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2-02 18:01:35
  能从温柔乡中惊醒的人,生平大都不凡。孙博文先生即是如此,颇有一鸣惊人的气势。

当历史装睡很久之后,需要一个异象之梦将现实唤醒。为什么我们总是沉睡在秦俑汉陵的新装里?为什么我们总是装睡不愿醒来?不能不说历史的包袱太重,中国画背负了太多荣耀,荣耀却已成为难以承重的负担。只论“笔墨”这个概念,其上光环的耀眼就足以令人终其一生都望尘莫及,于是乎,在中国画的现代转型道路上,如果还希望接续传统的话,基本上很少有梦中醒来的人。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山高禅意浓》358X143cm 纸本水墨 2001年

能从温柔乡中惊醒的人,生平大都不凡。孙博文先生即是如此,颇有一鸣惊人的气势。他的山水画不落窠臼,不纠结笔墨,在丘壑和色彩两个方面频出异象。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秋林尽染远山青》359X144cm 纸本水墨 1998年

丘壑与笔墨,一般认为这是中国画的两个路向,也分别成为北宗和南宗最为看重的地方。当谈到南宗,一般总会很骄傲地与笔墨、江南、文人等等颇有历史话语权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仿佛中国画的历史只有南宗这一种事实,但是当丹托提出“艺术的终结”、亨廷顿提出“历史的终结”之后,难道就没有南宗的终结吗?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草庐百花中》354X96cm 纸本水墨 1998年

南宗叙事掩盖了北宗山水,历史的一种阐释与历史等同,以至笔墨几乎就是传统的代名词了,丘壑的事实和意义也几乎被排除出了历史的权力之外。听起来这似乎是笔墨的胜利,其实却是笔墨的末路,因为当笔墨占据了所有的权力,但是在诸种综合因素作用下又无法走向完全的抽象的时候,笔墨就走向了虚空的末路。笔墨本应成全丘壑,这才是南宗强调笔墨的本意。固然中国画的根本在于笔墨,但笔墨总要在丘壑中行出来。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禅意入画图》359X144cm 纸本水墨 2001年

可以说,一部中国画的历史也是对丘壑的偏见史。所幸总是有人出来惊醒笔墨的梦,也唤醒丘壑的异象。孙博文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位。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松风弹琴白练飞》238X61cm 纸本水墨 2002年

孙博文的一生颇为坎坷,但矢志不渝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他自幼深受北宗山水大家孙天牧先生的影响,埋下一颗北宗的种子。反而能够在中国画现代转型思考中,以北宗的意识面对南宗的危机。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江岸望山》144X362cm 纸本水墨 1996年

北宗不能直接等于丘壑,不是完全不要笔墨,而是偏重于丘壑的刻划重于对笔墨的强调。如果在今天的艺术形势中谈论北宗反思南宗的意义,并不是为北宗翻案,而是主张南宗的丘壑应用,以丘壑见证南宗对笔墨的强调。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春满桃香园》178X96cm 纸本水墨 1997年

这也是孙博文山水画的异象最为令人惊叹的地方。首先是令人无比震撼的尺幅,在美术馆里顶天立地,仿佛成为天梯的异象,完全超越了山水画中高远透视所能达到的景观。其间山水景观的生成与变化,更是叹为观止。古时山水重视气脉,于有形之丘壑之中隐无形之气韵脉络。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翦得秋光入卷来》364X145cm 纸本水墨 1998年

甚至有学者以风水论述山水,无一丘壑之布局、有无可以废掉,由此落入了另一个丘壑称义的误区,丘壑的变化受制于某一个功用的目的。这也可以称为丘壑的末路。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群芳满园无尽头》411X143cm 纸本水墨 2002年

孙博文对丘壑的重视,固然意识出于北宗,效用却是以丘壑之生命力医治南宗笔墨虚无之弊。常常无法理解他画面中那些山水之间的关系逻辑,奇峰异岭,匪夷所思。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结庐锦水边》411X144cm 纸本水墨 2002年

