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去泰山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很小的时候去的,那时候去泰山纯是青年人去泰山的感觉,就大哉、壮哉那种抒情。现在年龄大了,他一般到泰山不是那种带着一种激情的东西去对待,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带着一种思考去研究泰山。所以说我觉得一个画家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不同的阶段应该干不同的事情。”
泰山文化的内涵是国泰民安,它与中国情感、民族心理的形成息息相关,始于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崇拜和敬畏,在中国人的心里泰山是对生命、种族和生活的地理依托,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形象,一种精神。
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在泰山留下了二十余处古建筑群,两千二百余处碑碣石刻。虽然来泰山已经不计其数,但每次来泰山,张志民都有不同的感受。
“我更多地是从宏观对泰山的感情,一种不可分割的感情色彩在里头,甚至一种文化色彩,它带着一种神灵的感觉,所以说画泰山我并不是纯粹地像导游图那样去画泰山,我觉得应该把泰山的灵魂、泰山的精华和它的文化境界给表现出来,这才是一个画家追求的真正的目的。”
“有些人说看不懂我的画,画得这么黑看不懂!这个实际上,我说你晚上出来有一定微弱的月光下,看那个山就是黑的,之前有句话叫‘雨后千山铁铸成’,这个雨过了以后,这个山像铁铸的一样,这不是黑吗?就和我们看京剧一样黑头、青衣、花旦,我的画可能像黑头一样,可能是这种感觉的,追求一种北方有气势或者一种阳刚。”
“我近几年独立思考并不是画泰山,我是画北山,北山后洼和这个家园,这一批系列是我想带着一点可染先生那一代为祖国山河立传,我想到不光是为祖国山河立传,不光是歌颂他们,为他们肖像,为他们竖碑,还要替他们呐喊。我主要的重点并不是说,专门的画什么和不画什么,我是觉得一个艺术家对这个社会的对这个时代的责任和担当。你既然是这个时代的画家,如果这个画没有反映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没有一个痕迹,我认为这是一个画家的失误。”(张志民 来源:齐香斋画廊公共平台)
画家简介
张志民,号张大石头,1956年2月生于山东阳信。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导师,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中国长城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画院艺术顾问,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名家,山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第六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三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美术分委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艺术设计分委会委员,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