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诸多形式中,书画是最需要“书卷气”来滋养,来充实,来升华的。一个书画家,如果没有深厚的学识修养作“底气”,其笔下的心灵抒发则难免意气浅陋,格调低俗,难以登大雅之堂;相反,如果有着丰厚渊博的学识修养,而且在笔墨方面进行严格的习练,那么他的作品即使信马由缰,率意而成,也必定会内蕴丰富,意旨旷远,涉笔成趣,意味无穷。宋代大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劝戒他的儿子说:“汝果学作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是什么?实践说明,就在于一个人全部的人生阅历和不断积累的文化素养。这一现象,在我的挚友、画家孙博文先生的书画艺术实践中又一次得到了充分而有力的印证。
孙博文先生于一九三八年出生于山东莱阳富山西村,自幼酷爱书画。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在校期间,曾师从关友声、黑白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接受了中西绘画技法的严格训练。三十多年以来,他潜心于中国画研习,系统地临暮了宋、元、明清以来各派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并在重点师承齐白石、吴昌硕、朱耷、徐渭、石涛等名家之后,致力创新,陶熔出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十五年前,他带着画作拜访了北京许多画界前辈,得到了一致的称许。郭传璋、周怀民、董寿平老先生盛赞博文是画坛的后起之秀,是一颗璀璨的新星,前途无量。
一九七九年,孙博文拜入崔子范先生门下学习大写意画,孜孜以求,深得子范先生的笔意和墨法。
十数年后,博文先生又致力于对张大千泼墨泼彩画法的研习,八年如一日,笔墨色彩日趋升华。
艺术是无止境的,探索是无穷尽的。为广交艺友,切磋画艺,博文先生于九三年徙居青岛。
日前去博文先生在青岛的新居汝阳山馆赏画,不由得惊喜难禁:他的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气势越来越博大,笔墨越来越奔放,给人以惊魂摄魄般的震动。那么雄浑,但底气却愈加充盈;不似中有似,形象却愈简愈整;用水抑或更多,但冲拓的墨痕却分明更华滋,更斑驳,更有金石之气;依然注重于构成,但张力却愈加雄强,且能自然迹化于随机挥运之中,使美学概念的写意艺术的随机性、抒写性、严整性、精纯性的统一,在他的笔下得到了美妙的契合。
博文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不求形似而重神似,所以能画出生物的神气和灵性,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也。
在传神的基础上,他的花鸟画更倾注一个“情”字——在绘画中注入作者的主观感情,按照自己的意愿抒发自己的情思、情感和意趣,使物象趋向人格化、艺术化、情趣化。
博文先生作花鸟画,在“神”的基础上,更注重突出一个“韵”字。恽南田说:“传神难,传韵尤难”。传神,从根本上说,还仍是一个如何反映客观世界的问题,是在形之上更高一级的水平上反映对象的内在本质;而“传韵”则要求表现画家所感受到的在形神之外的一些东西——神在形象之中,韵在形象之外。博文先生的画,形神之外,更有一种清逸和浩然之气——雅韵、正气盈溢欲流,并由此生发出一种震人心魄的穿透力。
博文先生的山水画,不但继承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结合了西方绘画的画法,而且在创作实践中更多地体现了自己的体验感受,因而也形成了独自的泼墨、泼彩融合渗透的艺术风格——浑厚华滋。“浑”者,笔墨满纸,浑然一体,虚实照应,妙若天成;“厚”者,笔墨厚重,层次丰富,力透纸背,笔能扛鼎;“华”则墨彩辉映,变化万千,如众芳纷呈;“滋”则水墨交融,满纸活力,所谓“墨气淋漓嶂犹湿”也。
博文先生在作山水画时,与常人不同。他酝酿成熟之后即泼墨挥洒,在纸上大胆甚至是随意地狂涂,根本看不出画的是什么。随后,他一遍遍用笔细心收拾,此时,画幅上山出水现,云淡岚浮,层峦叠嶂,烟波浩淼,鸟分船行,灵迹胜景跃然纸上。这种胸中丘壑妙合天成的画法,都是以其长期对笔墨水色用法的锤炼以及对大好河山的细致观察研究为基础的。特别是他的山水画的逆光画法,确实是发展了刘海粟、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受到了海内外专家的好评。
