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院作为中国特有的美术机构,自古以来,在传承中华艺术、推动美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引下,全国画院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美术创作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近年来,山东画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领导下,山东画院以加强全省美术创作为要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山东画院精心策划的每年一届的文化高端品牌“山东画院年展”,创作团队由山东画院在职画家、特邀选聘和公开招聘的签约画家组成,集中展示了代表画家的美术创作成果,体现了当前山东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准。
为展现山东画院美术家的创作实力和水平,特开辟“文以载道 守正创新——山东画院美术家系列”专栏,展示山东画院每一位画家的创作成就及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山东画院)
自画自说
对艺术的学习和借鉴就像吃饭。
饭有中餐、西餐和不上“档次”的民间饭。人的口味不同,所处环境有别,也就因人而异,各有所好。
我生来胃口不错,从不挑食,不管是中餐、西餐和民间饭,只要是食物,没个不吃。
自从学上绘画,也就知道有中画、西画、民间画什么的,看看什么也爱,也就什么都学了。
记得小时候跟窑厂的歪嘴叔叔学过捏泥狗;跟姥姥学过蒸花馍;跟爷爷学过一笔就画出来的盘长葫芦;爱看戏就用泥做了戏中人;爱看电影就刻纸板加手电筒做了土幻灯。后来学画小人书,大人一看:嘿!还真是那么回事。
1999年在第九届全国美展颁奖大会上
我发表第一张作品时是十六岁。那张画登在某报的一个中心部位,名字叫《挥戈上阵狠批林彪孔老二》画面上那个工人阶级的代表怀抱毛主席著作,猛挥大手,慷慨陈词,那扫除一切“害人虫”的革命气概“,现在想起来真是滑稽得可笑。
画“民间美术”大约是在1976年。刚开始,觉得这种从小就常见的玩艺儿平庸粗俗没啥“嚼头”。可是后来不知咋的,越“嚼”却越来了味道。我从那里“嚼”出了艺术那最直接的想象;“嚼”出了艺术那最单纯的形式;“嚼”出了艺术那最简练的手法;“嚼”出了艺术那最本原的内涵。
2002年在中秋节邮票首发式上接受媒体采访
画展开幕式致辞
听民间画师说过一句话,叫做:“画画无正经,好看就中。”这句听来极平常的话,细品起来,道理却不平常。它说出了民间绘画的艺术特质:一方面它体现了民间艺人观察事物的基本法则,说明民间绘画所反映的是一个多角度多时空的事物综合意象。另一方面它体现了民间艺人表现事物的基本法则,说明了:民间艺术对表现手段的无限包容和随意。在民间艺人那里一切都是可融合的。就像他们的八仙桌上并不拒绝放上电视机,烧火炕的屋里并不拒绝放上沙发一样。这种多时空的景物组合,从艺术角度看,难道不是一种现代观念吗?其实,“落后”与“现代”除了在理论上多转了几个弯,在存在形式上也没啥大的区别,所不同的只是一个叫“ 艺术”,一个叫“生活”。总之,不管是啥观察方法,也不管是啥表现方法,好看,才是目的。
学民间,琢磨民间,就得自己调出点儿民间风味的“菜”来。于是我就从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出发,以民间的基本语言为原料,再加上点现代文化的侳料,按照自家性情,制成了些类似风味小吃的东西:《木兰梳妆》、《节气组画》、《游戏童年》、《飘香时节》、《岁始舞乐图》、《中国古典戏剧》、《中国古代寓言》等。大家觉得味道还不错,参展获奖之类的事也接踵而来,就有人竟然也照着样子做起来。我想,照我的样子有啥做头,远不如直接到民间传统里去找灵感。可是又一想,只要不怕吃了拉肚子,做就做吧,反正我又没有申请什么专利。不过话可得先说白了:真把自己的身体弄坏了,我可概不负责!
