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强在“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接受记者采访
摘要:
1.走进孙博文的展览,让我们非常的震惊,非常的震动,这些作品太宏大了,我们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这样一个老人,他怎么能够画出来如此气势磅礴,如此雄伟大气的作品,这可能给我们今天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以及探索,提供了很多思考。
2.他的作品是靠视觉,是靠当代,靠符号,靠色彩共同组成的一个艺术画卷,这些艺术已经超越了媒介,我们不能说这个作品是中国画,是西洋画,它就是画,就是艺术。
3.(孙博文的作品)超越了一切,超越了时空,超越了艺术本体,超越了这个世俗人眼中的艺术的状态而回归到他的本真,回归到他对艺术的理解,回归到他对艺术的追求,进而通过画面表现出来,形成了这样一个纯真的,具有东方艺术精神又具有西方艺术样式的一个绘画风格。
4.孙博文的作品,我想应该写进当代中国美术史,应该是给我们中国画的当代的画家和艺术理论家一个启发,一个思考,在探讨21世纪中国画该如何进行当代化的这样一个探索上提供很多启发。
5.我们看孙博文的作品里面有很多笔墨功夫表达非常的到位,既有中国传统写的功夫在里面,功力深厚,笔墨老辣,又有很多笔墨氤氲的效果,把偶然变成必然,又有很多当代绘画构成的因素在里面,又有很多视觉色彩在里面,所以共同交织在一起,创造了孙老师自己心中想象的山水。
《长空万里欲乘风》96*89 2001年作
浮翠流丹气象磅礴
——品读孙博文的彩墨画
孙博文是一位有着学术思考的画家,他经历过中国画从旧到新的变革与发展、中西绘画的碰撞与交流,这让他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地理解。虽然他没有身处文化艺术的核心地区,没有艺术交流的较高平台,但对于绘画如何创新,如何表达自我,他有着清醒地认识,毕竟艺术是个体性的事业。也正是因为艺术的个体性,才使众多艺术家有着不同的绘画风格,使艺术创造充满着多元化的可能。艺术的个体性让孙博文找到了塑造自我艺术风格的独特路径,也找了表达自我生命意识的绝佳方式。他的绘画融合中西,汇通古今,自成一家,以一种全新的风貌向当今美术界展示了中国画创造的新成果。
《袖卷红云水上生》143*360 2001年作
一、孙博文的艺术风格
孙博文的彩墨画极具视觉冲击力,站在展厅,你会被磅礴的气势、斑斓的色彩所感动、折服,让你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绘画不是传统文人画那种优雅闲逸地娓娓道来地抒情,不是充满象征或暗喻地隐性表达,而是强烈地、直接地、排山倒海式地爆发,画中那强烈的情感、火热的色彩时刻敲击着观众的内心,让观者禁不住去思考孙博文是谁?他为何如此画画?孙博文的彩墨画独树一帜,呈现出三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又见彩云归》 359*144 2001年作
其一,大气势、大气象
孙博文的绘画有着宏大的气象,首先表现在尺幅上,我们很少见到过中国画有如此的鸿篇巨制,尤其是纵向的尺幅。中国传统绘画比较讲求抒情性与叙事性,古代画家们为了表达一个故事、一个文本、一个事件,也会进行比较大尺寸的创作,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何澄的《陶潜归庄图》等,但一般都是长卷,上下不过几十公分,左右无限延伸,长至几米、十几米。但在中国画纵向的高度上有如此突破的画家,非孙博文莫属。孙博文创作了很多巨幅作品,大多是竖幅,有的作品高达10米左右,站在展厅中,立刻就会被这种扑面而来的气势所震撼,巨大的竖幅与绵延的长卷不同,有一种气势逼人的感觉。除了尺幅的气势之外,他绘画的气象很大,他的山水画并不是传统的、具象的山水画,而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作品中既有一些具象的山石、树木、林泉,又有大面积色彩块面的抽象表达,这种具象与抽象的结合,让他的绘画有一些神秘性。这些并不具象的山水画通过强有力的笔触与色彩予以表达,尤其是铺天盖地的强烈的色彩充斥着整个画面,让他的作品有一种激情澎湃的力量感。这些绘画中呈现的大气势都源于孙博文有一颗大气象的心胸,源于他对绘画的理解,正如他在题画诗中写的那样:“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吾截昆仑两三段,将余抛在云雾间。敢问苍天不罪我,能劈喜马拉雅山。”“万壑松涛催绿浪,千山风光信天游。挥笔扫出春满园,群芳梃竞无尽头。”我们从他的题画诗中能感受到他宽广的心胸与豪迈的气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能够创作出如此宏大气象绘画作品的原因。
