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夜归人》117cmX117cm 1998年作
释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袖卷红云水上生》143cmX360cm 2001年作
纸上彩墨任纵横
——读孙博文的彩墨作品
孙博文的彩墨作品风格突出,他的画试图将泼墨、破墨与泼彩法相融合,正如他在《纸上彩墨任纵横》中所题“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又如《烟云吐万象》中所写:“悬顶空中大泼彩,拖泥带水开情怀。”因对山川河流、阴晴雨雪、晦暗风雨谙熟于胸,探讨精微,思虑穷尽,其用笔、用墨与用彩形成了自己的方式与法则,也就是个人风格。
▲《万象生辉》145cmX716cm 2001年作
泼墨法始自唐代王墨(王洽),据《唐朝名画录》载王墨善画山水木石“凡欲画图幛,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或浓或淡,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攸若造化。”朱景玄在品评本朝画家时,设神妙能三品,但将“前古未有”的“非画之法”独列为逸品。另有《封氏闻见记》所记,唐代宗大历时人顾生创泼墨泼彩法,“每画先帖数十幅于地,乃研墨汁及调诸彩色各贮一器,使数十人吹角击鼓,百人齐声喊叫,顾子著锦袄锦缠头,饮酒半酣,绕绢帖走一余币,取墨迹摊于绢上,次写诸色,……然后以笔墨随势开决,为峰峦岛屿之状。”王、顾两人的作品虽不可见,但借助文献我们可以了解泼墨和泼彩画的作画方式。
▲《山高禅意浓》358cmX143cm 2001年作
孙博文创作时的情形虽没有影像和文字资料可供参考,但是根据目前所留存下来的大量的、巨幅的作品,我们可以想见,画家作画时必也是“解衣盘礴”般酣畅淋漓的状态。
▲《登高看云低》358cmX144cm 2001年作
释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山水松石格》中即言破墨之法“夫天地之名,造化为灵。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或难合于破墨,体向异于丹青。”黄宾虹《画法要旨》综述历代破墨之法,谈到《山水松石格》的真赝虽可以再探讨,但破墨之法确实由来已久,“破墨之名,又为诗文所习见。元人商璹,善用破墨,倪云林尝称之。以淡墨润浓墨,则晦而钝;以浓墨破淡墨,则鲜而灵。或言破墨,破其界限轮廓,作疏苔细草于界处,南宋人多用之,至元其法大备。董源坡脚下多碎石,乃画建康山势。先向笔面边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凹处。着色不离乎此。石之着色重,山石矾头中有云气,皴法渗软;下有沙地,用淡扫屈曲为之,再用淡墨破。是重润渲染,亦即破墨法之一要,以能融洽,能分明,自为得之。”
▲《山水四条屏》137cmX69cm 1998年作
潘天寿指出泼墨之法,变化无穷:“用墨之道,浓浓淡淡,干干湿湿,本无定法,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耳。全在作者熟练变化中,随心随手善用之而已。”破墨法即在前一层墨迹未干之前,又画上另一层墨色,因此浓淡水墨相互渗透,笔痕叠加若隐若现,达到墨色自然流动,画面层次丰富的效果。破墨之法可浓淡墨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色墨互破等等。画家1993年的《情暖晚风》使用了泼墨和破墨之法。全作使用焦、重墨色,以勾皴结合的画法塑造山峰,后以淡墨大笔触叠加于最初勾勒的山峰轮廓之上,破墨乘湿进行,两次用墨的墨色浓淡反差相宜,前后用笔笔意相嘱,笔型变化参差有致,由此墨色渗化、线条交融,由此,中景与近景的呈现出看似不同,实则关联的形态,并别具巧思地用简笔塑造了两个在仰望山巅的人物,画家巧妙地引导,使得观者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跟随画中人向高峰望去。
▲《情暖晚风》107cmX62cm 1993年作
张大千是深谙泼彩画法的艺术大师,他的泼彩画作是在大片泼墨作为画面主体的基础上,再施以浓艳的石青石绿于墨迹之上,由此墨与色互冲互撞,形成新的形体与肌理。在泼墨泼彩的同时,以凝练的笔法勾勒山石、树木与屋宇。
▲《春和景明》361cmX144cm 2001年作
释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孙博文的泼彩作品数量颇多。1998《烟云吐万象》释文所写:“悬顶空中大泼彩,拖泥带水开情怀。烟云万象白练出,引逗诗翁持杖来。”孙博文所言的“大泼彩”与前人以水为底,色墨冲撞形成的泼彩效果不同,他的泼彩山水不以润泽为追求,而是以浓烈的、厚重的纯色叠加于墨色之上,带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烟云吐万象》138cmX70cm 1998年作
2000年的《纸上彩墨任纵横》上题:“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泼彩时,孙博文喜用晶莹纯粹的青绿、温暖活泼的黄橙、深邃浓烈的朱紫。深沉的墨色与单纯的色彩,形成黑白与色彩、浓厚与艳丽的多重对比。山峰笔墨放纵恣肆,而人物则谨慎工细,两者相映成趣。
▲《纸上彩墨任纵横》360cmX72cm 2000年作
孙博文笔绘不辍,遗留下数量巨大的作品,其中又以山水为多数。这是因为创作者拥有一颗“林泉之心”。不论铺舒为宏图还是消缩为小景,其强烈的个人风格都能让观者过目不忘。尤其是其超大幅的山水巨制,与传统横幅文人案头把玩的山水手卷横长的形式,或是厅堂中悬挂的大幅中堂不同,孙博文的巨制尺寸巨大,形制狭长。“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超长的巨幅画作,吸引着观者的视线随着景物的铺陈而游走于画面,若上瞰若临观,山峦盎晬相背,水流潺汩飞激,还很多半抽象半具象的线条,似光、似云、抑或只是画家眼中天地间喷薄流淌的“气”,画作远观气势雄浑,近看笔触森然。
▲《山云吞吐万山重》358cmX144cm 2001年作
释文: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世人只知画家作画,孰不知作画并非易事。古人根据名山大川创作出种种技法,去表现自然,后人承继前人的优良传统,但不能为技法所囿。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笔下皆是“假山假水”。画以天趣为上,所有的技法都是塑造作品的手段,孙博文的泼墨、破墨与泼彩,完全是师造化、师其心的自发结果。画家宜养胸中宽广畅快之意,下笔才会如有神助,握管潜万象,挥毫扫千里。(倪葭,清华大学艺术典藏部主任)
▲《去留肝胆两昆仑》796cmX144cm 2000年作
▲《但愿人间意珠圆》245cmX123cm 2001年作
▲《涅槃》359cmX144cm 2001年作
释文: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山水四屏》 787cmX143cm 2002年作
画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