中有墨——著名艺术家刘光“肺”话书画

刘光,1958年生,山东省东阿县人。从戎二十一载。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绘画、书法分别师承刘大为、刘天呈、娄以忠等先生。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书法、陶瓷刻绘与修复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教育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书画院副院长,走向世界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现代刻绘艺委会主任,学院派紫砂刻绘研究会会长。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