中国绘画史上,大、小画不能兼擅者不乏其人,而博文先生则既精宏幅巨制,又擅尺页小品,而且挥洒自如,任意纵横,精到入微,各尽其妙。大幅笔墨酣畅,气度恢宏;小品则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笔墨精练,意趣生动。这一切,极能显示出画家的全面功力和修养,教人品味无穷,一如老酒之醇,新茶之香。
纵观博文先生的画作,不似古人,别出机杼,但又时时显露出传统中国画技巧的功力。线条的节奏以及各种墨色的变化,都使人感受到他在出一种新的造型观念,新的墨色观念,新的情,新的意。他特别注重画面、块面之间的对比,墨色的对比以及色彩冷暖的对比,这就与传统的中国画以线为主,单纯的色彩拉开了距离,因此显得整幅画对比强烈、大气、浑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构图上,他大胆地融进了一些西方绘画构图的特点,从而也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现代感。通过欣赏他的一些独特风格、独特语言的作品,已不难发现,博文先生在传统审美趣味与现代审美意识的衔接方面,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与辛勤的探索。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博文先生常常力图用极简略的、准确的笔墨去表现所描绘的对象,努力抓住对象本质特征中质朴美的一面,因此使得他的作品不俗、不甜、不媚、不浮,大气磅礴,格调高雅,朴实浑厚,亲切自然,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他不浮薄、单纯地去追求一种笔墨情趣,而是把笔墨情趣和物象以及自己的审美观念自然和谐地融会到作品之中,并栩栩如生地透露于画面之外。
博文先生不但画艺精湛,而且学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书画之余,又喜诗词。他的诗文词章格高气清,并有一种郁勃浩然之气。由于先生擅于此道,画作多款以诗词佳句,使之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书画并茂。如他题梅花诗:“岁寒莫待春风刮,暗香缕缕透窗纱。平生历尽冰霜后,始作人间第一花。”
中国书画自古以来就有装饰性的传统。诗,尽画之意;书,增画之形;印,添画之色。诗、书、画、印在形式上呈错综之美。博文先生深谙“四艺”之要诣,为使他的绘画更臻完美,亦习篆刻。根据画面需要,他经常以金石为载体,以刀为笔,迂回于方寸之中,妙造汉文字的丽姿奇形,取钟鼎、甲骨文字之古朴雄强,放刀驰骋,所作气定神闲,雍容大度,刀法讲究,风格高古,形成了独特的风韵。
因而,博文先生的画、书、诗、印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构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
丰厚的学识,诸多方面的修养,使博文先生的画作别具韵致——一种充沛的书卷气息自然弥漫升腾;一种文雅的学者风度自由挥洒流露。体现了画家的情趣气质和修养。那笔墨,那气韵很能给人一种从容不迫而又十分精到的感觉。这不仅仅是画家技法修炼的结果,也是画家长期积累的画外功夫所致。所以博文先生的画,当之无愧地属于当今典型的文人画之上品,因为它表现出了学者化、书卷化的取向,所以魅力沛然,具有大家风范。
“腹有诗书气自华”,博文先生的画是他高尚人格,深厚学养在艺术作品中的再现。
十多年来,博文先生的作品被海内外很多报刊发表介绍,并由专业出版社出版,推荐举办个展,也被海内外很多博物馆和个人购藏,为当代中国画坛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只有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他所酷爱的事业时,方能显示出他的性格、作风和功力。(赵彦基,学者、诗人、文艺评论家)
孙博文先生画作欣赏
画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闻,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79年拜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的绘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的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