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磬共振 大写开怀——张宜的人物画
回顾上千年来的中国绘画史,工笔画和写意画两大门类相辅而行,各有韵致,各有特色。写意画自元明开始畅行,到清代、民国更是高手如云,徐渭的挥洒自如、画风怪诞,八大的笔情纵肆、简括清逸,吴昌硕的书法用笔、文心铸魂,影响了无数人……时至今日,工笔写实画风兴盛,并占据市场主流位置,而写意画却呈日渐萧疏之势,因此,如今依旧坚守大写意阵地者尤显可贵,其中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写意画家更是屈指可数。山东画家张宜便是一位。
《民族脊梁》256×89cm 2015年
张宜出生在齐鲁文化世家,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89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在历经多年绘画基础学习之后,他选定以大写意为方向,深研山水、花鸟、人物诸科,而后专攻人物画且逐渐形成了豪放厚重、舒张自如、气象雄健、文韵涵泳的画风。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大。胸襟大、气象大、境界大。二是写。其用笔如写草书,任情恣性,纵横潇洒,写其韵但不事雕琢,体现了雄健奇险的审美特征。三是意。在创作中,他抒写感受,倾吐心声,明心见性,画作充溢着丰富的情感、哲思。四是厚。其作品通过厚重朴拙的笔墨形成了既大气磅礴、朴拙苍茫,又深具清气、文韵、逸趣的绘画风格。由此我们可以感知到,张宜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认真向前辈大家学习,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又能在精神愉悦、身心舒畅中追求任情恣意的格调,其创作出的作品充满了朴重之气、文雅之韵,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意识代表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重要艺术取向,而这种取向又为中国画发展呈现出绚丽的艺术前景。
张宜清楚,中国写意人物画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它是建立在中国古典文化和文人精神基础之上的。从这一基点来看,要想成为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得道者,必须先成为一名中国古典文化的造诣精深者,要使自己的心性、情感与中国文化精神相契合。张宜的身上既有着山东人的敦厚旷达之气,又深具中国儒家文化的儒雅之质和老庄哲学的艺术之道,并且他还深受当代文化开放交流的影响,这些特质观者从其画作中即能感受到。以儒为蕴,以道为气,以禅为境,以诗为画,以书为骨,个性之强、格调之高成为其作品的显著特征。
张宜集功夫、学养、性灵于一身,其作品呈现出重笔大墨亦精妙传神、气度豪迈亦本真自然的风韵。他摒弃了客观摹写,在洒脱淋漓的挥洒中抒发着自己的笔情墨趣,在画面大开大合、超凡脱尘中显露出澄怀观道的襟怀。从绘画语言上看,张宜的人物画结缘于八大的简、清、空、迈,但意境却又不同于八大的落寞出世、冷逸孤寒。他结缘于吴昌硕的“以书入画”思想,却又通过现代构成意识和精神张力,甚至借鉴毕加索的一些绘画元素重组中国人物画的写意技法。他结缘于徐文长的大写意狂态创作意识,却又注重现代的人文关怀……正是这些特殊的学古与出古的思考与实践,使张宜形成了重笔大墨、沉雄锐利、纵横驰骋、直抒胸臆的大写意画风,并同古人前贤的大写意拉开了距离,其画面所产生出的强烈震撼力和情感冲击力令人敬慕不已。
《真文人》
张宜作画很多时候都是灵光乍现,即兴挥笔。一天夜里突然醒来,他忆起吴冠中的一段话,“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于是思潮翻涌,引发出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但当时房内没有毛笔,他便用碗调墨、以指代笔,乘兴创作了一幅写意鲁迅像——以苍焦的墨韵、木刻般的指墨线条刻画出鲁迅头部和坚劲肃穆的表情,通过直立的须发、深邃的眼神表现其倔强的性格、强大的内心,绘写出了鲁迅的文人正气与民族风骨……细细品味这幅大写意之作,令人有钟磬共振、遥感惊雷之叹。
《倚曲问天图》145×75cm 2010年
