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美术界,如果说有什么称得上是历史性的发现,那么,孙博文先生的艺术作品当为首选。那些用笔自由奔放、用色灿然夺目、造型变异多端、形象虚实相生、意境扶摇叠生的水墨山水画,一经在中国美术馆亮相,便华彩惊世,引来美术界各路专家学者的倾巢关注和热烈反响。人们被眼前的这些巨幅画作喷薄而出的巨大能量所震慑,纷纷从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角度,运用各种方法来描述和概括这些可以说是横空出世的惊人之作。人们希望更多地了解和挖掘眼前一切视觉震颤背后的一切。
——孙博文是谁?
这些摄人心魂的作品究竟促使我们想到了什么?
怎样把他放在水墨艺术发展和变革的维度上检视和评价?
它们具有怎样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中国绘画艺术有怎样的贡献?
——节选自高岭《以视觉的超现实性向自然之不朽致敬——现代山水画转型的杰出人物孙博文》
01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策展,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艺术学院、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共同主办。开幕式结束后,在中国美术馆七楼报告厅举行了“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
范迪安院长在中国美术馆指挥布展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高规格展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争相报道展览盛况,文字与视频交相辉映,学术圈和美术界刮起了“孙博文”风,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艺术市场,唤醒了很多人的书画热情。展览于11月22日圆满结束。
就这样,已故莱阳籍画家孙博文先生,在他去世后的第17个年头,迎来了他艺术生命的高光时刻。而他本人就像他的作品,带着饱满鲜明的色彩,带着澎湃高昂的激情,闯进了平静已久的艺术界,烙下一个叫做“孙博文”的大写印象,他穿越时空中挥洒浓墨重彩,他跨越时代谱写淋漓华章。时代没有发现,历史不会忘记。
布展后范迪安院长与于学松合影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闻,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79年拜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的绘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的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自成一家。
展览开幕式上,包括范迪安院长在内的嘉宾们做了精彩发言。同日举办的研讨会上,诸多享誉业内的批评界人士汇聚一堂,大家就孙博文作品进行了文化特征、艺术特征的学理性分析,现场研讨气氛活跃,迸发出许多新词汇、新观念,一时间精彩纷呈。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成功的展览,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认识与发现,必将成为永不落幕的经典。正如本次作品研讨会主持人、《美术》杂志社社长尚辉先生所言:“展览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发现画家,从发现画家的基础上来考察一个画家背后的学术背景以及学术探索和历史、现实的一种关系。所以我觉得今天从策展到开这场研讨会,应该说是当下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基于这一场重要的艺术史事件,于是,采撷其间迸发的思想智慧,串成闪光的花环,点缀孙博文璀璨的艺术生命,并作为永恒的记忆。
02
《中国艺术报》曾刊发范迪安院长的署名文章——《孙博文的艺术打开一方别开生面的景象》。文中赞道:“他在山水画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和发展,既有传统的来路,又兼取西方绘画中益于表现的方式,凝结为具有显著个人特点的彩墨山水画风格。在晚年时期,他的创作更是进一步朝向抽象化的大写意格式,在表现上臻于化境。在不断锐意进取的过程中,孙博文先生的艺术透露出蓬勃的时代生机,也呈现出歌咏自然、舒心畅意的艺术情怀,蕴含着齐鲁艺术精神,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幕式上他建议大家重新认识画家孙博文,并阐述了三个原因:“其一,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推动了中国画的变革,在孙博文的创作中,特别其晚期的创作中,可以看到时代与艺术家的密切关系;其二,中国画艺术一定要在弘扬传统的基础上走向当代个人的创新创造,传统与创新在孙博文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称为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正道;其三,对于百年来中国画大变革的趋势和不同特点,需要有更多艺术案例来加以丰富,孙博文的艺术将构成对艺术史更加完整的描写和书写。”在开幕式后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范迪安肯定了孙博文的两次超越:“我感觉到他至少有两次超越:一次是他从传统中国画教育走向更宽阔的表现状态,第二次是从泼彩进入到更自由的表现境界,这里面有很多属于他个人建树的东西。”
