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2-22 09:39:40
  孙博文先生乃是一位当代画坛不可多得的一位大画家,尽管他的作品曾一度被湮没,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如今其绘画独树一帜的魅力,却愈加被彰显了出来!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云隐青山》69cmX170.5cm  2001年作

释文: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青山隐隐泛中流,洞天云霄何处生?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心中的太阳》 237cm X96 cm   2002年作

“拖彩带墨笔”与“充实之谓美”

  ——孙博文先生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孙博文先生乃是一位当代画坛不可多得的一位大画家,尽管他的作品曾一度被湮没,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如今其绘画独树一帜的魅力,却愈加被彰显了出来!

能画“大画”的孙博文先生,他的作品给人的视觉震撼,实在是惊人的。无论是在中国美术馆还是山东美术馆的展出,几乎每一位到场的嘉宾,都会感到一种气势撼人的崇高力量,无不惊叹如此宏伟的作品,究竟多么大的气力来加以完成呢?孙博文先生用他的艺术实践,做到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使得整个美术馆抑或博物馆空间,无论多么广阔抑或高挑,都会被他的作品“充盈”起来,从而呈现出一种“充满”的审美效果。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我认为,这种艺术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孙博文先生所追求的崇高的审美精神,所探索的高度的体术境界,如果没有这种内心的上下求索,不仅难以支撑如此多大型作品的创作,而且也不会让其作品以如此的整体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使得观众们可以纵深跃入“画海”之中,获得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审美愉悦和精神升华。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春和景明》 361 cmX144 cm    2001年

从孙博文先生所追寻的艺术境界上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解读,一个就是孙博文先生独辟蹊径所创立的一种独特“笔法”,另一个则是他具有精神品格的绘画所执着准寻的“理想”。

首先谈谈孙博文先生的“笔法”,这是水墨画家毕生探索的艺术方法。如若一位艺术家能创生出独属于他自己的笔法,观者一看这就是谁的手笔与笔触,那么这位艺术家显然就获得了自己的“绘画标签”,因为这种笔法是非他莫属的。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山水四屏》 787*143  2002年作

孙博文先生就做到了这一点,他的笔法可谓是一种“大泼彩”,但是走这种路线的画匠多了,孙博文先生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呢?艺术家自己的用笔有个界定,我认为是相对准确的,那就是具有所谓的“拖泥带水”风格,由此其笔法就可以被称之为“拖泥带水笔”。

在孙博文先生的艺术创作当中,尤其是在其艺术渐臻成熟阶段,他坚持使用这种日渐娴熟的笔法。从远处观之,那种泼与洒的痕迹很重,关键是在运笔当中表现了“任意”、“随意”与“恣意”的姿态,从而实现了一种艺术化的自由与自由的艺术化。我注意到,这种“三意”的美学追求,在孙博文先生的题跋当中多有显露:比如他说“悬顶空中大泼彩,拖泥带水开情怀”,他的很多画作都是采取俯瞰视角,皆为当空而出,泼彩而下,而那种笔法则是为了开拓情怀。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凤舞九天》310cmX123cm  1998年作

然而,我觉得这种笔法,成为“拖泥带水笔”尽管形象,描绘了整个画面的笔触效果,但是却稍显不过文雅,而且拖泥带水给人的视觉印象一定是黄色基调的,这就关系到孙博文先生的另一个艺术特点,那就是色彩缤纷。所以,我认为,孙博文先生所独创的这种笔法,可以替换两个词,可以讲叫“拖彩带墨笔”,也就是将泥与水,替换为彩与墨,彩墨本身都是含水的,但是当它们被孙博文先生在巨大画布上挥洒淋漓的时候,简直就成为一场“色彩逍遥游”。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春林环翠》 451.5cmX 143.5cm   1998年作

 孙博文先生的绘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用色非常大胆。用他自己的话来讲,那就是“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一般而言花鸟总比山水用色更大胆一些,但是孙博文先生就在山水当中“随类赋彩”。那么,这种独特笔法究竟该怎么来形容呢?在这种“拖彩带墨笔”当中,也不是彩与墨平衡的,而是以彩为主,以墨为辅,而且本身就在追求境界。孙博文所谓“试看拖泥带水笔,正是禅意即悟时”就是这个意思。在其笔法当中,无论是“拖彩”还是“带墨”,皆是在求索一种绘画禅境的。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青山新雨后》 248cmX124cm    2001年作

当然,中国水墨画家的创新,都是在传统积淀的基础上渐次发展的,没有积淀就没有创新。孙博文先生的笔法当中,就深有传统水墨的积淀。然而,更为有趣的是,他的艺术当中又有这么多后印象派的影子,这说明其绘画并不是土里土气的,比如其早期作品当中就透露出梵高绘画的色彩流动的光影,《云隐青山》就是用水墨画油彩,对于梵高的直接模拟。但孙博文先生所追求的笔触效果,毕竟还是中国的,尽管其中有对于光感的追求,这就实现一种绘画当中的中西合璧。

说完笔法,再来谈一谈孙博文先生所追求的艺术理想,显然这种理想就与西方无关了,而是指向了其绘画所追求的本土化的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在孙博文先生那里自成“高境”!

