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教授、美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杨维民在孙博文画展接受记者采访:
杨维民:孙博文先生的画展去年年末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时候,我应邀去观看,当时就感到特别震撼。因为,中国美术馆是50年代的建筑,孙博文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时候,虽然看到了孙博文一些艺术成就,但是总觉得在50年代的建筑里面,他那种艺术的张力体现的不太充分,我当时就和主办方的于总讲我希望在孙博文先生的家乡——山东美术馆再次举办一个充分能体现孙博文艺术张力的大型展览。当时我们大家不约而同的有这个想法,因为山东美术馆是一个21世纪建起来的一个新型的在国际上都不逊色的一个当代的美术馆,它的这种空间气场,特别适合孙博文先生这种巨幅(的作品)、这种鸿篇巨制。今天在这个开幕式前来看这个孙博文先生的展览,真是好多这种经典之作能在这里展现,我看到的真是心潮澎湃,这个不是虚话。看到了这个孙博文先生他的这个创作绝对是一个有出处,在传承的基础上他有一种大胆的革新,现当代中国的画家要谈创新,谈拓展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句话。
▲《又见彩云归》 359*144 2001年作
首先他要有一个底蕴,我觉得孙博文先生出生在中国山东,(山东是)千百年来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他自身又毕业于山艺这种科班学历背景,所以说它的中西文化,那种优秀传统它是融汇一炉。他的创作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峰不是一蹴而就,他潜心的在创作之中不断的有一股往前的冲劲,他这种冲锋使他有自己的巨大的内在力量。首先,这是对传统的理解,他能够在这种理解基础上,他能够发现前人创新改革的这种艺术道路上的好多没有做足的一些功课,他把这些完成了。
大家看后边这一张作品,业内人都看到首先有一个感觉这张作品可以和现当代现代中国画大师张大千可以并驾齐驱的,虽然我们谦虚的说孙博文先生是步张大千之后,但是这里面我觉得有一个重要的感受,就是在他的这种彩墨画的创作中,他解决了张大千先生在他最初创新这种泼彩的时候,好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孙博文先生,他的创作是有讲究的,他这种改革不是没有章法的,他带着这种传统,和东西方和他自己自身的文化,它是打通的。今天的世界上任何的一个事情,能够成功都是一种不断的一个融合和吸收众家之长,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孙博文他能够成为我们今天21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个巨匠,就是因为他成功的解决了前人好多在中国画往前进的道路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孙博文他解决好了。这种融合,不是被别人融化掉,是一定要融出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是一种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还有这种民族色彩,才能够迸发出一种巨大的张力。
▲《咫尺千里》 69*170 2001年作
观孙博文先生的“彩墨山水”,点线面综合交织,彩墨挥洒有致的画面中氤氲一股“和合”之气让画面庞而不杂,密而不繁;熔中西古今视觉元素于一炉,中学为体,以西润中。这是孙先生在解构传统与建构当下另种力量对抗间寻找平衡点,是他晚年思维深处对传统文化当代意识转换的艺术再现。
▲《白云游山》 69*170 2001年作
自20世纪初,徐、林、二高一陈代表的西画派融西入中改良中国画,到政治文化解禁后吴冠中引入西方抽象主义进行笔墨、形式实验,再到兴起于社会现代化中的实验水墨,观念水墨、都市水墨……可见现代水墨画发展嬗变轨迹实质是借西方异质文化冲击封闭的传统水墨语言体系引起自我反思,实现自由、多元化的表达。中西双重语境共生的当代,新式水墨画扬弃正统文人画和“蒋徐”写实国画体系下笔墨程式与品评标准中不合时宜的因素,从笔墨语言,绘画结构,思想理念等方面质疑并解构传统绘画程式,通过更新水墨的材料和形式,将观念性介入原有绘画语言等多重手段重构审美空间,实现符合当代情境的自我调整。