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在《在传承中创新——孙博文的中国画》一文中就孙博文艺术鲜明的个性风格做出了高度评价:“画面整体、大气,构图摆脱传统程式,适当吸收西画造型技巧,笔线变化之美与大块鲜明色彩巧妙组合,展示他对大自然客观物象的独特感受,以此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开幕式上他再次表达了对孙博文艺术的欣赏:“他的画面色彩丰厚,敢用鲜明对比的纯色,显然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经验,也吸收了文人画的传统。并且从他画面中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自然流动着他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在当代中国画语境下,这种探索相当可贵。”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尚辉主持研讨会,他说虽然写了关于孙博文先生艺术特征的分析文章,但今天来到展厅还是特别震撼。他将孙博文的艺术特征归纳为《生命的泼写》,他认为孙博文“能够以强悍的结构来支撑画面、以不拘成法的墨彩效果来凸显视觉震撼的艺术变法”。就师承而言,他认为“其花鸟远追白石,近取苦禅,而得子范最多”。最后总结:“孙博文的山水画是20世纪海派与京派画学在齐鲁留驻而生成的一种风格现象,在齐鲁文化宽博而深厚的文化浸润中,他以自己在沂蒙山川的个人经验而将沂蒙地貌有机地糅于山水画的创作中,从而强化了齐鲁画风的山水地域特征。可贵的是,这种地域特征始终以他自己的不息生命呈现出一种极度的色彩表现性,从而形成他表现性的泼彩大写意山水画风貌。”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杨卫是最早关注孙博文艺术的美术批评家,并撰写了文章《心合天地致高远 感通山水融古今》,他毫不讳言对孙博文作品色彩的欣赏,“应该说,孙博文的水墨画,是在当代意义上发展了北派山水,或者说是把山水画创作引入了当代语境。其卓绝群伦之处,首先在于他对色彩的大胆运用。”“这些颜色被孙博文完全主观化、抽象化以后,与水墨相交融,在其笔下奔涌而出,犹如神来之笔,赋予了山水画以生命的律动和炽热的光芒。完全可以这么说,孙博文在自己的山水画中,创造了一个色彩的奇观,一个流光溢彩的缤纷世界。因此,称他为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毫不为过。”研讨会上,杨卫还强调了孙博文公共性的思维方式及其作品的当代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曾在《齐鲁丘壑 气象高华》一文中阐述了孙博文山水画的艺术境界,肯定了其泼彩写意山水画的高华异彩与淋漓灿然。关于孙博文的艺术风格,他说:“孙博文的创作超越了雕虫小技的制作和小情小趣的描绘,取而代之的是在充盈的艺胆和自信之下的直抒胸臆和畅快淋漓。”研讨会上,他建议从知人论事的角度,包括地域文化、艺术来源等方面来解读一个艺术家。综观孙博文的艺术作品,于洋总结为三大艺术特色:其一,浓烈和生拙的图式意味;其二,泼彩和笔墨的光色交融;其三,沉厚和轻盈的意象造境。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本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来参加研讨会的,进了展厅立刻被震撼到了。他总结了对孙博文作品的认知,认为他的作品是“文人画的因素,现代化的过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北派的气势、南派的气韵”。高天民将孙博文的山水艺术定义为“一种中国式的表现主义山水”,他说:“孙先生的眼光并不在于山水,只是借助山水或者是通过山水来表达他自己的一种心象,而不是现实的表达。”他也充分肯定了孙博文的书法,认为他的书法非常好。