新中国美术家山东中国画展
“民间饭”吃得不少了,就总觉还缺点别的营养,又到山东艺术学院的油画专业开了两年“洋荤”。可别说,原来那自觉瘦弱的身子骨,真多长出了点儿肉来。那些脏得漂亮的颜色,平而深远的空间,体现着概括的具体,繁杂而有规律可寻的品牌, 让人清醒又让人糊涂的理论,着实让我开了胃口。可我提醒自己:也别吃得太多,因为肉长多了,真的变成了那种大腹便便的“洋人”,减肥也是麻烦事。
中国人还是应该多吃点“中国饭”。于是就把接触过的那些古典的、现代的、民间的东西置于案头作为参照,拿原来吃过的和没吃过的中国传统细品起来。边品边去找它们的区别;边品边去找它们的相似;边品边去想它们的调和;边品边动手去实验。就这样竟然做出了几盘夹生的饭来。我给它们分别起上名字:《风筝节》、《森林故事》、《村外》、《过大年》、《吉祥腊月》……请别人品尝,有人说:味道还不错。有人则说: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传统也不民间,品不出个正味来。后来拿去展览.倒碰上了几个奖,我想这肯定是评委的胃口出了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人还是千万不要给自己太多的限制。那种有偏食习惯,别的食物放到嘴里,还没有咀嚼就连呼“难吃”的人,身体是不会健康的。
在印度与当地青年在一起
审美理想与社会现状有时并非是一致的,就像在原始社会那无序状态的生活中,人们在艺术中找到了对称和秩序。在有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艺术中找到了自由和个性。同样,人们在被先进的科学技术淹没的今天,更需要找到自己民族的特点。尽管我作品的表现手法在不时地变化,可是我作品的表现内容却是相对固定的。我喜欢画农村的民俗风情,这是因为农村保留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丰富的风俗文化内容。在那里你找得到中华民族美好而朴素的品德;也找得到每日与困苦相伴而又对未来充满祈望的心灵。你找得到美那最朴实的影子;也找得到生命那最本质的内容。那里没有虚伪,也没有宣言,生命的代谢是那么的朴素自然。那里的天和地只不过是一对人模人样的长辈,因为那长了胳膊腿的“天老爷”和“地老娘”也接受人的孝敬:吃礼、受贿。它送给人们的有希望和幸福,也有灾难和伤悲……这些似乎已不再是吃饭的概念,就像你不管吃什么饭也要认自己的父母和老家一样。那里有我的长辈,那里是我的老家;那里不断地给我创作上的灵感。
与学生在太行山考察写生
有人问我:“你将来打算怎样?是否还是这样去画?”我却真不知道将来怎样,就像人吃了饭不知道自己长成啥样一样。其实,人也没有必要像模子葫芦一样,给自己套上一个设计好的僵硬模式,一定得长出那个固定的形状来。
不管怎样,饭要继续吃,身体要好好养,至于将来怎样:是美?是丑?我对老天说:顺其自然!(于新生)
于新生代表作品
《荷塘水清清》 180cm×150cm 1996年
《吉祥腊月》 210cm×180cm 1999年
《金秋》 230cm×220cm 2004年
《大晴天》 182cm×192cm 2009年
《进城》 255cm×144cm 2012年
《甲午海战》 255cm×500cm 2013年
《乡音》 230cm×190cm 2014年
《郭子仪卸甲降回纥》 500cm×240cm 2018年
《瑞年》 233cm×190cm 2019年
《三月》 200cm×230cm 2021年
写生作品欣赏
《春绿》 136cm×68cm
《花儿自开》 136cm×68cm
《花季》 136cm×68cm
《经过夏天》 136cm×68cm
《看书的男子》 136cm×68cm
《烂漫》 136cm×68cm
《老人与黑猪》 136cm×68cm
《立秋》 136cm×68cm
《临夏》 136cm×68cm
《男人体》 136cm×68cm
《男人与马》 136cm×68cm
《女人体与电暖气》 136cm×68cm
《披红外套的模特儿》 136cm×68cm
《收藏者》 136cm×68cm
《塔吉克族姑娘》 136cm×68cm
《体与形》 136cm×68cm
《孕》 136cm×68cm
《早春》 136cm×68cm
《烛光》 136cm×68cm
《远去的山》 136cm×68cm
画家简介
于新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第六届副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二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9中国百杰画家,中国文联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全国第七次文代会代表,中国国家画院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入选画家。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大型美展。有二十余件作品在全国级美展中获奖,15件作品在省级美展中获特等奖或一等奖。《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年画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出版有散文集《看不到自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