▲《 霞光映水浮鲜绮》119*119 1998年作
虽然对现代形式、观念的先觉拓宽了一部分本土艺术家的视野和创作表达方式,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无所顾忌套用、嫁接、转化西方审美标准与创作模式,过度反叛传统文化,掐断了传统水墨所强调的笔墨和谐关系和东方审美范式,使本土艺术偏离了与异质文化“调和”发展的良性模式,失去民族性而被异质文化完全“他设”。作为齐鲁大地的艺术家,身处传统与当代文化力量激烈交锋,此消彼长的时代,孙博文先生却以泰然的心境避免流俗,在笔墨结构、符号形态、画面构成等层面大胆借鉴西方现代绘画元素与其他姐妹艺术中符合现代规范的成分与传统互掺磨合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又通过重新理解文人画抒写胸中逸气的精神追求寻找到传统水墨与当代文化语境的契合点,试图在个体所处的当代情感体验中实现回归以绘画关照个人精神体验的传统中国画精神。
▲《 山水四屏》 361*144 2001年作
孙先生的彩墨山水画是对外物的感受与心性素养的释放,画中有他通过洞察宇宙自然和社会人情后,用心架构的物象,用情诉说出来心境,一笔一画均迸发着强烈的感染力,画面的诗文又直入观者的内心世界引发情感共鸣,真情流露正是绘画最重要精神内涵。画面情感奔放,思维自由,笔触放逸,为一种缘于传统的“和合”理念所统摄,这个统摄力协调了画面中贯通古今中外的语言与符号、让线条,墨色、光影、空间和观念符号丰富又充满秩序感,也协调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内心世界的的感悟,实现主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失去这种统摄力,再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也会丧失意味和无趣而沦为乱序。
▲《春烟含翠报芳菲》 137*69 1996年作
“和合”观让孙先生的作品具有物我相谐的境界,在心随笔运的水墨世界中关注着个体生命历程与终极关怀,绘画作品大多源自生命深处对自然直在的向往。“纵情写出背面山,几笔青色自得闲。隔溪始有高人住,郎朗书声到客船。”《纵情山水间》意境高远,雄起的画面中抛开了高山具体物象形态,用厚重色彩与奔放的线条,象征鲜活的生命对空气,阳光的企求与向往。孙博文不仅山水画作中山不离水,而且花鸟鱼虫画也处处有水。这让人联想到初始的生命始于水域,“水”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自然资源,也是至柔、和谐的代表,上善若水!妙哉妙哉。画家对主客观世界协同关系的思考既体现在生命原初状态中,也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中。大笔触,浓色彩颇似挣扎的不屈的力量,反观自照自身心境同时表达对井然有序,和气致祥的世界的渴望。
▲ 《纵情山水间》 137*69 1998年作
孙先生绘画中“和合”观念不仅由象至理,超越现实存在与精神世界的界限,发自内心地关怀宇宙、个人、环境。也从作品形式内容与文化意涵方面解构 “古今”“中西”的边界、追求不同时空审美情趣和形式语言相融合。在中西异质文化碰撞中既要打破封闭的传统水墨叙事方式,又要警觉西方现代叙事危及中国画的结构、章法、造型、笔墨等等本质属性是孙先生和当代水墨画家都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山色云容泼墨深》414*144 1998年作
孙先生对现代文化语言格外敏感,信笔而就的画面构成,自由的思想表达,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视觉冲击力处处与当代视觉时尚相统一。但是骨子里,他拒绝西方文化的对抗性和浮躁气息,博采众长同时始终保有对民族文化的虔诚,冲破传统文化界阈实现异质交流,又试图以和合中庸的法则把握适度,在中西不同视觉经验中折中贵和,避免物质社会带给艺术思想的茫然感,所以创作中能够以超尘绝俗的心态把握画面诸要素的和谐关系,尽情泼洒灵感,营造墨色辉映、意境生动的水墨世界,最终达到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和合”的理想关系状态。