《中国美术报》主编王平原本对孙博文比较陌生,在看了展览后,第一感受就是孙博文强烈的创新意识:“他这样的一种艺术语言在现代的同时还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底蕴。他这样的泼墨泼彩的抽象还是带有诗意的文化底色,这也是他的一个泼彩的特色。”而且从画中他读出了孙博文豪迈的艺术气质:“你能够看到他用笔的奔放,红黄蓝非常强烈的色彩感,你能感觉到这个人具有非常豪迈的气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在发言中说:“我觉得他(孙博文)的作品已经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甚至在20世纪的山水画家里算是很鲜明大胆用色的,比我们所说的张大千、刘海粟还要敢于用色,用色的丰富远远多于其他人。这点上,也许就是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展览前,王春辰撰文《妙笔丹青知人论画》,他以孙博文为例,从众家的评论入手,通过分析赵彦基、刘曦林、杨卫、邵大箴、尚辉等学者跨度达20年的论述,来观察今天的评论文章是如何建构一个画家及其艺术,主张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看待画家。他相信:“对孙博文的评论正在努力构建起其与历史的关系,进而展开更广域的研究。”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是孙博文在山东艺术学院的同学,在自己工作了40年的中国美术馆迎来老同学的展览,他既感动又高兴。研讨会上他强调了齐风和鲁韵,认为孙博文是齐风的典型代表,并说:“他(孙博文)的笔道的浑厚力度是从关先生(关友声)那里来的,流长滑润是从黑老师(黑伯龙)那里来的,色彩是从几个西画家来的。”在现场访谈中,他称赞,“他(孙博文)的色彩比较热烈、大胆、雄强、浓厚、奇雄。”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顾平认为孙博文艺术构成了一种现象,是最为珍贵的一个“个案”。他在《我宗耶,宗我耶!——孙博文中国画之散论》一文中说:“但我更看到孙博文的一种超然心态,非同寻常,绝无仅有。”“孙博文中国画作品所表征的理法既属于绘画的,中国画的,更是孙博文个人的,那是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更是他自然流露的一种真情。”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谈到了中国山水画的现实和理想的转换问题,“我觉得不光山水画,所有的艺术无非两种追求,一是表现自然,一是创造自然。表现自然就是摹写,而作为艺术家,还要创造理想的自然。我觉得孙博文的艺术成长或者说他研究的轨迹恰恰体现了艺术的两种追求以及追求的转换。”他认为孙博文的转换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也可以作为一个启示。在《绚烂中的朴厚——读孙博文的山水画》一文最后,他感慨道:“孙博文先生的祖孙几代都是参加革命的老前辈,他的山水画中充满了对于文化艺术和家国天下的情愫,艺术对他来说就是他所有思想的写照和他的情感寄托。真正有社会和国家责任的画家必然是令我们尊敬的画家,从他的画里我再次品读出了一位有时代贡献的齐鲁画家的文化精神,我们向他致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岛子在发言中提到:“我觉得孙先生继承了这样一种文人画的风格,具备了中国美学最高的一个——雄浑,二十四品第一品即雄浑,这是我从大的文脉、大的文化传统来看他的作品。”岛子教授并从哲学和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光韵山水”的概念,他认为孙博文艺术打开了天地人神共生的光华澄明之境。
山东艺术学院院长王力克在研讨会上的感慨颇具深意。他说在这里参加了两次和山艺有关的研讨会,第一次是于希宁先生的,是在山东省委政府宣传部门的推动下,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场个展,而这次不一样,完全是通过民间伯乐于学松先生的努力和理论学术专家们共同推动的个展,并称第一次看到孙博文的原作,内心非常震撼:“那个年代能画这样的画,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艺术特别是中国画焕发出的一个新的面貌,在孙博文先生的画里面都体现出来了。”
著名策展人王南溟关于对艺术家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启发人们关注孙博文作品的突破,“我们可以看到,孙博文同样是把三远法在一些特有的、固定的形式里通过平面化和局部化融合在一起。我认为‘形式主义’在今天仍然是研究现代中国画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但是一个通道。我们以这样一种分析方法,可以看到当代艺术家在中国画领域是怎样综合了各种元素再进行创新的。”
“性灵之光”一词出自青岛市文联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绍波之口,他在发言最后总结:“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无宗无法,也看到了无问西东,跳跃式地进入到一个博大的世界。中国美术发展到如此丰富多彩的阶段,他的画作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并且他曾撰文《文野兼具师古开今——读孙博文先生的中国画》,文章中说道:“(孙博文的)山水画作品充满亢奋和激情,而粗笔破墨,则充分展现出大写意绘画中笔墨的气势、力度与动感;花鸟画作品又能捕捉和传达出表现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气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个性。”