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在“淋漓华章 孙博文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摘要:
1.孙博文先生的主要作品包括大的海报的视觉,都可以看到他主要是从色彩张力角度的探索和拓展。其实我们知道20世纪以来,这也是一条山水画的脉络,山水画现代化的脉络。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从这种山川光色和风雨自然,表现山水的速度感,从视觉张力的角度进行探索。我想,孙博文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语境中出现的。
2. 我还是觉得我们要回到知人论事的角度,包括从地域文化、学源、艺术来源的角度来解读一个艺术家。孙博文先生1938年出生在莱阳,说起来也很亲切,我的祖籍,我爷爷是海阳人,海阳和莱阳自古以来是一体的,胶东民间称之为海莱,加上北边的栖霞就是海莱栖。他的父亲孙玉蓉一生戎马生涯,敌后武功队,后来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又是在齐鲁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他的人格,包括他所生长的村子叫西富山村,我查了一下资料,这个村子也很神奇,而且富山之上有道观,自古以来是道家文化的圣地,像丘处机、刘操之前都在这待过,这个地方很神奇。
▲《万象生辉》 145cmX716cm 2001年作
3.从学脉的角度,从刘曦林先生到王力克先生、张望先生都提到,他从山艺的学习中,从他的老师一辈沿袭中西画法,奠定了他的笔墨基础,再加上家庭的影响,他一毕业就要求去沂蒙山更贫困的地方历练,这也造就了孙博文的风格。大概在8、9年前北京画院办过两次崔子范先生的展览,一次他还在,另外一次是他刚刚去世之后,这两次我都参加了。我看过崔子范先生的画之后,当时写过一篇文章,崔子范的画是这样的,强烈的个人风格,朴厚大气,但这种朴厚和极简又不是经营出来的标签。如果说在齐白石以前这种传统的文人画一直是以书斋文化为中心的艺术,重文人气、重文雅气,在温文尔雅中表现情绪内涵,崔子范的画就摒弃了文人的“小我”,或者叫'媚雅",实际上直取生机,突破了温和的意境,包括孙博文的生拙感是从崔子范那来的,难怪崔子范说他的这个学生“学于范而胜于范”,他的画里面的大气朴厚的东西是从崔子范那里来的。
▲《万里长空彩云舞》 143cmX360cm 2001年
4.从整个的作品来看,我觉得有三句话:
第一,他浓烈和生拙的图式意味。比如说他的山峰、山峦宁方毋圆、宁折毋缓,你看他的取势里面也有传统山水画的味道,但他笔下的风貌,山水画的语言非常的个性化。
第二,他的泼彩和笔墨的光色交融,这也不是他的独创,确实他从近现代山水画家的笔墨色彩呈现山川光影流变的风格里汲取了他的流光异彩、光色辉映。某种角度来讲也是一种解脱,对传统的山水画温文尔雅的蕴藉气氛的冲破,他实际上是在冲破这个东西,冲破堆染、涂写、泼彩、甚至于洒滴,甚至于走向抽象,不同的手法去开拓他的色彩语言。
最后他的画面里面,这么绚烂的画面很容易游弋出传统意义上山水画的范畴,所以孙博文对沉厚和轻盈的意象造境方向又有他的思考,他的画面里面有神秘的、梦幻的、超越性的气质。我想如果回到一开始讲到知人论事的话,他的家乡富山五龙河的山河意象一直潜藏在他的画里面,他的笔走龙蛇的表现意趣,体现了他对家乡故土自然造化的眷恋,再加上他在语言上的冲破的实验。
我想总体来讲孙博文先生的画承中有变,变中有思,也能看到他的打破,今天看到两个展厅,加深了这种印象,尤其是看到原作的冲击力,包括笔墨细节、墨彩细节上的处理,都非常有他个人的表达,确实像展览的题目讲的——“淋漓华章”。
▲《凤凰涅槃》 555cm*123cm 2002年
齐鲁丘壑 气象高华
——孙博文泼彩写意山水画的艺术境界
