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路上的行者
——读张镛的中国画
在艺术之旅中,如同一位步履匆匆的行者,数年来,他坚持不懈,辛勤耕耘,广泛涉猎,厚积薄发,看他近期新作,顿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看他作品的笔墨、点线、渲染、钩勒,以及精微的处理,整体的浑然等等,技法娴熟的背后,则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长期磨练和刻苦努力;多年来,他坚持每日作画两张,日积月累,量变必然带来质变,显见他的中国画在形神兼备中,获得生动气韵。
张镛出生于鲁西南农家,自幼饱尝生活之心酸,祖辈的艰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仿佛就在昨天一样,至今仍历历在目,这一切,使张镛养成了勤奋、坚韧、好学、务实的秉性,少年时的坎坷与艰辛,成了他的精神资源和动力,使他比别人多了些顽强精神和率性而为的坦然性情;当然,一切都不是偶然的,为了绘画,他每每黎明即起,而不问春夏秋冬;常常子夜入睡,为画而纠结,辗转难眠,他以“废画三千”精神激励自己,以“打进去,再打出来”勇气鼓舞自己;细细思量,颇似农民种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张镛则是在“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状态中,收获了他的硕果,真个是“无意于佳乃佳”也。
张镛的作品,不论人物、山水、花鸟题材,都充满自然气息,都充满勃勃生机,不能不说与他自幼生活在农村有关。鲁西南的山川、河流、市井。风情。民俗等,都是他的人生课堂,给了他及丰富的知识,培养了他的悟性和敏锐感受力,离开故园已有数年,但他忘不了他的故园,也因此他爱自然,每每看到田园、村舍,他都会生出眷恋之情,所以,他的口头禅是——“谁让咱们是农民的儿子呢”?口气中透出的是自信与自豪!更重要的是,朴素、单纯的方向生活启迪了他——平凡之中有大美;因此,他在从艺之后的30余年中,牢记不好高骛远,远大理想唯有靠自己努力,踏踏实实的靠近与实现;固此,他爱平凡形态的生活,从中发现了多样性与丰富性,并演绎出回话的形式和语言,渐渐形成了个人特点和面貌。
一个画家是不能没有自然情怀的,爱自然才能表现自然;爱自然才能孕育心中意象,画笔下的符号、点线,才能生机郁勃;爱自然才能从中提炼出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爱自然才能在画中注入生命活力,使惨淡经营的画面富有节奏、韵律与力度,作品才能焕发出生命气息而感人;张镛在50年的生命历程中,从乡村走进城市,不曾改变的是与大自然的联系,在直接面对自然中,在与自然的交流中,他悟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包含的艺术奥秘与丰富内容。
在艺术之旅的漫长跋涉中,他始终遵循这二点,在身体力行之中,他有了方向,有了理念,有了目标,他的艺术也日渐充实与饱满。
如同许多同代画家一样,张镛的艺术启蒙是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开始的,他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写实绘画和还原三维空间物象的影响;虽然在今天看来,其中有着很多误区,但也给他打下了较为扎实的造型基础,对他日后的创作仍然大有禅益;当写实绘画手法面临挑战,艺术日益强调:把绘画从“形”的约束中解放出来时,张镛也在调整自己的理念和表达方式;他的作品,逐渐走向以线为主的意象表现,在画面中减弱并消解着三维空间的深度景观,努力在二维平面空间中表现意象世界;显然,经过一番“苦斗”此举使他的绘画更自由,更具形式意味,也更贴近艺术规律与艺术本质。
由此,张镛在更广阔、更高远的艺术空间中,是笔下的点线、意象更加情绪化,为作品平添了“游心于玄妙”的形而上意绪,是他的艺术获得提升,更具精神性的品格。
在当代,艺术能否自觉地回归到艺术本身,乃是艺术家们无法回避的时代命题,也是对画家及其作品品格的检验;应该说,有相当数量的画家是经不起检验的,因为他们不是“复古”便是盲目抄袭他人的风格、语言,而全无自己的语言与面貌;甚至如人所说,“画了一辈子,到头来没有一张画归入艺术范畴”;张镛意识到了这一点,尤重在“似与不似之间”、“画到生时是熟时”与“无法之法为至法”上下功夫,锤炼自己的艺术,他的小品画,是很能说明这一点的。
小品画,在艺术难度上不雅于大幅创作,技术上要求很高,尤重笔精墨妙的简洁、单纯,在寥寥数笔中既要见出书卷气、文人气和自然气息,又要率性随意,收放有度;张镛的小品画是讲究笔墨意趣与境界气息的。在小品中,他注意笔、墨、水、纸四者的互动关系,使之尽情演绎、优化,在虚实浓淡、干湿疏密中营造出天高云淡、山高水长、人物聚合,以线为主,线墨结合,不失主题,却又氤氲含蓄,意境悠远,传达出中国画含蓄,恬淡的审美风格。
张镛的小品,题材与意境,并不刻意求新,依然遵循着传统法度,但其以笔墨韵致诠释传统题材,挣脱形而下的市俗之气,力求生命和心态的平和、含蓄、静逸的特征,表达心境平衡,和谐与稳定,营造一种清新、澄明的审美风格与一种古典的生命情调,是相当成功的,这些作品寄情山水、心会自然,都给人以审美愉悦。
