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界网报道 11月19日下午,79岁高龄的著名艺术家、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济南市政协原副主席、山东省美协原副主席、济南市文联原主席吴泽浩先生携夫人走进文化视界。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董事长梁洪文早早烹茶设座以待,及至贤伉俪莅临,更是倒履相迎以尽地主之谊。吴老非常喜爱曹操诗作,《短歌行》名句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午后无酒,忘年老友以茶代酒,相谈甚欢,胸中畅快不已。吴老近耄耋高寿,却依然精神矍铄、声若洪钟,梁洪文董事长问及平日身体及创作情况,吴老豪迈答道,每日与诗书画为伴,画画、书法、读书无一日敢懈怠。
茶毕,几人一同参观中华艺术空间展列的名家芳墨,吴老更是兴致盎然,看到这里既有多年老友的手迹,又有后辈新秀的力作,便津津有味地俯仰察看、仔细赏读品评。
谈谈走走便到了两网编辑室,吴老与众人再次观摩平生之画作,往事历历,不禁感慨人生有如走马灯,随着岁月流转变幻万千,自己一个地道广东潮汕仔,却已不知不觉中在山东度过了近60年光阴。吴老出生于广东汕头一个美术世家,九岁开始跟着叔父——新中国最早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吴松龄学画,入学后的蒙师是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的高足刘昌潮先生,后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岭南派国画名家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诸先生。
当时毛主席号召“北方支援南方,南方支援北方。”毕业后,吴老遂响应号召,从终年无冬的广东来到了四季分明的山东。吴夫人道:“南方人受不了北方冬日的寒冷,一般不愿到北方生活,因此前后就只有老吴一人真正响应了号召来北方扎根落户,而且硬是将一口粤语练成了地道的济南话。”可想而知其间辛苦不足以言说,但却也成就了贤伉俪“千里姻缘一线牵,只羡鸳鸯不羡仙”的一段佳话。众人艳羡道:“如此说来,毛主席正是二老的媒人了。”吴夫人脸上泛起了红晕。
云间画室笔墨砚俱备,吴老自谦“献丑”,现场挥笔而作《羲之爱鹅图》。只见他用粗笔饱蘸浓墨,重重几笔晕染,一组怪石便盘踞于纸端。随后换细笔,以笔尖迅捷流畅地勾勒出王羲之剪影:天庭饱满、地额方圆,身着罗皂袍、头戴逍遥津,眉眼顾盼神飞、手指纤长挺秀,连繁复堆叠的衣褶都画得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整个人飘然欲仙,当真是魏晋风度、名士风流。
吴老书画俱佳,同时兼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理念,写意画之“写”便与书法同源,“以书入画”更是中国画独特于世界绘画之林的传统,因此用“写”的方式来画画是他的讲究。吴老用王羲之的线条塑造现场为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用书法的线条“写”画。只见他下笔极其迅速,手腕按捺勾转,如武林高手出招;笔锋落于纸面,若凌波微步;墨迹迤逦流淌更似流觞曲水。似书似画、一挥而就,书圣形神片刻间跃然纸上,真正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吴泽浩 《羲之爱鹅图》 2021年11月 138cm×68cm
“有的工笔画家画画用‘描’,有的写意画家其实是‘涂’,胡涂乱抹的‘涂’,都丢失了‘写’的精髓。”吴老感叹,其后,于背景处用淡墨几笔画上茂林修竹、弱柳扶风,四只白鹅蹲坐其间,活灵活现、憨态可掬。
最后添上几组怪石,区别于最初的凝重敦厚,吴老用细笔勾勒边缘,再以皴擦笔法填充石间。只见他将笔上墨汁吸干,用手指将笔毫搓至分叉,先皴后擦,怪石立刻成犬牙嶙峋之姿,尽显粗狂豪迈之态。趁墨迹未干,吴老旋即以极淡的水墨星星点点地轻泼其上。“这种手法叫破墨,以淡墨冲破浓墨、以浓墨冲破淡墨,让画面浓淡、干湿相互交融,达到和谐统一,墨韵由此而生。”吴老解释道,“这样的画面才鲜活生动、有层次感,等画纸干透之后,却还是会产生一种没干的视觉效果,这种‘永远都不干’的效果,才能使画面不呆滞、不死板、不平面,达到‘气韵生动’。”
这幅画尺幅不大,吴老却用尽了皴、擦、勾、染、破墨等等中国画传统手法,人物、背景、花鸟兼美,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吴老教授我们,画画最重要的是“控制”,不能刻意追求尺幅大,更不要一味的“雄浑粗放”,而是要恰到好处,放出去,还要能收回来。画画就如开车,好的车与车手就在于能及时制动刹车。“没有‘刹车’,就缺少清雅之气,就不是‘粗放’,而是‘粗鲁’‘野蛮’!”