自古以来传统文人山水画的笔墨语言,长于表现清雅蕴藉、静谧幽深的意境,而对于自然光色的变幻与山川造化的厚重体量往往缺少相应的观照和呈现。20世纪以来随着山水画笔墨、图式的革变发展、色彩语汇的融创,涌现出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诸多以表现山川光色与风雨自然著称的山水画大家。现代山水画家孙博文正是在这一艺术史语境中出现的、面对山水自然的书写者与礼赞者,而齐鲁大地的家山意象,也造就了其泼彩写意山水画的高华异彩与淋漓灿然。
▲《凤鸣高冈》 451cmX143.5cm 2002年作
释文:春烟含翠贯山川,墨游石上流清泉。声声鶗鴂报芳菲,柳拂红云遂微寒。
1938年出生在山东莱阳的孙博文,自少年时代便亲历了家国河山惨遭践踏的民族危难。其父孙玉蓉一生戎马生涯,曾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武工队,后参加八路军随许世友麾下的华野九纵部队征战沙场保家卫国,解放战争胜利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其母吕瑞芝出身商贾之家,能诗文善书画。孙博文从小生长之地西富山村因依傍山体圆秀的富山而得名,五龙河水从山下浩荡湍急地流过,滋润了这个胶东的小山村。富山的地势奇绝,一座不甚高大的圆形山丘隆起在广袤的平原之上,位于其山顶的龙王庙三星观为齐鲁道教圣地之一,宋代刘操、金代马丹阳和元代丘处机都曾在此留下行踪。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孙博文承传了祖辈灵秀颖慧的文化基因,也使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始终葆有着远古神话意象的神秘、玄妙与热烈。
▲《夕阳回照彩霞飞》 96cm*213cm 2000年
上世纪60年代求学于山东艺术学院期间,孙博文师从关友声、黑白龙、王企华等画家研习中西画法,锤炼积淀了笔墨基础。1963年毕业后,出身于军旅革命家庭的他主动要求去沂蒙老区,被分配在莒南县文化馆工作,体验感受沂蒙山区生活的素朴与艰苦,直到1978年调回故乡莱阳文化馆,并在此期间拜学于写意花鸟画大家崔子范门下。无疑,这是孙博文艺术生涯中的关键瞬间,崔子范的简笔大写意花鸟画风对于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大概八、九年前,笔者曾在北京画院先后举办的两场崔子范作品展览中近距离地、系统地赏读崔子范先生的画作,深感其朴厚大气,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很好识别,但又不是刻意经营出来的“标签”。如果说在齐白石以前,传统文人画一直是以书斋文化为中心的艺术,重文人气、文雅气,在温文尔雅中表现情绪意趣,那么崔子范的画作则摈弃了文人“小我”的“媚雅”,甚至有意识地冲破温雅、温和的意境,而直取生机,尽显一种独特的艮涩、方折、简阔和霸悍的味道,正如邹佩珠先生对于崔子范的评价,称他的画“很肯定,不暧昧”。
▲《山衔好月来》 493cm*143cm 2001年
返看孙博文的艺术风格,确如其师崔子范对他的评价“学于范,胜于范”,孙博文的创作超越了雕虫小技的制作和小情小趣的描绘,取而代之的是在充盈的艺胆和自信之下的直抒胸臆和畅快淋漓。由此我认为,孙博文的泼彩写意山水画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艺术特色:
其一,是其浓烈与生拙的图式意味。孙博文的泼彩写意山水画在空间图式的营构上注重气势的贯通,常在传统山水画深远、平远的取势中融入具有个性化特质的俯瞰视角和精神境界。首先在山川形制的处理上,丘壑山冈的峰峦叠嶂宁方勿圆、宁折勿缓,同时赋予山川以人格指征。如《心比天高》(2002)中高耸的山峰,夸张强化了峰岭的奇险,以重墨皴染表现近景的山石峻峭,远景的山峰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奇伟崇高之势,突破了传统山水画对于山石的程式化表现,浓墨皴擦也彰显了粗砺拙厚的风格样貌,凸显了山峰的纪念碑性和深沉意涵。