古今中外,一切艺术经典都不是单纯技巧运用的结果,而是多重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对于复杂生命律动的自然把握。
张镛的中国画,是从个人的生活感怀中提炼出个人意绪的,他从中捕捉到自由浪漫的感性生命形式,因此,作品中自有一种意味深长的韵律,虽以古意入画,却并不荒寒萧疏,并未堕入出世的误区,他以笔墨的渲淡营造中和之美,在悠然的韵律中显示自己的悟性、心态和才能。
精炼规范,一语惊人,是古人的艺术理想,也是他的理性生命的宣泄与表达。心性的敏锐,使张镛得以在古人作品中感受并领悟到其成熟所在,在借鉴的过程中,又反过来培养、巩固、充实了自己作品中的生命特征。我们在他传统题材的作品中,不难看到他在法度规范中自由抒情的努力,以及规矩中见方圆,程式中求率性,限制中求舒放的追求,是他的作品在古典与现代的一体结合中,表达感性生命对适意、本然、安静的向往与渴望。
在人物画中,张镛师法陈老莲、任伯年是显而易见的,但他翻古为新,旧瓶新酒的作法,又是他的作品别开生面;他的山水画脉络,可以远追宋元,明清,但四王石涛,龚贤对他影响则更明显,就作品而言,他有着强烈的北方山水厚重朴拙的特点,洋溢着北方特有的苍茫、浑然特色,他的花鸟画,分明师法虚谷,赵之谦,任柏年等人,用笔洒脱,尤见骨法,用墨虚灵,尤见气韵;显然,简淡厚重,空灵与深远的统一,是他的追求,也是他正在形成的风格。
一个置身于现实生活的画家,永远把使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放在首位,并较好地处理这个关系。张镛的现实题材的主题创作,钧取材于近年的重大事件,如汶川地震,八九抗洪等,他以写实手法,塑造了和平年代的英雄群体形象,画面经营,人物关系,主次排列与精神传达,都体现出画家的用心所在,他把艺术技能、智慧理念与情怀心绪都转换为现实形式,语言体现出史诗般的宏大、悲壮与慷慨激昂,这表现了画家的创作激情和艺术责任心。
“一切皆流,无物常在”,生命就是超越,生命永恒的超越,变化中,显示出不同轨迹,不同的生命形式和艺术风格。处在历史巨变时代的中国画家当然应以传世佳作奉献给时代,张镛作为当代画家,当然应以自己的作品来表明自己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相信他会在不断行进中攀上艺术高峰,奉献出更多的好作品!(徐恩存,著名美术评论家、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中心研究员)
张镛在创作巨幅人物画
张镛在创作巨幅花鸟画
张镛在创作巨幅山水画
张镛作品欣赏
《溪山揽胜图》
《细雨无声》
《暖风》
《童年》
《童趣》
《钟馗神威》
《扇面小品》
《扇面小品》
《扇面小品》
《扇面小品》
《扇面小品》
《扇面小品》
《晨露》
《阳春》
《春消息》
《故园秋韵》
《曹州五月风》
《秋韵图》
《黄河古道》
画家简介
张镛,1962年生于山东曹县,先后毕业于无锡轻工学院艺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国家民族画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民族画院专业画家,现居北京。
2008年度:作品《七月七》入选中国美协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
2008年:作品《都市蜘蛛人》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中国画展;
2008年:作品《七月七》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第七届中国画工笔展;
2010年:作品《太行太行》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和谐燕赵”“红色太行”美术作品展;
2011年作品《黄叶清风蝉一林》参加第三届江南文化节大痴情缘——纪念黄公望中国山水画展获优秀奖;
2011年:作品《啼鸟烟深黄叶秋》获2011年“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1年:作品《皇城根》参加第16届亚洲运动会亚运当代艺术展获优秀奖;
2011年作品《一路落黄动秋声》入选第三届(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国画展览;
2012年作品《过秋黄叶落新诗》入选“锦绣中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作品《春山一路鸟空鸣》入选“首届公望富春”中国山水画作品展;
2012年作品《秋色蝉鸣一经花》入选“翰墨新象”全国中国画展;
2012年作品《武当览胜图》参加“画说武当”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奖;
2014年作品《黄叶清风禅一林》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
2014年作品《国防线上的迷彩长城》入选中国梦强军梦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