尽管孙博文先生乃是一个山东人士,山东乃孔孟之乡,但我们看到,这位艺术家已经突破了儒家的限制。在儒家传统的功用下,一般是讲求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关键在于把握一种中道之“度”,那么,究竟该如何加以超越呢?孙博文先生的艺术创作,可谓要实现一种汪洋恣肆的突破,这的确是对于儒家传统的突破。而且可以说,孙博文先生乃是“以禅超儒”,他的绘画在整体上追求了一种禅境。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一山一水一青天》 178cmX95cm  2000年作

特别要说明的是,与那些难过水乡的缠绵之作不同,孙博文先生所面对的山水大都是大山大水,这恰恰显现的乃是北派山水的特点。他画雪山也很有特色,我个人比较喜欢他的一幅独特作品叫《雪浮云端》。孙博文先生把一个非常高远的雪山画为前景,后面是一个深远的景色,整个作品既有深远又有平远形成的,这种画面布置与经营其实是非常大胆,可见孙博文先生的绘画当中创新性非常强,而且试图做出很多“走出法度”突破。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雪浮云端》 361cmX143.5cm  2001年作

释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钤印:孙、博翁、汝阳山馆、格物致智、充实之谓美、百花齐放万年长青

在这种艺术境界的追求当中,从内在精神层面而言,孙博文先生还追寻一种“充实之谓美”的实景与实境。孙博文先生自己有一方印就叫做“充实之谓美”。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来自于孟子的《尽心下》,原话叫做:“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一般来说,儒家的起点就是从善开始讲起,人要善、要信,然后美、大、圣、神,这本是讲道德修养提升的境界,但是在孙博文先生那里却得到了审美转化。

从美学意义上而言,究竟什么叫“充实之谓美”?尽管孟子的本意是“善”充实在人的身上才是美,然而,转化到美学维度来说,孙博文先生的画本身,就是非常充实的,几乎是扩充在画布四角之内,而又有超出画外的趋势。其实,无论是绘画内容还是色彩美感,这都构成了孙博文先生基本的美感的面相,由此充塞在其完整画面当中。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山河云天外》359cmX143cm    2001年作

那么,究竟什么叫做“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呢?这就意味着,当充实发散出去,无论是善的还是美的,有了光辉之后,之谓大也!孙博文先生艺术就是如此,他的绘画始终有一种追求光感、追求光辉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步入孙博文先生绘画展厅以后,会有一种光亮如辉的感觉?因为这种艺术为了达到“大美”的效果,由此产生了“光明”的感觉。

进而,究竟什么是“大而化之之谓圣”?善与美大到感化万物就之谓圣,“圣”的本意是倾听来自崇高的声音,孙博文先生艺术就自觉有着一种崇高化的追求!孙先生的绘画当中所描绘的山水万物,可以说达到了“圣境”,也就是达到了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境界。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性灵之光》  795 cm X 144cm   2000年作

当然,最后一层境界其实是最高的层级,乃是中国道德和中国绘画都追求的境界,应该叫做“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也就是“圣”到“妙不可知”的境界之谓“神”。依照远古的《易经》的智慧,这就被称为“阴阳不测之谓神”,我想,这是绘画当中能够达到最高的“神境”的那重化界,达到这层艺术境界的实在就是名垂青史的艺术巨匠了。当然,孙先生在突破了儒家局限以后,试图在绘画当中自觉追求禅意的境界,他反复言说这种“禅的神境”,而且做出了孜孜不倦的努力。我想如果上苍有眼,再给孙先生二十年时间,在绘画中再做一些舍弃,再日臻完善,他的绘画也会接近这重至高的“神境”。

总而言之,在孙博文先生的艺术创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绘画当中既有“拖彩带墨”的笔墨创造,这是其所锤炼而出的最基本的笔法,也有其所追求的“美”“大”“圣”“神”的层层上升的理想艺术境界。由此可见,孙博文先生的绘画艺术,的确达到了一定的审美高境!(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总执委,本文系作者在“淋漓华章  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 《远烧入穹》  441cmX143.5 cm    2002年作 

画家简介

拖彩带墨笔,充实之谓美——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境界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