他最杰出的那些作品,集中创作在世纪之交的若干年里,可以想象,以他一生的追求终于可以在晚年之时厚积薄发,自如挥洒。艺术不是科学,当他被激情充满的时候,笔走龙蛇,天翻地覆,有谁又能解释清楚山水云石之间的逻辑呢?山耶云耶,天也地也。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依山傍水结草庐》216X96cm 纸本水墨 2002年

丘壑之外,另一个可以突破笔墨藩篱的是色彩。回到中国画的历史,笔墨本就是在晋唐从色彩中突围出来自成一体的。中古乃至上古时期的艺术真实景观,远不是考古发现显露的一斑窥全豹可以想象。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草庐青山上》179X96cm 纸本水墨 2000年

曾经存在过一个璀璨的色彩王国,覆盖着我们今日可以见到的考古世界。古希腊雕塑、秦始皇兵马俑、汉画像石等等,其实原本都是有缤纷的色彩附着其上的。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喜从名山游》179X96cm 纸本水墨 2002年

笔墨从色彩中突围,与佛教进入中国有关。佛教的义理影响到时人对世界的判断和表达,追求一种避世、无为、虚空的世界观,世界被理解为主观的限定景观,以黑白简色而论。这样就形成了文人画的主旨和笔墨趣味,也是南宗的叙事。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风光无尽头》179X96cm 纸本水墨 2000年

而今,当笔墨和黑白成为权力,色彩又需要从笔墨中突围出来。正如丘壑和笔墨的关系一样,再次强调丘壑并非贬低笔墨,强调色彩也并非要否定笔墨,而是以色彩去应用和见证笔墨。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三人行必有我师》227X96cm 纸本水墨 1999年

孙博文的艺术人生,正是中西艺术思潮激烈碰撞的世纪。中国画的传统,一方面被西方和现代强烈冲击,另一方面又被补充和增益。原本的敌人,在艺术家的个体创作中反而成为联盟。以往被看作与中国画创作理念和方法完全不一致的写实、表现与抽象的艺术教育,并没有毁掉孙博文的艺术创作能力,反而使他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彩笔争春艳》179X96cm 纸本水墨 2002年

及至世纪之交的时候,孙博文厚积薄发,终成大器。色彩成为他非常主动去运用的山水画创作方法,不是传统浅绛山水的样子,也不是晋唐重彩山水的恢复,而是犹如现代艺术特别是表现主义在山水中的空降。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万山绿浪上云霄》363X71cm 纸本水墨 2002年

纯度极高的颜色对比,笔触夸张的涂画,纵情恣肆的泼洒,令人想到张大千、何海霞的传统,更令人联想到马蒂斯的抒情和波洛克的放纵。但这依然是山水,却是经过现代世界洗礼过的山水。有一双现代之眼,还有一双魔术之手,用强烈的色彩表达颠覆了文人画的笔墨情调。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水隔山遮似有情》137X69cm 纸本水墨 2002年

貌似笔墨被颠覆了,其实不然。正如曾经是笔墨成全丘壑和色彩,而今孙博文在丘壑和色彩上的突围,也是在成全笔墨,见证笔墨,彰显笔墨。以至于笔墨在孙博文的作品中成为了丘壑,成为了色彩。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绿水青山翠红新》70X137cm  纸本水墨 2000年

如果只论方法,笔墨、丘壑、色彩之辩无非轮番登场,成王败寇。在孙博文的艺术中要论的却是生命,无论笔墨、丘壑还是色彩,它们都需要在生命中才能彼此成全和相互化合,以至顶天立地,气势撼人。谨以此论,纪念先生。郝青松,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学博士)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落日江边待渡舟》38X98cm 纸本水墨 1996年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锦绣山川》90X90cm 纸本水墨 1998年

画家简介

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生命异象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