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孙磊从三个悖论关系解读了孙博文的作品:其一是古典文人画精神和现代文人画精神的悖论关系;其二是绘画语言上的悖论关系;三是色彩表达上的悖论关系。在《辩证的反思》一文中,孙磊就三个悖论关系做了详实的论述。关于文人精神,他认为:“孙博文先生的绘画提示出一种对文人精神的反思:没有生命底色和活力的文人画是不能呼应他的时代的,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文人精神的新温度。”关于绘画语言,他说:“孙博文先生勇于辩证地看待这种矛盾,既保持强悍的笔墨精神,又积极引入表现主义的精神及感受,笔墨与笔触交相辉映,使得他的绘画既有一种宏阔的气韵,也有一种扑面而来的遭遇感。”关于色彩表达:“孙博文实际上在色彩语言的表述上有其特殊的构想和雄心,他似乎在努力建构一种强烈的东方性色彩系统,通过色彩表述往中国画语言里注入一种精神表现的强力,他的很多作品明显呈现出对中国画原有‘墨分五色’理念的反驳与颠覆。”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书画》杂志副总编辑任君伟读过孙博文的画作后,欣然撰文《水墨倒在宣纸上 任其纵横任其染》。文章题目取自博文先生的诗句,开篇便借用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比拟孙博文的画境,欣赏之情溢满字里行间:“我认为孙先生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对景写生,而进入了一种以意构象、以山川言志的创作状态。正因为他胸中有丘壑,能写天地造化,抒发沧桑情怀,所以他的作品才呈现出了气象万千的景象。”
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的《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副秘书长孙欣对于太晚才认识到前辈孙博文表达了遗憾。谈到观展感受,她直言:“生猛中有奇崛、绚烂中有真朴,在他的语言特性所释放的感性力量中,我们不难发现孙先生的性情、以及他与齐鲁文化、传统文脉、所处时代的精神关联。”孙博文的晚期山水作品尤为打动孙欣,她说:“(孙博文的)山水画创作凭着一腔孤勇,放笔大写心象,设色的戏剧性尤其出乎意表,浓烈的情感张力灌注到文人画的笔墨精神中,显现出介于无序与有序之间的辩证张力,与同时代人拉开了距离。”她还撰写了文章《诚敬天地以生赋彩》,探讨孙博文的彩墨艺术,她认为;“‘以生赋彩’是孙先生艺术创作的核心命题,极具辨识度的艺术风格,使他区别于同时期的诸多创作者。”
“我在展厅中更强烈地被顶天立地的尺幅和孙先生非常浓烈的表达所打动,这种浓烈和震撼的根在哪里?”发出疑问的是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学博士郝青松。他认真思索后撰文《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孙博文的生命异象》,回答了自己在研讨会上的设问。文中说:“孙博文先生即是如此,颇有一鸣惊人的气势。他的山水画不落窠臼,不纠结笔墨,在丘壑和色彩两个方面频出异象。”“(孙博文)有一双现代之眼,还有一双魔术之手,用强烈的色彩表达颠覆了文人画的笔墨情调。”他最后总结:“正如曾经是笔墨成全丘壑和色彩,而今孙博文在丘壑和色彩上的突围,也是在成全笔墨,见证笔墨,彰显笔墨。以至于笔墨在孙博文的作品中成为了丘壑,成为了色彩。”
作为此次个展的展览编辑,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也发表了看法。他说孙博文对中国画的泼墨泼彩的语言方式的拓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孙博文美术史的时空,他认为:第一个时空是孙博文和张大千、朱屺瞻、刘海粟的联系;第二是孙博文和赵无极、朱德群的关系;第三个时空是孙博文和井上有一、白发一雄还有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波洛克的连接。
中央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美术学博士陈青青全程参与了这次展览的策划和筹备工作,因此感受尤为深刻。她归纳了三个体会:第一,孙博文艺术中个体情感的强烈介入和高度表达,令她印象非常深刻;第二,在整理孙博文的画作时,她发现孙博文是一位很难得的具有诗书画印四全之能的画家,尤其是他对传统韵味和深幽禅意的表达;第三,她对孙博文晚年的突变感到惊喜,是一次新的发现。
热烈的研讨氛围令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郑岗深受触动,对于山东出了这么一位艺术大家,他感到既自豪又惭愧,惭愧没能及时发现孙博文。他说回去后要积极行动,争取在山东美术馆也筹办一场高规格的展览,继续扩大、深入对孙博文艺术的研究。
03
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得益于收藏家于学松和理论界有识之士的共同推动。那一篇篇掷地有声的发现性的论述文章,使更多的人知道了孙博文,领略到他的艺术风采。