▲《烟云万象大泼彩》 247*123 2001年作
孙博文的彩墨江山多是用大写意手法,肆意勾出类似于茂密的山林丛般的意象,三原色构成的碎片状图形洒落其间,好似飞动的生灵,象征生命在紧密逼仄的空间里寻回生机活力的强烈意志,画面的彩、墨、线条的组合关系是形式语言的中西合璧。将万物浓缩到最简练的笔触与刚柔相济的,神采飞扬的线条组合成气韵生动的画面,逸笔草草却繁而不乱。不可以雕凿形状,统一书写性的绘画性,实质在追求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大象无形境界。 状物类作品也常常淡化具体物象,山水画在色彩浸染,光墨变幻中表现云卷云舒、流水淙淙、山峦起伏的动势,虚实相生、光色流转的画境中山体与背景空间浑然一体,以山的伟岸表现生命的坚强,以背景寓意无边宇宙。山峦,瀑布、山间人家等实物造型也极度简化,只保留神韵,带来具象与抽象中的视觉冲击,又在形与意的若即若离中留给观者想象空间。
▲ 《青山松韵》 359*145 2001年作
以主观性情聚拢万物,将其浓缩到最简练的笔触传递自然社会感受,客观世界有形的一草一木早已成为作者在墨色渲染中咏物抒怀,传达心境的媒介。意象的表达与写意的氛围中营造传统中国画特有的空淡虚静,虚无缥缈的意境。在中西绘画体系间以传统为正脉,让中西语汇和谐相融,是画家以积极姿态自觉主动适应中西交融的文化语境,延续了前人以西洋之法改造中国画的探也让使原有的个性特色更加丰满。笔墨心画中多重 “和合”的境界还体现为以现代人兼容并包的心态追思、探究古人的精神世界。“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心比天高》场面开阔宏大,山体伟岸沉雄,书法文字铿锵有力,通过与大山对话往昔,实现与天地神交,再将所见及所感诉诸于图像,纵横方寸间,度越古今与未来。
▲ 《心比天高》 412*144 2002年作
孙先生作品形式丰富,内涵深沉,气势磅礴,有一种自由奔放间不偏离法度和秩序衡感的“和”。这种和谐表现为将书画相互掺融书法和绘画相辅相成;表现为用自由之心把握物象的形态,线条,韵律和节奏,让墨韵、意蕴一体;表现为以平和的形态勾勒世事的百态,渲染人性的自在,尺纸寸毫间将具象之物化为心中之意向,以艺术之心解读生活,对话自然,做到天人合一。
▲ 《春林环翠》451.5*143.5 1998年作
而意境无限广阔,思想无限深邃的画面中又可见包罗万象,慷慨豪迈的“合”。蕴含万有,意蕴无穷东方美学境界让其艺术能够积极兼取中西绘画之长,融汇古今,贯通传统与现代,融合具象与意象,将艺的精湛与术的神秘不可测有机结合,又使艺术具有合德终生的包容力。在笔墨秩序、表现力度、艺术旨趣的当代衍变中,这种“和合”之法不仅促进孙先生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的演进成熟,符合传统与时代审美,也为中国水墨画在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双重语境中寻找符合自身特征的的“画语权”、重建自设与自叙地位做出了贡献。(杨维民 美术学教授、美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
▲《云隐青山》 69*170.5 2001年作
杨维民在“淋漓华章 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摘要:
1.孙博文这场展览,在当今美术界,可以说绝对是一个深水炸弹。
2. 孙博文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张力,首先是出生在中国这个有多年治国的儒学历史文化沉淀的齐鲁大地 。
3.孙博文不完全是一个西融中的样式。
4. 他已经升腾在空中,俯视大地。
5.他抓取一切能够驾驭的这种东西方大师的创作元素,来支撑他创造鸿篇巨制 。
6.我看《登高看云低》这幅作品时,孙博文他绝对不逊于张大千,他画的彩墨不是简单的随意的泼彩。
▲ 《登高看云低》 358*144 2001年作
释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画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