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历程中,特别是在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画发展的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志在传承中国画艺术传统,又立志开拓创新的艺术家,他们中有许多已经为我们所熟悉,在画界,在社会,对他们的艺术风格、语言和探索的精神、历程都有比较高的认知。但是也有一些艺术家,他们的实践、经历和成果还不太被社会所了解,甚至在画坛也不完全被认知。我想孙博文先生他的人生和他的艺术,就属于今天我们还认识不足的一位。在于学松先生的努力下,孙博文先生的作品越来越汇集起来。当杨卫先生一次向我介绍孙博文时,我觉得我对孙博文先生的艺术还是一个盲点,我想肯定有很多画界的朋友都是这样。但是随着对孙博文的画作看的次数越来越多,我感觉到这是一位值得我们再认识,值得做更多的学术研究的画家。也特别感谢邵大箴先生、刘曦林先生,很多理论家们,也都有这样的感受,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孙博文艺术的历史的境遇,他的创作特点,特别是他的艺术精神给予很好的评价,因此举办一个展览,让同仁们、公众们更多地认识孙博文的画风、研究的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我今天在这里就不更多的展开学术评价,但是至少有三点是可以体现这个展览的意义:一个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推动了中国画家时代的变革,在孙博文的艺术,特别是在他的晚期,可以看到时代与艺术家的关系;第二,中国画艺术一定要从弘扬传统的基础上走向当代和个人的创新创造,这涉及传统与创新的意义,在孙博文的作品中也很好地体现出来,我们称之为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正道;第三是对于20世纪百年来的中国画大变革的趋势和不同时期的特点,需要有更多的艺术案例来加以丰富,由此构成我们对艺术史更加完整的了解和书写,孙博文的艺术正好是能够在这方面充实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书写。(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孙博文的艺术打开一方别开生面的景象
中国山水画传统积淀深厚,历史悠久,形成了独具中国审美价值的文化体系,20世纪以来,中国画坛充满着新与旧,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冲突,这种大的文化背景映衬的焦点便是中国画的现代变革。如何从传统中国画的经验中脱胎演变,形成既有民族艺术内涵、又展现时代精神的视觉样式和笔墨语言,成为画家们思考最多的问题。在这方面,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探索打开了一方别开生面的景象,他在山水画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和发展,既有传统的来路,又兼取西方绘画中益于表现的方式,凝结为具有显著个人特点的彩墨山水画风格。在晚年时期,他的创作更是进一步朝向抽象化的大写意格式,在表现上臻于化境。在不断锐意进取的过程中,孙博文先生的艺术透露出蓬勃的时代生机,也呈现出歌咏自然、舒心畅意的艺术情怀,蕴含着齐鲁艺术精神,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涅槃》 358cm*143cm 纸本水墨 2001年
孙博文出生于山东莱阳一个山明水秀的小山村,恬静俊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他的艺术志趣,也为他营造了得天独厚的艺术创作条件。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孙博文自小受家族熏染,沉养于丰厚的文化氛围之中,造就了他坚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和画学修养。自小的生长环境与家学的耳濡目染使得孙博文在日后的中国画创作中有着一种天然的灵性,也体现为一种暗含于心的文化修养,形成了他不拘一格、吐露胸臆的艺术性情。对于中国画坛来说,这位大家了解和认识不足的画家始终秉持一份特别的情怀和特别的追求。
《春烟含翠自芳菲》 222cm*96cm 纸本水墨 2002年
孙博文的艺术具有鲜明的革新意识和时代面貌。20世纪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者都以奋发的精神表达着对祖国山川和自然风貌的热爱之情,孙博文也是这样。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册页小品,孙博文的作品都给人以赞颂祖国山河的盎然美感,洋溢着蓬勃的时代生机。他笔下的山水构图新颖,气势如虹,尤其是他最为典型的大尺幅作品,如《山中悠然入道深》、《山高秋水长》、《青山欲共高人语》等作品,都是高达数米的鸿篇巨制,以或高耸、或平远的视角打破了原有山水画沉静内敛的传统风格,运用大场景的宏观构图营造出可观可游的水墨天地,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他艺术醇熟时期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更是运用大面积的色彩渲染,与墨色交融呼应,浑然一体,使得画面具有墨彩淋漓的苍润之态,充分传达了民族精神内涵与时代风貌,形成了他为祖国山河立传的独特审美道路。
《山中悠然入道深》399cm*97cm 纸本水墨2000年
《山高秋水长》 359cm*96cm 纸本水墨 2002年
《青山欲共高人语》 399cm*97cm 纸本水墨 2000年
孙博文的艺术具有师法造化和物化于心并重的特征。纵观他的大量巨幅作品,可见他始终对天地造化葆有充沛的热爱之情,尤其注重取法自然,在自然和生活中汲取创作的源头活水。他长住崂山脚下,胶东特有的地貌特征带给他特殊的创作灵感,他也巧妙地将山海结合的云气和雾气融入画中。他的作品不仅呈现出丘壑之美,兼而有之的是对于茫茫海景的视觉感受,这也成为他艺术语言和笔墨个性的突出体现。除此之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孙博文一直在沂蒙山区的小县城从事基层群众艺术和美育工作,在没有干扰的环境里沉潜创作,笔耕不缀,这一段经历也丰富了他的创作视野,为他的艺术创作增添了生趣盎然的田园气息,使他的笔墨更为稳健洒脱。从他的花鸟画作品中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对生活的观察以及细致入微的描摹,田间地头,半蕊疏花,禽鸟虫鱼,都充满了自然朴素的氛围,处处洋溢着房前屋后平凡而恬静的生活气息。
《荷塘鸭戏》 179cm*48cm 纸本水墨 2000年