带着发现的眼睛欣赏孙博文艺术并在展览之前撰写过评论文章的批评界人士还有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商勇,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樊波,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高岭,以及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邓峰。他们几位因故未能出席研讨会,但精彩论述不容错过,且在此一并梳理他们文中的观点,并摘录部分精华内容与读者分享。
商勇先生在文章《众家之裳笔墨印象》中提到:“处于新旧时代交替之间,他(孙博文)的作品有贯通古今脚踏中西的特征”,并且认为孙博文的笔墨语言博采众家之长:“他是从学习现代名家上追明清山水画大师,再以前人的笔墨返照自己的精神世界。”他还强调了孙博文绘画中的情感元素,“因情感元素的强烈介入,画面相对程式化的谋篇布局被不断打破而后又不断被重建,这使山水画的整体观看,从以往的品鉴经验中跳脱出来,使观看者隐约把握到了孙博文扎根齐鲁的大地情怀与心怀天地的精神图式。”最后他充分肯定了孙博文的艺术贡献并对中国传统中以文人趣尚为标杆的审美标准提出了质疑。
《大开大合色幻天地》一文是樊波先生所撰,他在文中表达了对孙博文艺术的文化气质和笔墨色彩的叹服。他说:“他(孙博文)的作品不是表面的好看秀雅,而是北方文化的自然流露,他追求的巨制宏幅的山水格局就是很好的明证,他那挥写淋漓的彩墨势态和厚重的用笔力量也是很好的明证。”
“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特别是其九十年代以后的山水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是高岭先生在文章《青山无限好墨色见超越》中的开篇之语。围绕着这一观点,他从中国和世界艺术史的发展展开论述,并从哲学层面对孙博文山水艺术的超越性做了充分肯定:“孙博文先生在艺术上独具个人特点的大胆尝试,超越同时代的同龄人,打通艺术上的超现实性与自然青山的超越性之间的障碍,为中国大写意山水的创作做出了贡献。”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邓锋称赞孙博文艺术是《一个大写者的生命呐喊》,文章中说:“或许,正是这种隐秘的对抗与情感宣泄的强烈,使他的禅悟走向生命的呐喊,走向绚烂燃烧后的自我安顿。……当传统写意遭遇现代困境,个体的艺术生命该如何书写?孙博文先生以大写的生命呐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04
11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来到中国美术馆,观看了“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并对孙博文艺术做出了高度评价,赞其“底子厚、路子正、天赋高”。陈传席还惊讶于孙博文画作的题诗,几乎每一幅画都有题诗。陈传席认为,这种功力既和孙博文的家庭背景有关,也和后期向蒋维崧学习诗文密不可分。他感叹孙博文学传统不照抄,敢于丢,目的就是要创造自己的艺术。在陈传席的点评中,不乏振聋发聩之音,他说“张大千是理性居多,孙博文偏感性”;夸“孙博文的泼彩比张大千的还要气派。”他还慨叹:“大国必然要有自己的文化,目前我们正需要孙博文这样的艺术和文化……”
在孙博文艺术展举办期间,每天慕名来中国美术馆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除陈传席外,还迎来了众多理论界及美术界人士,其中不乏闻名业内的专家学者,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夏可君教授,中央美院副教授张涛,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杨维民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葛玉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北京画院研究员马明宸,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副主任刘礼宾,中国社科院禅意书画方向博士后、山东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肖建军等人,他们在观展后,将自己的感受记录成文。现摘录整理其思想精华。
《他的名字写在水上》,这么诗意的冠名,彰显了中央美院副教授张涛对孙博文本人及其艺术的尊崇。作者梳理了自北宋南渡以来,中国传统山水画走过的内卷化历程、及对今世的深远影响,高度肯定了孙博文远离主流画坛、专注于自我绘画语言的探索。他语句铿锵:“在媒体与展览日益蓬勃兴盛,艺术资讯可以平面共享成为常态的当下,我们才从刻薄而势利的艺术史中,重新发现了被遮蔽的沙耆,发现了被遮蔽的李青萍,发现了被遮蔽的吴大羽……直到今天,我们发现了孙博文!”并直言对孙博文的欣赏:“孙博文的绘画性情是如此独特,在不经意间追溯了古今,跨越过中西,既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强势背离,其实也是续借了更久远的国画传统。既是对中西绘画的融会贯通,又是在直抒心灵间寻找到了中西方绘画间一个极具视觉张力的契合点。”他最后感叹:“世间再无孙博文!”