最后结尾,用赭石、桑青、朱砂等色为画面几处轻点上色,用色极淡、用色处极少是吴老的风格,他的几处用色,如人物面部、手指、草丛中几点红花都是点睛之笔,最后点上的是鹅的舌头,我们笑道:“人家是‘画龙点睛’,吴老是画鹅点‘舌’了。”吴老听罢哈哈大笑:“所谓‘墨分五彩’,就是要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在水墨画中,用色要‘刚刚好’,‘够用’就好。”
“刚刚好”“够用”也是吴老的生活哲学,谈起“气韵生动”,吴老侃侃而谈,气韵生动是国画“六法”之首,是所有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却很少有人能达到。究其根本,气韵生动首先要有“气”,正气、清气、浩然之气,不是浊气、媚气,更不是金钱铜臭气;“韵”即是笔墨和心情运转在工具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玩得太熟练了”。所谓写意,便是要“笔随意至”“想到哪画到哪”,不拘一格、自然流转,不能被固定模式所拘束,那样便只有“匠气”而不是艺术。正如武学的最高境界,便是“无招胜有招”。
所以,想做到气韵生动,首先要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灵魂”,不能为金钱名利等外物羁绊,“八大山人做到了,因为他无所求”。另外就是要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吴昌硕先生能做到,正是因为他是研究诗文古籍的饱学之士,学养深厚,所以甫一学画,落笔便成气韵生动之境界。“最后,还要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吴老补充道,他自认自己的成就归根结底来自早年在广州美院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以及到山东之后深受孔孟国学熏陶,形成“粤风鲁韵”之画风。“广州美院不但有一套极其科学的教学体系,我的老师关山月院长还遍请全国名家来给我们讲座,浙江美院的潘天寿先生,中央美院的李苦禅先生……这些学贯中西的国画大师都亲临授课,我从其中实在是受益良多。”
吴泽浩 《顽童牧牛》 2021年11月 66cm×50cm
吴老早年多作现实主义题材,以歌颂革命英雄的主旋律作品为主,并于1976年长征胜利四十周年之际,与山东画坛名家陈维信老师重走长征路,后以两年时间创作《长征组画万水千山长卷》,于军事博物馆展出并无偿捐赠。后又作《铁铸抗战》等系列英雄画卷,近年才将重心放在了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的创作上。吴老说,每一位入画的人物都是自己景仰膜拜的先贤,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能让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发扬光大、让更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传统的精气神。因为艺术与人生的的哲学是触类旁通、相互影响的。“如果只是就画画而论画画,这个老师不是好老师,学生也不是好学生。”
王羲之是中国的“书圣”,对中国的书法乃至整个民族文化都有极其重要、深远的影响。其爱养鹅乃古今闻名的文人雅事,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是为“四爱”。“诗仙”的李白曾为这个故事赋诗《王右军》: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山阴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正是王羲之“潇洒出风尘”的魏晋风骨,让吴老深深折服,连同飘逸灵动的中国画风格,既是他一生的追求,更希望通过画作具象地展现给大众。
吴老认为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今天也极其适用,文艺的发展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不能一味追求“拔高”,更重要的是让普通老百姓有机会了解、学习,“这就是我们这些老一辈人的理想吧,就是想画人民看得懂的画,想让全民的文艺素养能可能提高。”
正如吴老最爱的历史人物苏东坡,他从42岁之后便一直过着被贬黜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从不消沉颓废、自怨自艾,而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不但自己苦中作乐,而且每被贬黜到一地,都会尽自己的力量为当地百姓做实事,一生都在努力贴近群众、让普罗大众过上好日子。“东坡肉”的由来便是如此。苏轼在被贬到杭州后,主持修建了堤坝,深受百姓爱戴,被老百姓赠名为“苏公堤”。大家知道苏公好酒,就争抢着送他当地特产花雕酒,结果酒坛堆积满院,苏轼实在喝不了了,便想出了一种红烧肉的改良菜式:不放一滴水,全部用花雕酒炖肉,于是被命名为——“东坡肉”,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就是这种永远为民请命、为民谋福的使命感伴随了吴老一生,也深刻影响着他的画风,这次以耄耋之年走进文化视界,也是出于这样的心理:“我能把自己的人生积累跟年轻人分享,多一个人能从中受益,社会就能多进步一点。”学养风骨颇有东坡遗风,吴老真可谓是:
唯大英雄方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陈雅雯
摄影/徐鹏程 于冬月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