《去留肝胆两昆仑》 796*143.5 2000年作
释文:吾截昆仑两三段,将余抛在云雾间。敢问苍天不罪我,能劈喜马拉雅山。
其二,中国表现主义的色彩表达
中国表现主义式的色彩表达是孙博文彩墨画最直观的特点,也是他彩墨画独特的创造性表现。从他大量的彩墨画作品来看,他选择色彩作为自己艺术创新的突破口,并不是偶然的、突发的,而是理性的,有思考的。中国画在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后,拥有了优秀的传统,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很多创作程式与创新发展的负担,如笔墨问题等。对传统笔墨的挑战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画创新的重要路径,林风眠轻盈飘逸的线条与斑斓的色彩、张大千与刘海粟的泼彩、傅抱石的抱石皴、李可染的逆光与积墨等,无一不是对传统笔墨的突破。孙博文对这些名家的创作了然于心,他经常思考中国画的创新点在哪里。经过无数次尝试与探索,他最终选择了在色彩上进行突破与创新。他之所以选择色彩作为突破点是因为他知道水墨是传统中国画的根本,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创新,那必然是一鸣惊人的。孙博文笔下的色彩表达与张大千、刘海粟的泼彩不同,张大千与刘海粟的泼彩仍然属于传统山水画的范畴,画面中具象的内容占据了主流,而孙博文则是以抽象的色彩表达为主(但不是完全抽象),远离传统山水画的程式。他对色彩的使用是直接的、强烈的,甚至是不和谐的,每一笔就那么硬生生的写了上去,并不是像传统绘画设色一样用复色,还要加墨,也不像张大千泼彩一样去塑造传统山水画那种意境悠然的文人书卷气。他追求色彩最直接的表现力,他的色彩或用无数笔写出来、或用无数点点出来,或者直接用平涂的方式画出来。这些色彩也不是经过调和的复色,而是纯度很高的原色,这些色彩光色斑斓,绚丽夺目,猛烈强劲地扑面而来,让整个作品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狂热。为了缓解这种冲突与不和谐,他使用了传统的水墨作为调节剂,在大面积使用色彩的局部,施以水墨进行调和,这使其表现主义的色彩表达有了中国气韵。这些色彩既是他内心的宣泄,亦是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呼唤。
《但愿人间意珠圆》244.5*123 2001年作
其三,西方绘画的视觉表现与中国文化精神的结合
从孙博文绘画的色彩与造型来看,无疑有着强烈的西方绘画的视觉表现性,但其绘画整体上传达出来的风格又有一些传统绘画的文人诗意。孙博文彩墨画中的中国文化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自题诗文,画家自撰古体诗在当代中国画界已经很少见了,这说明孙博文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画家通过在画中自题诗文,应该是想要使自己的绘画与传统文化有一个文脉上的衔接,在借鉴西方绘画的路径与传统文化的再发展上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第二是他的不少绘画想要表达传统文化的精神,强烈的视觉表现只是外在呈现方式,传统文化精神才是其绘画的内核。这在他作品的名字上有一定地体现,如《落笔生禅意》《云水禅心》等,他还在画中题写了“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试看拖泥带水笔,正式禅意即悟时”的诗句,足以可见他的云水禅心。孙博文的创作不是先打草稿再进行创作的,而是随机的、感性的、潇洒的、自由自在的,这一点与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相似,也与中国传统文人写意画相通,正是这种相通性,才让他在中西艺术融合中找到了切入点,西方绘画的视觉表现与中国文化精神的结合使他的作品既有东方审美趣味,又有西方视觉张力。
《落笔生禅意》 457*144 2002年作
《云水禅心》236.5*96 2002年作
二、孙博文艺术风格的来源
其一,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新思考
