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孙博文先生的艺术创作,是具有一种历史性的心理象征性的一个画家。因为我们都知道博文先生经历过战争,经历过很多的运动,那么他的这个人生经历和艺术经历其实有非常多的曲折、动荡,那么他的作品呢,我觉得其实解释了这么一个我们所经历的历史的心理的变化过程。那么可以说他的创作非常的大气,而且气度非凡,这是他的一个特点。特别是一些大幅的绘画,他的构成方式就与众不同,他主要不是依靠我们传统中国画的这样一种高远啊、平远啊这种构图方式,而是通过这种不同块面的组合,段落式地把作品完整地呈现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不是一种完全统一形态的东西,他有很强烈的互相博弈的张力呈现在里面。所以我们看到他的绘画大气磅礴,非常强烈,就是他的情感是通过他的构图、笔触的力度,还有他的色彩强烈对比等因素来完成的。
《直上青云端》 69×170cm 2001年作
释文: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丹山霁色明,游盖飘青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中国画其实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呢就是,文人的这种创作他是优雅的,他是带有某种闲情逸致的。但是博文先生的创作不是这样,他有强烈的表现性,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他在他的一些作品里面可以看到梵高的影子,可以看到张大千的影子。其实呢,他吸收了这些艺术家的这个营养,创作出自己非常独特的带有表现性倾向的这样的作品。这个实际上我觉得他是一个中国的有抒情性的这样的一个表现主义的水墨的画家,或者叫彩墨画家。
《今生两相依》 122×123cm 2001年作
释文: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
那么这种表现主义其实跟中国的这样的一种表现性和他的意向性的绘画倾向,其实在传统上是很沟通的,但是呢,博文先生是用一种非常突出、强烈,而且充满冲动,甚至是带有一点狂热的这么一种情绪感来加以呈现。我们说他的情感表现是一种大的,而且是辉煌的这样一种强烈的突出的情感表现,而不是那种小情小调。而且他的色彩处理其实带有我们中国人对色彩的这样一种特殊的感受,比如红色、绿色、蓝色的这样的并置,其实他有某种民间性,就是说我们平常对色彩的感觉不是那种很调和的,而是很直接的,恰恰是这种色彩的直接性,其实表现了博文先生在这个艺术的表现力上的这种强烈的表达的愿望和这种精神的诉求。所以这是一个我觉得非常杰出具有历史性的这样的一个画家,是值得我们加以认真去研究和推广的。
《驱山走海挥彩笔》 123×244cm 2001年作
释文: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中国人喜欢登高望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博文先生是山东莱阳人,自号汝阳山人,显然对齐鲁大地名山大川无限热爱并深有所悟。其作既有北方山水的厚重沉雄,也不乏南方山水的潇洒自嗨,其大尺度的彩墨山水画乃是其放纵形色的扛鼎之作,走的是笔墨大写意和泼彩技法大发挥的新写意主义路数。
《万象生辉》 145×716cm 2001年作
释文: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
传统文人画找寻精神的空灵与超脱,讲究绘画的雅致与和谐,这是古典艺术的精英化追求。博文艺术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
第一,是不避雅俗之分,笔下山水不无时令感与烟火气,带有画家执笔挥洒的身体轨迹,更有着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的在地表达。如其题画诗曰:"野云如墨石径斜,勾勒皴擦点几下。青红不分倾于纸,正是黄昏待月华"。他经常在题款中重复的话:"悬顶空中大泼彩,拖泥带水开情怀",强调的是泼彩泼墨尽情发挥和创造笔墨皴法自成体系的重要性。
《秋山增气象》 405×96cm 2000年作
释文:染尽青山赭红妆,溪林叶落飘金黄。七八巧云多变化,大雁南飞一行行。
第二,是直面墨色之别,将五颜六色,尤其是充满动感与光感的色彩关系纳入水墨画中,强烈而坦荡,炫丽而炽烈,光色淋漓,流光溢彩,有着浓墨重彩扑面而来、让人充满应接不暇之感。其题画诗自言:"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染尽青山赭红妆,溪林叶落飘金黃"。作品或具象或抽象,或横幅或纵向,从册页、扇面一类小品到有如壁画般的大幅创作,全是色彩描绘与色彩表达。
《长亭春光》 227.5×96cm 2000年作
释文:春烟含翠贯山(川),墨游石上流清泉。声声鶗鴂报芳菲,柳拂红云遂微寒。
在当代水墨画家中,孙博文是把彩色价值之于中国画发挥到极致、最有力度也最有温度的人。水墨历来有墨分五色之说,但只有黑白关系深浅浓淡的变化,毕竟有所不足。孙博文高歌猛进所奏响的正是色彩的交响曲,其气势之恢宏、意境之高远、行动之绝决,的确令人佩服。博文作品既有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张力,又有壮美作为体量表达的转换,那些长达数米乃至十多米的巨幅作品,有着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与不可估量的精神能量,其数量如此之多,是一般画家很难完成的。
《挥笔御乾坤》 785×144cm 2002年作
释文:满载一江秋色,平铺十里霞光。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我注意到孙博文作品的构图方法,非常的与众不同,特别是纵向构图的大尺度作品。由于画幅纸张需要逐步展开的缘故,绘画过程自然形成不同的段落,故上下关系蔚为明显。如其题画诗曰:"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丹山霁色明,游盖飘青云"一一这说的是上下布局关系。
《惠风祥云》 238×96cm 2002年作
释文:春烟含翠贯山川,墨游石上流清泉。声声鶗鴂报芳菲,柳拂红云遂微寒。
再如:"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一一这说的是虚实结构穿插。其对空间关系的准确把握,形成了从下向上、移步换景、登高望远的观看方式,与观者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传统中国画的构成方式不重现场性而重组合性,最大的特点是组合会意。从文字作为图像开始,象形字到会意字,体现的就是符号和符号重组的形意关系。汉字如此,绘画亦复如此。绘画现场性的好处是有利于还原真实,而组合性的好处则是可以更自由地创造真实。以大观小的鸟瞰也好,诗书画印的结合也好,说的都是绘画在平面上的组合关系。在这方面,孙博文是一个游刃有余的高手,也因此成为新写意主义艺术创作倾向的佼佼者。孙博文一生所为的艺术探索成就卓越,留下了中国彩墨艺术创作一大批宝贵的历史遗产,必为后续者与后学者所継承。
是为序。(王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孙博文作品欣赏
《云叠奇峰》 68.5×170cm 2001年作
释文:峭壁成广阜,平峦秀奇峰。
《霜染黄金叶》 228×96.5cm 2002年作
释文: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生浅黄。试上高处清入骨,岂如秋色使人狂。
《催染秋林叶叶红》 227.5×96cm 2000年作
释文: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生浅黄。试上高处清入骨,岂如秋色使人狂。
《大地飞花》 95.5×235cm 1998年作
释文:春风说尽天下事,山林隐者最先知。出墙杏花房后竹,坡前桃李相来急。
《岩栖谷隐心自闲》 219.5×96.5cm 2002年作
释文: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锦绣年华》 235.5×95.5cm 2002年作
释文: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清澈一里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渔舟。
《登高看云低》 358×144cm 2001年作
释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风雪夜归人》 117×117cm 1998年作
释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柳拂红云三月天》 360×144cm 2001年作
释文:春烟含翠贯山川,墨游石上流清泉。声声鶗鴂报芳菲,柳拂红云遂微寒。
画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