夏可君教授格外关注孙博文与禅宗的关系。他在《雄浑中的禅定》一文中肯定了孙博文已经打开了一个雄浑的世界,打开了一个浓丽色彩的大写意世界。他在思考中也提出疑问:“是否在繁复又浩大的精神气概中,还有着野逸禅意的简笔的可能性变化?”最后他断定:“也可以认为孙博文先生的绘画艺术,已经加入大写意的大美状态,他已经打开了天地浩渺与生机无限的世界,他自己已经在其中自由呼吸了……”
杨维民教授感受最深的是孙博文的彩墨山水中氤氲着的“和合”之气。他说:“孙先生作品形式丰富,内涵深沉,气势磅礴,有一种自由奔放间不偏离法度和秩序衡感的‘和’。”“而意境无限广阔,思想无限深邃的画面中又可见包罗万象,慷慨豪迈的‘合’。”他认为:“在笔墨秩序、表现力度、艺术旨趣的当代衍变中,这种‘和合’之法不仅促进孙先生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的演进成熟,符合传统与时代审美,也为中国水墨画在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双重语境中寻找符合自身特征的‘画语权’、重建自设与自叙地位做出了贡献。”
葛玉君教授通过对具体画作的分析,研读孙博文的艺术道路,并从“传统心相”“融合互渗”“流光溢彩”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孙博文的创作历程,他认为:“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注重学术研究、潜心创作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就是他心路历程的良好诠释。而在孙博文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性的创作当中,呈现给我们的则是一个艺术家对传统的突破、对时代的敏感以及内心自我表达的强烈诉求。”
彭锋院长在阐述孙博文艺术之前,梳理了中国画的平淡境界,他将平淡分三种类型——生而平淡、装而平淡以及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观展时他感慨:“孙博文的绘画特别真诚,没有任何装腔作势。”通过系列分析,他总结出:“我们在孙博文的作品中,看到的不是单纯的生而平淡,也不是世故的装而平淡,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20世纪这个艰难困苦又波澜壮阔的时代,激发出孙博文生命的深度。是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的文化,造就了孙博文艺术的宽度。在孙博文的作品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康德崇高的数量和力量。孙博文的画既是时代的印记,又是文化的传承。”
马明宸在《持正中用文质彬彬》一文中,关于孙博文的花鸟画作如是评价:“以孙博文先生为代表的齐鲁画风正是这样一种文质兼具、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所以说孙博文先生的花鸟画艺术不啻为齐鲁之一家,亦不啻为海内之一家。”对于孙博文的山水作品,他认为:“孙博文先生的山水画以意境营造为主导,构图洗练,章法结实,这一点暗合了崔子范先生简笔山水画的气息,但是更加充盈丰富和具有生活的真实感。”而对于孙博文晚年艺术上的创新突变,他赞美道:“这真是一种极其大胆的尝试,是他对自己的勇敢超越和否定,表现出一种令人钦佩的创新和求变精神。”
刘礼宾在观看了孙博文艺术展后,将观感写进文章《野逸而破濒界而新》。他以直白的赞扬打开篇章:“在齐鲁大地的水墨系统中,类似孙博文先生作品奇崛、野逸之风者几乎绝无仅有。”在进一步剖析后,文末他由衷地赞叹:“纵观孙博文先生的一生,他是一位生命力旺盛、创作欲望强烈的出色国画家。他以所感行诸笔端,以所悟践行创作。不屑伪饰,情真意切,表述契合人生,笔下幻化万象。从而突破了地方画家的局限性,为中国画的推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肖建军在《亦真亦幻天机纵横》一文中谈到:“读孙博文先生的画,最突出的印象是:古今中西融汇于一炉,色墨交织以成其乐章;整个画面天机纵横,有亦真亦幻之美。”作为社科院禅意书画方向的博士后,他尤为关注孙博文艺术中的禅悟:“他以禅的精神,画他精神的自由高蹈,画他自己的水墨幻境,那正是他的一方自由无碍、壮丽奇幻的心灵净土与生命宇宙。”还说:“他的诗,禅意盎然,他的画,天机纵横。他生命最后几年的画,重彩,巨幅,色墨冲撞,交织,旋动,如云蒸霞蔚,氤氲奇幻,亦如泰山日出,于混沌黑暗里放出光明,生命的热烈与雄壮,宇宙的恢弘与大气,在淋漓地展现。”
