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墨氤氲,其境雄浑
在艺术创作极为多元化的今天,发现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往大里说可以构建一条中西、古今文化沟通桥梁,往小里说可以让我们感受一种新的审美样式。孙博文就是这样一位不平凡的探索者,无论是中年时期画作的文人意趣与笔墨婉丽,还是晚年画作令人震撼的画幅、类似交响乐般的色墨交融,在当代画坛都显得独树一帜。
《万象生辉》 145cmX716cm 2001年作
1938年出生的孙博文,很早就在山东艺术学院接受了正规的艺术教育,早年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等诸位老师,奠定了扎实的艺术创作基础。四十岁左右,他又跟随大写意画家崔子范学习,对中国传统笔墨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酣畅淋漓的笔墨、精致的布景设色,是其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之前的主要风格。《翠鸟休憩立荷枝》(1981)、《荷香》(1985)等,是孙博文初期花鸟大写意的代表作。90年代初期,他基本延续着写意花鸟画创作,如《清池艳墨香》(1991)、《情赋黑牡丹》(1991)。
《翠鸟休憩立荷枝》90cmX34cm 1981年
《清池艳墨香》37cmX33cm 1991年作
《荷香》76cmX48cm 1985年作
《情赋黑牡丹》66cmX43cm 1991年作
孙博文画风的重要变化,出现在1995年之后,首先是山水题材大量出现。他开始尝试在山水画中运用大写意手法,加重对色墨结合的探索,借鉴了张大千等人的泼彩手法,为后期浓墨重彩风格的突变储备了必要的创作条件。代表作品有《烟柳笼江谷相连》(1995)、《山水册页》(1996)等。在这一两年中,孙博文可能已经萌发了一些新的想法,其后期成熟的抽象化山水风格,在一些小幅作品上有所表现,只是设色运墨还有所拘束。
《烟柳笼江谷相连》 64cmX64cm 1995年作
《山水册页》 59.5cmX82.5cm 1996年作
有了笔墨和运色的大量实践,孙博文逐渐在自然物象取舍、重构和画作尺幅上,都变得更为自信和大胆。哲学家巴什拉尔说过,画家一旦接受了各种基本元素的诱惑,便自然而然地孕育创作。自1998年开始,典型的孙博文山水风格开始凸显,逐渐摆脱自然物象之拘束,开始追求抽象构成美感。他不仅对浓墨泼彩技术驾轻就熟,而且还多元化地拓展色彩实践,尝试过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样式。《山色云容泼墨深》(1998)、《鸾飞凤舞》(2000)、《心中的太阳》(2002)等作品,是他晚年变法初期的代表作。此时,孙博文已经六十岁了,以“大器晚成”或“衰年变法”形容孙博文的新山水画风,似不为过。
《山色云容泼墨深》 414cmX144cm 1998年作
2000年到2003年的三年间,孙博文的山水画创作厚积薄发,达到了个人创作的新境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直幅巨幛的抽象性山水,它们是画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画面驾驭能力的综合。画幅之高可达七、八米,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顶天立地的感觉。色墨淋漓,万象丛生。画家竭力追求深远的空间感和色墨的韵律结合,无论是置陈布势,还是色墨的交融,都代表他个人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突破。《去留肝胆两昆仑》(2000)、《远烧入穹》(2002)、《万象生辉》(2001)、《江山永固》(2002)等作品,是孙博文巨幛山水的代表作,是彩与墨的交织协奏。
《远烧入穹》441cmX143.5cm 2002年作
画作的面积越大,对画家的考验就越大。孙博文创造的巨幛山水是没有前人可以借鉴的。如何在有限的画纸上展现江天远山辽远无穷之境,很早就有“远蔽其大”和“高蔽其长”之说。早期山水受限于画幅,追求“咫尺千里,而瞻万历之遥,方寸之内,乃辨千寻之峻”。到了五代、北宋,立轴巨幅山水开始出现,如范宽《溪山行旅图》(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郭熙《早春图》(纵158.3厘米,横104.4厘米)。这些山水画作在当时已经算得上是巨制了。画家郭熙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在《林泉高致集》中总结了山水“三远”之说,即深远、高远和平远。孙博文的一部分山水画作符合郭熙的“三远”,但最典型的代表作已经破除了传统山川、云水的分界,带有“迷远”和“幽远”的意境,呈现了更为宏阔的现代宇宙观。画面上的山水形象千姿百态,“其形欲耸拔,欲偃蹇,欲轩豁,欲箕踞,欲盤礡,欲浑厚,欲雄豪,欲精神,欲顾盼,欲上有盖,欲下有乘,欲前有据,欲后有倚,欲下瞰而若临观,欲下游而若指麾”。
《江山永固》144cmX726cm 2002年作