▲《心比天高》 412cm*144cm 2002年
释文: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
其次在不同景别的叠加融合上,孙博文进一步拓宽了山水画的表现空间,将客观的自然景致与内心的想象空间相结合,使他笔下的山水呈现出独特的奇幻境界。如《山高禅意浓》(2001)创造性地将近景的文人雅士、树石物象,中景的迷茫云雾、高耸入云的霞光山顶,与远景的绚烂天色、逆光山影结合在同一画幅,多重空间的幻化组合使画境充满迷蒙、瑰丽的意蕴。
▲《山高禅意浓》 358cm*143cm 2001年
其二,是其泼彩与笔墨的光色交融。色彩个性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进程中画家主体至为重要的追求因素,更多矿物质颜料、岩彩画媒介技法的运用和融合,推动了近现代山水画家以笔墨色彩呈现自然山川的光影流变与现代审美品格。孙博文大胆汲取了欧洲印象派、点彩派的表现手法和现代主义绘画的风格观念,同时又将现代岩彩画的材质与技法融于自身的山水画理法之中,在既往金碧青绿与浅绛山水的基础上,赋予了彩墨山水以流光溢彩、光色辉映的独特审美品格。如《又见彩云归》(2001)尽色彩表现之极致,赤橙黄绿青靛诸色如一阕色彩的交响乐般合鸣共响,如釉色幻化,亦如桂华流瓦,远望有无尽绚烂之姿,近观得自然造化之实,既呈现了画家对于色彩的表现能力,又展现了其对于笔致的控制力,从中可感受到画家主体情感倾泻而出的纵横恣肆的快感,和对于画面营构的理性把控。
▲《又见彩云归》 359cm*144cm 2001年
再如《春烟含翠报芳菲》(1996)大胆地以石青的纯色染山,近景的小桥汀岸与山巅远景的白云长空融为一体;特别是2000年前后的诸多泼彩写意山水画作品,皆呈现出笔致的跃动与光色表现的热烈奔放之美,堆染、涂写、泼彩、洒滴等不同手法的运用,更显现了孙博文泼彩艺术色彩语汇的丰富性与融创性特质。
▲《春烟含翠报芳菲》 137cm*69cm 1996年
其三,是其沉厚与轻盈的意象造境。孙博文在对于山水图式和视觉节奏的把握上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与精神指向,在题材内容上常将眼中之山进行想象加工与象征化的处理,在对诸多巍峨高山、连绵峰峦的表现中,赋予了故园山川以上古神话的精神指征与视觉符码。他画作中神秘、梦幻的超越性品质,连同故乡的富山、五龙河的山河意象使他的艺术追求不断走向山川、故土的深处。然而他笔下的山川形象不止源自于对景写生的应物象形,更能自觉地从客观景致中超脱出来,面向内心的风景进行深入发掘。如《青绿山水四屏》(1999)画中,大面积的积染和以色貌色的意象直取,使他的画作在笔走龙蛇的表现意趣之间,别具了一番个人风神与现代情韵;四条屏的形制如排比修辞加强了作品的气势和形式感,青碧山川相互辉映,以泼墨泼彩的艺术语汇展现丰富绚烂的自然之质,显现了画家对于家乡故土、对于自然造化的无限眷恋之情。
▲《青绿山水四屏》 181cm*49cm 1999年
齐鲁青未了,灿然以传世。孙博文泼彩写意山水画的艺术价值,正源于他对故园山川的深沉热爱,和对于艺术本身的不懈探索、体悟与革变。这种“承”中之“变”,“变”中之“思”,更显现了其艺术创作的胆魄与智慧、执著与信心。在他激越的泼彩语汇和笔墨表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经历和丰富艺术学养的艺术家,通过对山川造化的赋彩书写,展现出的对于家国、对于天下、对于自身的体认与抒怀,而其画作的艺术生命,也必将如那些绚烂高华的山川意象永留于世间。(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
▲《春江明月心》 89.5cm*89.5cm 1996年
摘要:
我觉得这次展览是对于孙博文作品的一次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这个再发现是不是能够体现,从三个层面显现出来,也是三种还原:
第一个是还原到他的身世。我们以往也讲知人论世,孙先生是山东莱阳人,他的一生从莱阳到莒南,又回到莱阳、又到青岛,一直没有离开过山东,所以他的这样一种身世,包括他出生在莱阳故乡的富山,融合山水的滋养,我觉得对他后来的发展有所影响。41岁拜崔子范为师,我想这几个经历,虽然他不是学院派,但是他同样也有自身的思考和对于前辈画家的学习,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第二还原到20世纪中国美术史。我觉得从这种画面的酣畅淋漓,有很多自我发明等等,都可以看到这一类的自悟性艺术家他们身上可贵的超越了、挣脱了学院画的风格的过程。同时他有一种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自我疗愈的一个过程,通过他的一种创作,而且以往我们知道无论是文学作品也好,美术作品、音乐作品,其实很多的经典作品、名作都是通过自我疗愈的过程完成出来、呈现出来,这是第二个还原到20世纪中国美术史。
第三个就是还原到他作品本身。孙博文的画我觉得非常典型的具有他的自适性、自洽和自足的特点,这几点在他的画里面体现的非常典型,而且通过这一次展览,尤其对我来讲有一个非常深的认识,他的画更多是在20年前创作进入到高峰期,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脑图像、现代图像、PS图像,其实我们现在看他的画,很多非常像是现代电脑图像的制作画,也就是说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孙博文先生的画在20年前的世纪初,90年代这个时期为主,他是用一种中国画的色彩来回应和应对现代图像的挑战,或者说他的创作也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一种先验性和超前性,与未来的图像文化的先验性的碰合。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孙博文又是一个新的视角。
他当时用自己的语言,用中国画的彩墨的方式找到这种语言,我觉得他具有他的超前性,这种超前性还体现在这一次在山东美术馆的展览,这种大型的场馆、厅堂,作为国内面积空间最大、硬件最好的美术馆,包括他四个长卷的装置性的卷轴的展示,都是非常震撼的。垂蔓、影像、巨大的厅堂,它能够适应如此巨大的厅堂,本身我觉得也是一种超前性,在二三十年前的作品,今天放在这个馆里面恰恰非常的契合,也像我们展览里面有一个垂蔓里面他的一句话“题首孬诗学李杜,不要工整只求禅”,我觉得他的禅如果是禅的话,他也是狂禅风,是自我禅。
从孙先生的画里面,他的这种淋漓畅快,绚烂大气,大开大合,具有一种触目感,这也是我这次看孙博文画的新的一些体会。 (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 )
(来源:《中国书画》,杂志创刊于2003年是经济日报主办的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
孙博文作品欣赏
▲《红云悬空万象生》 143cm*360cm 2001年
▲《直上青云端》 69cmX170cm 2001年作
▲《万山绿浪上云霄》 363cm*71cm 2002年
▲《松鼠戏秋图》 181cm*49cm 1998年
▲《秋色美好近人家》 179cm*96cm 2002年
▲《江天如墨待月华》 96cm*179cm 1996年
▲《金叶犹温香未歇》 224.5cm*96cm 2002年
▲《秋色连波寒烟翠》 409cm*143cm 2000年
▲《求禅更山行》 404cm*96cm 2002年
▲《北冥有鱼》 123cm*244cm 2001年
世间已无孙博文 世人又见孙博文
去世十八年,光芒才涌现。
时代没有发现,历史不会忘记。
▲《山水四屏》 787cm*143cm 2002年作
画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