气韵恢宏是张宜画作给观者的第一感受。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几乎都将“气”放在了主要位置,如谢赫“六法”中第一个讲的便是“气韵生动”,而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画家对于“气”亦会有不同的表现。张宜画中的“气”,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内涵,又融入了自己对当今盛世之感悟与体验,更注入了自身的文化修养与品格情感。如在他的“钟馗”系列作品中,钟进士的英气、正气,以及“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气、“老夫捉鬼上千载”的霸气、“为了百姓安危,老子跪他一回”的亲民爱民之地气、“暑酷复难耐,小鬼把瓜开”的诙谐之气,都通过画家的重笔浓墨、利线柔条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些画中溢发而出的气韵气息和神秘的艺术力量,带给观者去探索、追问之欲望,这既是画家与天地精神相对望的心灵外化,也是人们以真实的自我面对大千世界的终极追思。张宜把天地之气与唯可用心体会的意韵融为一体,造就了气吞六合、纵横宇宙的大气魄,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捉鬼图》76×49cm
明代练安曾曰:“(许多画家)多能曲尽其形似,而至其意态情性之所聚,天机之所寓,悠然不可探索者,非雅人胜士,超然见乎尘俗之外者,莫之能至。”明代李日华亦讲:“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他们论画的共同概念均为性、情、韵,明确指出一些画家因为难以发现、发挥自己的性和情,所画作品便无法“得其韵”,往往是局限于技能层面而无法升华自己的写意境界。纵观张宜的大写意作品,恰恰在这一方面实现了突破,他在挥洒性情中实现了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升华。
《虎溪三笑》 200×138cm 2015年
张宜温文谦和、超凡脱俗,其画品亦是其人之品性的体现,亦是其从艺追求的一种真情表达。他的画作,尤其是写意人物画,秉承其一贯的精神面貌,追求中国文人画精神一脉相承而又淳朴大气、豪爽豁达的独特意境,并且深具关注当今、关注人文、关注社会的现实意义。他的作品《下午茶》,画一赤面虬须之文人手把蒲扇斜卧于茗茶壶碗之侧,白眼朝天、酣然欲睡,似乎拒绝红尘烦嚣,再题小诗一首:“画画本是心中事,耻与身边道三四。他若神交真知己,得意何必谈形似。”在诙谐调侃间,吐露出对文人之间相互攻击之厌恶,又写出了写意绘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之艺术理念,在随意间活化了作品的意趣。在《读小窗幽记得句》中,他绘一宽胸大肚之高士,背手游走于古松之间,题跋以补自己对“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企庄生之逍遥,慕尚子之清旷”之悟。画家用笔墨将对超尘脱俗、淡泊随性的向往升华成一种直达老庄的自然境界,实现了绘画理论中由意象造型到写意精神的升华。而其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创作的《扬正气》组画,借助钟馗捉鬼之雄威,绘写“祛毒”“决心”“斩魔”“丹心”四图,并且每幅图上均配以自作诗词,将全国人民、尤其是白衣战士的抗疫事迹融入钟馗的神威正气之中,彰显了画家心系国家、关注人类命运的赤子之心。
2020年春创作《扬正气》钟馗系列组图
文章结笔之时恰逢“七一”来临之际,收到张宜发来的信息,得知他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正在与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华杰一起创作巨幅作品《呼唤尘封的母爱》。这是他们历时数月采访、写生后才开始动笔创作的一幅红色主题作品,叙述的是1942年中共胶东区委组建胶东育儿所时选取的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她们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1223名烈士遗孤和革命后代的红色史迹……我相信,张宜在大写意艺术之路上,将继续抒写出新的辉煌篇章。(李新平)
张宜作品欣赏
《恍若前世扫地僧》142.5×74.5cm 2013年
《学贯中西,文明启迪》146×76cm 2013年
《自问此枝是前身》142.5×74.5cm 2013年
《且写吾家一枝梅》146cm×76cm 2013年
《游泰山》 249cm×125cm 2018年
《知秋图》 68×68cm 2018年
画家简介
张宜,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常务副主席,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并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研修班导师、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韩国牧园大学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