孙博文还是一位博学兼修且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对于大多数画家而言,兼备诗书画印“四全”之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孙博文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在“四全”上充分结合,其诗文格调朴实清雅又兼具禅机,在他的大量题画诗中传达着对万物生灵的感怀和自身的处事哲学,如“乱山深处禅意浓,潺潺泉鸣杜鹃声;茂松成烟添意思,棋翁忽闻灵云生。”又如“乱云深处有高师,糊涂切相任天机;试看拖泥带水笔,正是禅意即悟时。”清代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有言:“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孙博文的题画诗既点题了画面立意,又使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丰富了作品的形式语言,也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美感。他的书法、治印也融汇贯通,与画面交融互生,豪迈的书法风格与放笔挥洒的画面意境相辅相成,充满超脱朴华的意趣。
《山高生灵云》 137cm*69cm 纸本水墨 2002年
孙博文先生在山水画的探索中赋传统绘画以新意,建构了宽广丰厚和具有现代性的笔墨语言,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这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并将部分作品汇集成册,得益于多方面的支持,也得益于卢乡书院于学松先生的大力推动。通过于学松先生不遗余力地寻访和收集,孙博文的艺术世界得以呈现,让画坛有了一次新的“发现”。通过系统梳理孙博文六十多载的艺术理路,为当下艺术家特别是中国画家提供了一个可资交流的学习契机。孙博文的艺术图景是一种淋漓挥洒的自然华章,他以诗意的画境进行古与今、中与西的交融,达到自然造化与精神世界的交织,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中彰显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新路。(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天边云重似火烧》360cm*144cm 纸本水墨2001年
孙博文作品欣赏
《横舟有禅意》 38cm*98cm 纸本水墨 2002年
《禅意自在云深处》248cm*124cm 纸本水墨2001年
《梅开五福》 179cm*48cm 纸本水墨 2000年
《芬芳满园无限春》 402cm*96cm 纸本水墨 2002年
《燕子归来桃花红》 38cm*98cm 纸本水墨 2002年
《烟云万象大泼彩》247cm*123cm 纸本水墨2001年
《霞光万道入水中》 212cm*96cm 纸本水墨 2002年
《泰岱幽居》 90cm*90cm 纸本水墨 1998年
《禅意入画白云深》363cm*144cm 纸本水墨1999年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很高兴能够跟各位策展界、美术史论界的同仁们在一起进行交流,也是机会难得。刚才尚辉先生已经把他对孙博文艺术的认识做了很好的阐发,实际上在这个展览筹备的过程中,多位包括在座的先生都对孙博文的艺术做了不同角度的评论和评价。一个是论,从孙博文艺术的一些重要的特征里面展开对中国画当代探索的论述,同时也对孙博文艺术的成果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我想我们美术理论的工作就是要不断从历史已有的现象中进一步深化认识,并要从我们原来了解不多的或者是新认识的对象中去思考艺术创作和时代文化的关系,这是有价值的。
我觉得今天孙博文的展览得以开幕,一方面是山东美协、山东学院、也包括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几方面共同合力形成的,也包括在座的许多的理论家、同仁们的共同期许,也是来推动对一位艺术家的研究。
在展览筹备的过程中,我得以看到一部分孙博文先生的原作,也加深了把这个展览办好的信心。说实在,今天办一个中国画的展览是有难度的,因为在这样一个图像时代,我们眼睛的要求是很高的,举办个人的展览如果没有比较充分的历史文献或是有新的作品是不容易的,但新的作品又由于缺乏原有的视觉阅读的经验和准备,它也不容易产生很好的认知效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还是有不断加深认识这样一个感受,一方面是于学松先生特别不容易,他就在筹备展览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四方寻访,努力搜寻,能够使孙博文的作品越来越多地汇集起来。他说目前有1000多件至少是大几百件。但由于没有来得及把孙博文所有的作品摆开来,这里就有一个难题,怎么使孙博文的作品分类,在分类中更分题材、笔法、墨法、彩法等等,还是可以做一个更深入的关于对象存在的分析。这还来不及做,也由于展厅的空间高度所限,很多大作还不能展现出来。所以这次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应该是一个开始。好在,美术评论界、理论界,我们的同仁们非常具有慧眼,虽然没能够全面看到孙博文的艺术,但是能够根据自己的评论经验,特别是把孙博文摆在历史时间和他的那个时代的位置上来进行思考,我觉得这就为我们加深了对20世纪最后20年,也就是改革开放到孙博文去世的2003年这段时间里,对中国画坛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外来、画家个人与地域文化,从这些关系中可以更多的抽取出值得研究的线索,这是有意义的。
简单说,我就感觉对孙博文来说他至少是有两次超越。一次就是他如何从比较传统的中国画教育的这样一个基础上走向更宽阔的吸收有关表现的、外来的艺术因素而形成一种超越。我想一个受过比较坚实的传统,特别又在比较坚实的齐鲁文化的传统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画家,要实现自我突破是很不容易的,孙博文首先做到了这一点。这一点的动力,我不了解具体的动因,但至少说改革开放以来整体的文化氛围是有作用,甚至可能有直接的作用。第二次突破或者说超越就是从他开始泼彩彩墨的情况下更多的进入了自由表现的境界,这点也是这次一个很新的发现。尤其是刚才张望主席点到的一些作品我特别有同感,他能进入到一个更加自由的、把传统和创新更多的融合的这样一种语言的表达上,我觉得这里面就有很多更属于他个人建树的方面。可惜他还是人到中年离开了人世,可能有很多他想表达的,不仅是属于原生态、原发的,还有他慢慢积累起来的一种新的,可以称之为图式系的东西,还没有能够完全创作出来。但至少可以看到他的两次突破和对自己两次超越的轨迹。
好了,时间关系,请大家多讲,我就粗浅的补充谈一点,谢谢大家!(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画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