孙博文的题画诗也不时地表达浓墨重彩间纵贯天地的空间感,如“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悬顶空中大泼彩,拖泥带水开情怀。烟云万象白练出,引逗诗翁持杖来。”而“吾截昆仑两三段,归余抛在云雾间。敢问苍天不罪我,能劈喜马拉雅山”一诗,更示体现了画家逍遥于天地大美与纸上山川的豪情壮志。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去留肝胆两昆仑》796cmX143.5cm 2000年作
释文:吾截昆仑两三段,将余抛在云雾间。敢问苍天不罪我,能劈喜马拉雅山。
孙博文的山水艺术带有强烈的抒情性,水晕墨章与华丽色彩带着恣意豪放的创作激情。观者在面对孙博文晚期山水画作时,一定会如下疑问:这样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有人评价说孙博文隐匿于色墨之间的山水物象与西方抽象绘画类似,艺术品格与梵高一样,呈现出蓬勃不羁的生命力。但孙博文与梵高最大不同,是其色墨交织的写意山水给人一种放松感,梵高的作品则带来的是紧张感。这种放松感,来自中国文人写意绘画的“含蓄蕴藉”的品格。我觉得孙博文与朱德群的艺术构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创作都基于中国画家特有的“抽象”法则,通过不同的绘画形式表达着共同的“中国气韵”。
《心中的太阳 》237cmX96cm 2002年 作
1953年,朱德群游览了台湾八仙山之后,对中国山水画的虚实、诗意与自然景物关系都做了深入的反思,认为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人身心徜徉与崇山峻岭,吸纳山川灵性大彻大悟之后精神符号。1956年,朱德群参观了巴黎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斯塔埃尔的画展后,对抽象性中国山水画的“形”与“意”有了新的认识。英国学者苏利文评价朱德群的“抽象性”时认为,“朱德群的作品是否为抽象,在画面上看来好像是的,但是在中国传统画里并没有像这类的抽象艺术,因为历史总是在形象之外去表现出一个意思来。……司空图并谈到‘象外之象’,这正是我们能力所及的穿过这个世界外在的形象。朱德群的画,从那股透过光线放射出来蓬勃生命的魅力里唤起那些对‘象外’之意义,同时他的绘画又将我们从那儿护送回到现实世界肉眼所及的大自然中,因为我们可以从他那栩栩如生的笔路中默读到如云、如浪潮、如开天辟地的混沌中的宇宙的旋律”。
《鸾飞凤舞》306cmX123cm 2000年作
释文:东风一样翠红新,绿水青山又可人。料得春山更深处,仙源初不限红尘。
以此反观孙博文,他也是将附着在物象本身的美与筋骨抽取出来,竭力抽取隐匿于山水形态中的“象”。画中的山、水、树、石、云等自然意象,达到“象外”之旨,浑融天成的境界,这正是中国山水画的文脉传统。这种构思区别于西方“无形象”(non-figurative)的抽象绘画。山川、云水在色墨交融中的起伏、进退、蜿蜒、奔泻、浓缩、扩散、虚实、韵律等,既与自然物象有着微妙的联系,又有着中国画写意笔墨所讲求的“笔情墨趣”,是抽出了山水的筋骨,以色墨构成了山水的身段。统一在作品中腾跳着的色墨,既来自自然物象和传统山水的启迪,也是孙博文个人对流动不居宇宙万物韵律的感悟与呈现,正可谓“无间已得象,象外更生意”。在重构的山水意象中,孙博文不时地带着我们回到物象的原型中,重温其芜杂而丰富的姿态,让我们看到了抽象中蕴含的东方古典意境之美和文人山水的情思所寄。
《登高看云低》358cmX144cm 2001年作
释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孙博文的山水画达到了“备具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积健为雄的品格。无怪乎很多观者初看其画作,多有“震撼”之叹!从中国画传统看,孙博文秉承了大写意绘画之精神,从20世纪中西绘画融合探索角度看,他吸取双方美感因素的精华,努力探索其交汇点,创造了新的审美境界。他的艺术作品让人感到,一位优秀画家的成就,绝不限于画面的形式与内容,撼人心魄的画面孕育于丰厚的绘画修养和独特的人生感悟中。孙博文吸取西方色彩光影变化的华丽,以中国绘画之“气韵”统领画面整体效果。无论是运墨还是泼彩,或粗或细,或浓或淡,造就了孙博文画面独有的肌理。这种肌理用于小幅,展现了野逸之美,用于巨幛,则如闻黄钟大吕,响彻寰宇。错综复杂、瑰丽多彩的形象世界,蕴藏着深远的意境与情思。
《春和景明》361cmX144cm 2001年作
孙博文的艺术作品进入当代画坛视野的时间虽然比较晚,学术界和批评界对其画作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也可能是我们反思百年来中国画变革历程的一个契机。目前,我们即便不能对孙博文的艺术创作给出完整而客观的评价,但至少,其作品蓬勃的自然生机和浓郁的中国气韵,对今天中国艺术界有着很大的启示,也是他立身于当代画坛的重要基础。(王洪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辑刊副主编)
《山水四屏》361cmX143.5cm 2001年作
世间已无孙博文,世人又见孙博文。
去世十八年,光芒才涌现。
时代没有发现,历史不会忘记。
《山水四屏》 787cm×143cm 2002年作
画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