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品读青年书法家高远的艺术境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2-28 08:58:13
  观高远之书法作品,尤其其小楷作品,可见她之于中国书法渊源探究,以及书法内在艺术规律研究之用力处。

高远,山东历城女史,现就职于山东财经大学。蕙质兰心,风姿绰约,观之有出尘之姿。其幼承庭训,于其父指导下,临池不辍,由二王而及褚、颜等诸唐书家,其下习练所及宋元明清诸代名家,苦练功夫不论寒暑,已历近卅载。进而登堂入室,得窥书艺之三昧,尤以小楷见长。观其书可见其深厚之传统功力,更见其于继承传统基础上所表达出来的个人气质及时代气息;然尤为难能可贵者,是其于苦练传统技法之同时,而注重了修炼自己的理论文化内涵。读书至博士,更得天独厚地使其博览群书,进而融会和合,发乎情,书之于绢素,可见满纸之书卷气。

《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德经·二十一章》)这段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之论,此亦为中国书法艺术所追求之境界。可知中国书法不但抒写其情,亦当表出自然百态变动之形象。青年书法家高远就是具此境界者。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品读青年书法家高远的艺术境界

中国人所书写之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以文字书写形式成为艺术品的。究其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个原因是中国汉字系象形文字。《说文解字.序》云:“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写字“古人谓之书,书者“如”也,字被书写出来应“如”书者心中之于物象之把握与理解,亦即把握物象与物象之相互关系里的条理,如长短、大小、疏密、迎接、穿插等的规律与结构,与此同时又反映着书写者于书写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如此,因情生文、因文生情的字也就升华至艺术境界了,亦具有了艺术价值;其次是中国人用毛笔这个工具书写。“书“,形声,从聿,聿即笔。一说殷商时就有了毛笔;一说秦人蒙恬以中山兔毫创造了毛笔。毛笔的神奇在于其铺毫抽锋而极具弹性,所以能宽细收纵,变化无穷。因此,以毛笔为工具书写象形文字为基础之中国文字,书法之为艺术也就不期然的存在了。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品读青年书法家高远的艺术境界

在此基础上,以美学观点来考察研究书法之用笔、结构、章法也就成为了可能。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品读青年书法家高远的艺术境界

所谓用笔,一般说法有中锋、侧锋、藏锋、逆锋以及方笔、圆笔等区别,皆为运用单纯之点画而成其变化,进而表达书家内心丰富情感与自然界诸形象。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中说:

“或问余以顾、陆、张、吴用笔如何?对曰:’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连通,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品读青年书法家高远的艺术境界

张彦远论述书画用笔时,特意强调“一笔而成,气脉通贯“,此中已包含用笔的骨、肉、筋、血等表达书法艺术感染力的因素了,可见中国之书家、画家以此”一笔“的点画创造了中国特有而丰富的艺术形象,诚可谓伟大之至也;书之结体,亦称布白。因字在书写过程中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间之空白处亦为其组成部分,因此而得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亦可得完整的一件艺术品;元人张绅于其《法书通释》中说:“古之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羲之能为一笔书,谓《禊序》自’永’字至’文’字,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人不能也。“此论以《兰亭序》为例道明了书法章法之三昧。优秀书法作品之章法布白,前后相管领,相接应,有主题,有变化,全篇章法,分行布白,书之而成不敢稍有移动,如此便有了以用笔、结体、章法为一体的书法作品完美的美学意义了。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品读青年书法家高远的艺术境界

观高远之书法作品,尤其其小楷作品,可见她之于中国书法渊源探究,以及书法内在艺术规律研究之用力处。其书用笔一以贯之,顾盼神往,一气呵成,连绵不绝;她的书法结体严谨,平奇相生,骨肉筋血组合相得益彰,恰到好处;章法布白能前后管领,首尾相盼,既有主题,又有变化,可谓得中国书法境界之三昧也。正如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所言:“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书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此似可作为高远创作状态的一个比喻了。(牛孝杰,上海美术学院创作研究方向博士、同济大学哲学博士后)

书法家简介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品读青年书法家高远的艺术境界

高远,女,美术学书法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美术系理论教研室主任。山东省青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特聘讲师,山东省文联首届中青年文艺骨干培训班成员。书作获第十一届“泰山文艺奖”,入展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等;书论发表于《中国书法》《美术观察》《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等刊物,参与、主持国家及省级课题4项。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