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的画展我看了,他的大画的气势确实令人震撼!后来再细看他的细节和这些小画,才知道他的传统功底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他底子厚,路子正,再加上天赋高,他的画才能达到这么高的成就,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给人最强的印象就是在传统基础上敢于革新,他唯有革新,有他自己独特的面貌,才能在美术史上留下那种地位。
《驱山走海挥彩笔》 123×244cm 2001年作
释文: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乘月天水合》
144cmX361cm
2001年作
释文: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画家首先是要有文化,因为没有文化不能称为“家”,木工为什么不称为“木家”呢?铁匠为什么不称为“铁家”呢?就是他只有技术而没有文化。所以画画的人如果只有技术而没有文化的话,他也只是画工或者是画匠,不能称为画家。
《今生两相依》 122×123cm 2001年作
释文: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
孙博文的诗文都写得很好,我后来很吃惊,他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题诗,据说是画出来以后马上诗就出来了,这点很了不起。一个和他的家传基础有关系,另外他向蒋维崧学习诗文,蒋维崧也是传统文化国学的一个大家。他在学校里边,他的传统和写生的功夫都学了,也肯定学了些西洋的画法,因为学校的教育对西方的绘画都是画册、老师、教育都有的,他后来的画创作当中,他对西洋画的功底还是很深的。
风格形成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他的老师崔子范,崔子范那种大写意、厚重的花鸟方法他学到手了。另外他也研究了张大千的泼彩的方法,但是他学这两家只是学习他们,并不是照抄他们,最后他变出了自己的风格。他厚重的笔墨,大泼彩,他的泼彩比张大千的气派还要大,张大千是理性居多,他是感性居多。
大国必然要有自己的文化,现在我们正需要孙博文这样的艺术和文化。(陈传席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孙博文作品欣赏
《直上青云端》 69×170cm 2001年作
《云叠奇峰》 68.5×170cm 2001年作
释文:峭壁成广阜,平峦秀奇峰。
《大地飞花》 95.5×235cm 1998年作
释文:春风说尽天下事,山林隐者最先知。出墙杏花房后竹,坡前桃李相来急。
《风雪夜归人》 117×117cm 1998年作
释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秋山增气象》 405×96cm 2000年作
释文:染尽青山赭红妆,溪林叶落飘金黄。七八巧云多变化,大雁南飞一行行。
《挥笔御乾坤》 785×144cm 2002年作
释文:满载一江秋色,平铺十里霞光。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登高看云低》 358×144cm 2001年作
释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柳拂红云三月天》 360×144cm 2001年作
释文:春烟含翠贯山川,墨游石上流清泉。声声鶗鴂报芳菲,柳拂红云遂微寒。
▲《山水四屏》
361cmX143.5cm
2001年作
画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