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1-21 18:50:35
  而孙博文更加大胆,可以说“恣意妄为”,对于传统画法,这几乎是狂放之举。

“春烟含翠贯山川,墨游石上流清泉。声声鶗鴂报芳菲,柳拂红云遂微寒”,这是孙博文作品上的题诗,宣示了画家的心声,也暗含了他的艺术追求。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朝云春梦》222cmX96cm 2002年

孙博文(1938-2003)的绘画在近几年随着展览的举办、研讨会的举行、专家的评述,正渐渐进入更广泛的学术与社会视野。我们今天研究中国的艺术是本着历史的眼光、全球的语境、当下的发展来开展的,对于不同类型的艺术,我们则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论。在相当广的层面上,我们又采取比较的研究方法,否则无法展开我们的研究和讨论,也无法使我们进入到现实的真实语境中去体察艺术、感受艺术、让艺术成为艺术的沉淀。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鸾飞凤舞》306cmX123cm 2000年

释文:东风一样翠红新,绿水青山又可人。料得春山更深处,仙源初不限红尘。

因此,看孙博文的创作及作品就要放到20世纪以来的中国山水绘画系统里来看待。我们不仅是从孙博文的隐没在社会长久不为更多人所知这个角度去谈论他的绘画,而且也要从他绘画的独特性方面来展览评论。这首先是视觉的直接性让我们走近他的绘画,而不是过度的文字描绘。这也是中国古典画论所最重视的方式。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浩瀚星河》96cmX229cm 2002年

首先,孙博文的绘画是大胆用色、色彩烂漫。这一点被大家公认,得到了学者的一致肯定。中国画古来用色都非常节制,讲究随类赋彩,有规则、有定制,色不能杂糅,而且色彩被赋予了社会伦理含义,各色都有其特定指义。在道家文化里,讲究的是单纯静穆,否则“五色令人目盲”。也是因为这样的文化解读,后世的绘画越加重视玄色,到了文人画更以墨色为重。虽然墨分五色,毕竟它不等于色彩。所以到了近代,色彩在中国画中越来越淡漠、单薄,虽然花鸟画保持用色,但也是赋彩有度,不能肆意狂狷。近代到了吴昌硕一辈,海派绘画兴起,着色用笔大胆起来,但偏重花鸟;等到开放海禁,一大批青年去海外学艺,都无不在色彩上下功夫,如林风眠,吸收印象派、野兽派的用色,与墨柔和,增加画面的色彩感,打破单纯用墨的文人画法宝。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彩墨画出心中禅》358cmX144cm 2001年

二十世纪中国画的一大进展就是色彩的再次复兴和普及,构成了主脉。而孙博文更加大胆,可以说“恣意妄为”,对于传统画法,这几乎是狂放之举。但恰恰是这个角度上,孙博文展现出了他的大胆和突破。敢于破的命题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它包含着胆识、对事物的认识和精神气质。古人讲文有文胆,武有武德,说的是对于文质彬彬的文章表现,要气度不凡,不必缩手缩脚,这是人的精神高扬的表现,以东方哲学讲,要竭力达至天地间的那种宏阔张力;在绘画上,则要不拘陈法,敢于破解已有的笔法、章法,三百多年前的石涛尚且说“我用我法,无法而法”,今天的画家怎么就只能墨守陈规而不敢恣意妄为呢?所以,评定一个画家,不是看他的研习陈法有多好,而是要观察、辨析他的独创有多少。孙博文大胆用色堪比刘海粟、张大千一辈,美国的画家波洛克都能够在七十年前大胆的行动派,铺张画布,滴撒颜料,完全不忌讳画面的杂芜感,实际上,这种极具行动张力的滴撒充满了饱满的力量感和活生生的充盈之气。对比孙博文的那些大幅色彩飞扬的作品,可以从这个角度去阐述和体味,不可一味以“空灵寂静、谐和相契”为说辞。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山云吞吐万山重》358cmX144cm 2001年

释文: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其次,构图飞散,自由畅达。仔细观摩孙博文的作品,越到后期越是进入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何以至此?无非是人生经历诸多世故人情,悟透了人间的俯仰沉浮,而化为艺术时,不再为形所役。孙博文遍游齐鲁山山水水,足迹远踏四方,大自然的山川状貌烂熟于胸,颇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意味,但不尽然于自然之状。对于后期的孙博文,山川已经迹化在心,何必斤斤计较于某一景某一地呢。所以,构图尽可以随心铺张,眼中所见,无非是乱眼迷离的千般胜境,所谓练拳到化境时并没有章程可循,全凭眼到手到、腾挪转移,在恍惚间重重一击。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但愿人间意珠圆》244.5cmX123cm 2001年

孙博文画到人生晚期已经全然不顾及所谓三远法,只见内心的澎湃涌动,只求涵墨淋漓,一泻千里。所谓构图,是图之所构乎?非也。其实是万法皆由心象起,心到笔到,心是人生练达通观情之所至。我们读画家的作品,不能有定势,不能有先入为主,而是要“纯真之眼”,能在乱笔丛丛中抉出块垒、见到真义。今天的人不能假设自己是古人,不能自设门户,更不能隔绝海内外相通之地,所以看国画水墨画,也要看到今天的全球艺术的共性,看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艺术实质。大凡画到会心尽意的时候,也是人生练达通悟的时候,何至于偏狭保守僵化呢?所以,古人才会说画如其人,今天也会讲艺术与人有共患难的一致性。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万象生辉》145cmX716cm 2001年

我们来读几首孙博文的题画诗,可以一见画家的心迹:

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

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

他一生的追求和性情是“野然”和“无拘束”,如果不这样,作为画家怎么可能做到“自在天”呢。人为俗物所羁绊,内心苦闷不知有几何,这是很多画家的内心独白,往往不能言之所言,渐渐扭曲了画之为画的本质:看不到天地间的真情实感,仅仅是徒有外形的“媚俗”。这个“媚俗”不是现代主义艺术所托名批判的虚假审美趣味的媚俗,而是画功不到、品质不济、心力不足、立意不高的媚俗。在物质化消费侵蚀精神深度的今天,不媚俗难矣。幸这个时代总是有高韬出世的画家艺术家不离弃精神品质,一意孤行,“任其纵横”,写尽人世苍茫。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天边云重似火烧》360cmX144cm 2001年

孙博文画面常用的一首诗“天作匡庐地为案,老翁写画难得闲。题首孬诗学李杜,不要工整只求禅。”他回顾往事,历历在目,但是这一生最真切的作为追求,只有绘画、自己的绘画。今天,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后历史时刻,所谓“后历史”是指各个国家、地区、族群、族裔都处在一个共时性的空间里,难以再用慢慢的历史长河来概括地区历史,它之发生发展必然有着全球的因素在里面。对于孙博文他们这些隐迹在闹市里的智者,虽以画为务,但他们内心的孤寂与坚定意志是同在的,他们作为孤寂的画家,内心是真实,他们最是能接受开放的文化思想的。他们仅仅是“时不我顾”而已,他们是全球时代大潮撞击裂变中的瞭望者,虽踽踽独行,但不坠于心志,虽然所求是“禅”,但这一“禅”不再是逍遥游,而是人间天地间的苍茫浩然。

为此,必有悠悠神往和艺术的永恒。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霞光万道入水中》212cmX96cm 2002年

世间已无孙博文世人又见孙博文,去世十八年,光芒才涌现。时代没有发现,历史不会忘记。(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山水四屏》787cmX143cm  2002年

画家简介

我用我法 无法而法——解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追求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 责任编辑:王若羲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