孙博文的艺术风格明显是对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学习与借鉴,这毋庸置疑。他对西方现代派的不少画家都有所研究,作品中那强有力的刚猛的线条、炽热的色彩、抽象的构成,明显是受到野兽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艺术的影响。他还临摹过梵高的《星空》《以阿尔皮耶山为背景的橄榄树》《有柏树的麦田》等作品,他作品的不少用笔方式也与梵高的用笔有着较强的相似性,这些均可说明他对西方现代派艺术形式语言与视觉语言的借鉴。但他的创新并没有止于此,而是在全新视觉语言中营造中国文化的精神。由于孙博文有着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与扎实的传统绘画基础,所以他深深地知道自己的绘画创新不能简单地流于对西方绘画视觉表现的外在借鉴,而应该在借鉴西方绘画的同时,在传统文脉中寻找使其绘画艺术能够再生的关键,于是在其创新性的绘画中表达、追求中国文化精神便顺理成章地得以呈现。
《春和景明》 361*144 2001年作
其二、对自我生命意识存在的至高追求与表达
孙博文绘画作品的尺寸大,情感激烈,这种巨大的尺幅加上强烈鲜艳的色彩,时刻冲击着观者的心灵。这些作品不追求温文尔雅的文人书卷气,不追求悠悠的情感地表达,而是一泻千里的激情澎湃。站在孙博文的作品面前,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他的作品为什么画那么大?为什么画了那么多那么大的作品?他的画为什么色彩那么鲜艳、那么强烈?因为在孙博文眼中,那不仅仅是画,是生命激情的释放,更是对生命的呼唤与追求,是自我人生的社会价值与生命价值的表达。在晚年经历了开颅手术之后,孙博文更加意识到生命的至高无上与时间的珍贵,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艺术创作中,而且为了彰显自己的生命价值,他必须得用大画来表达。这种由生命存在意识生发出来的情感绝对不是涓涓细流,而是排山倒海,这种澎湃的激情必须得用强烈的色彩才能表达,而且必须是以红色、黄色等象征炙热生命的色彩才能体现。此时此刻,他不是在为某些人而创作,更不是为艺术市场而创作,他是在为自己创作,通过绘画来书写自己的生命乐章。可以说,他晚年的绘画创作已经进入了一种毫无功利性的状态,每张作品都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都是他激情澎湃的生命书写。
《烟云生万象》 496*143 2001年作
三、结语
孙博文的彩墨艺术显示了中国画借鉴西方绘画进行创新取得的新成果,更说明了孙博文是一位善于思考,有着学术敏感性的画家。孙博文的彩墨画不仅仅是艺术,其中还包含了更多他对生命存在意识的理解与追求,那奔放的笔触与绚烂夺目的色彩都是其生命燃烧的完美呈现,更是他对艺术创作深刻地感悟与对艺术理想狂热的追求。孙博文的彩墨画艺术,也为当代画家们对于中国画的创新命题提供了新的启示与思考。(李永强,广西艺术学院教授、《艺术探索》执行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
李永强在“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摘要:
1.绘画时,孙博文先生不考虑画什么,是什么,他只考虑表达心中想表达的东西,对于艺术的炽热追求的情感,对于自己心中所期望的所向往的绘画状态,这是他晚年绘画一种比较好的状态。我们看到他的作品传统功夫非常扎实,晚年走向趋于抽象,超过中国传统艺术,超越中西、超越媒介的状态。即使这样的作品中,还题中国很传统的诗文,还是自题诗。既是一个矛盾,又是一个融合。
2.我们看孙先生的作品,色彩斑斓,用笔粗犷,不是泼出来的,是点出来的,是一层一层累加出来的。这种绘画既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书写成分,又借鉴了西方画、油画的涂抹、刷、点的技法;既有一种抽象性在里面,又有一种具像性在里面,还有很多传统中国画的水墨氤氲效果在里面。
3.孙先生对于绘画的理解,无所谓画的是什么,我就是画,就是心中的绘画状态,我想对于他来说就足够了。
4.我们猛看一个作品,觉得作品很感性,画得非常大、非常磅礴,仔细思考里面有理性的成分。为什么?中国画画小非常容易,画大非常难。但是他为什么画这么大?我想他有他的思考,这种思考呈现出一个艺术家的理性。
《禅意自在云深处》248*124 2001年作
画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