为筹办展览,中国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做了很多工作,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揣摩欣赏孙博文艺术,饱览过后更将自己的心得汇聚成文字。如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研究馆员裔萼提笔写就了《万里长空自在天——论孙博文的泼彩山水画》。关于国画色彩,她有一句经典论述,“以“丹青”为名的中国画,却一度无“丹”无“青”。”文中直言:“绚烂,瑰丽,雄奇,博大,是孙博文山水画给人的总体印象。”她说:“以简约的形、明艳的色描绘大山的雄浑壮美,表现自然的蓬勃生机,孙博文在山水画中营构一个自由超逸的诗意所在,那也正是画家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再如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教授朱剑写下《呈本心识面貌得自在显自我》文章,论述孙博文的中国画创作之路。经过层层分析,他得出论断:“孙博文先生最终发掘到了深埋于艺术创作中最本质的内核和秘密。他进一步强化了传统大写意画的体验意识,更加突出了创作的当下性和自由度,创造出前所未见的中国画风格。”并且他认为孙博文的艺术道路,对于构建中国画现代性的价值谱系,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
05
在这里,我想着重提一下著名艺术批评家、美术学博士、策展人高岭先生的论述文章《以视觉的超现实性向自然之不朽致敬——现代山水画转型的杰出人物孙博文》。高岭先生在展览之前看过孙博文先生的现实画作,并撰写过文章《青山无限好墨色见超越》,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已经做过介绍。或许他认为那篇文章还不能完全表达孙博文艺术带给他的启迪与思考,展览结束后,高岭先生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大框架下,立足古今水墨艺术发展与变革的维度,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梳理了孙博文的艺术历程,并思考总结其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然后花费半个月的时光,精心打造出这篇洋洋洒洒一万五千余字的精彩论述。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展现,且摘录最后一章,那是高岭先生对孙博文先生呈上的敬意:“追想二三十年前孙博文先生在他面对的众多可能性中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己的视觉表现方式来塑造自己,同时也塑造了他和作为世界的自然的关系,这足以证明水墨山水画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是需要有笃定的信心和敏行的勇气,更需要有宽阔到海纳百川的胸襟。青山不负人,只是未到时。博文先生安息,您俯仰天地、筑艺攀登的身后,必将有更多的后来者,也必将绘制出更加壮丽的图画。”
一边拜读整理众家之文,一边欣赏博文先生的画作,感觉周身都笼罩在淋漓异彩高华超逸的大美境界中。那些闪光的分析研讨与博文先生的璀璨艺术相映成趣,让我们对博文先生的画作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成就了我更深远的思索。简单的几句摘录,或许无法体现专家点评的精华,感兴趣者,可以关注“卢乡书院”公众号,查看所有的专家评论文章。本人自觉从这些文章中获益匪浅,我想认真看的每一位,都会有所得。
一言以蔽之:先生有幸,得遇人间伯乐;世人有幸,得见先生华章。
最后,借用范迪安先生的话做本篇文章总结:“他(孙博文)的绘画,用色单纯明睿,透溢出蓬勃的时代文化生机,也显现出歌咏自然,舒心畅意的艺术情怀,并蕴含齐鲁艺术精神,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世间再无孙博文!(张丽娟)
孙博文画作
《长空降瑞》 361cm×143cm 纸本水墨 2001年
《青峰碧翠峡岭新》137cm×69cm 纸本水墨 2002年
《山色云容泼墨深》414cm×144cm 纸本水墨 1998年
《乱云深处禅意浓》412cm×143cm 纸本水墨 2002年
《长空万里自在天》 212cm×96cm 纸本水墨 2002年
《群芳满园》411cm×143cm 纸本水墨 2002年
《野村无处不春风》 136cm×68.5cm 纸本水墨 2000年
《秋色美好近人家》179cm×96cm 纸本水墨 2002年
《千崖秋色》178cm×96cm 纸本水墨 2000年
《灵山多秀水》137cm×69cm 纸本水墨 2002年
《求禅天地间》405cm×95cm 纸本水墨 2002年
《秋色漫山歌声醉》181.6cm×97.4cm 纸本水墨 2001年
《流水孤桥风雅家》69cm×128cm 纸本水墨 1996年
《风吹万木春》273cm×68cm 纸本水墨 2000年
《涅槃》 358cm×143cm 纸本水墨 2001年
画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