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书法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王羲之。其实谈到扇子书法,还得从王羲之找源头。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东晋时,有一老妇“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据说,在今天的绍兴,还有一个叫做“题扇桥”的地方。我没去过题扇桥,当然也无法考证《王羲之传》中这段记载的真伪,但关于扇子书法的话题,却想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孟鸿声作品
书法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就像“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命题,即使书法家本人也会有不同的回答。可能有人会从技法的角度谈,有人会从美学的角度谈,有人会从哲学的角度谈,也有人会从艺术的角度谈,甚至有人会从科学的角度谈……似乎都能谈出个一二。如果让我说,书法说到底它还是文化,它是最中国的文化。像诗歌、文学、绘画、舞蹈,每个国家都有,只是形式有所差异而已。但是书法,却唯独中国有。可能你会说,日本、韩国也有书法,但他们那些,从形式到内容,几乎都是来自中国。
孟鸿声作品
孟鸿声先生早年毕业于南艺,后由北大研习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是他学术的根,也是他书法艺术的源。深谙东西方哲学、史学、文学,长期专注于书学道统话语的形成与演变、竹书经典人文笔性轴心突破、书法艺术创作的时空审美等系列研究。孟鸿声先生总是将自己的书法创作置于一种宏观大文化的背景下,甚至他常常从东西方文化的会通中,阐述中国文字,以至各个历史阶段的书法艺术。所以我认为,正是基于此,他的认识有深度,他的书写有广度,他的用笔有力度,他的作品有温度。
孟鸿声作品
说到温度,初冬季节做个成扇展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可是,话又说回来,人们用扇子取凉,是扇子的最初功用;时至今日,将书法写在扇子上,那扇子的取凉功能就成为次要,甚至扇子仅仅是作为书法的载体,它的取凉功能不存在了。众所周知,书法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是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存在的。在印刷术发明之后,书法的实用功能逐渐减弱,再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这种功能日渐式微,而它的审美功能则上升为主要;这种审美功能,相对于它传递信息的功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种“无用”。
从书法的有用、扇子的有用,到书法、扇子都失去所谓的有用性,变成纯粹愉悦精神的“无用”,这是时代的变迁,也是人类的进步。前几天布展,与孟鸿声先生谈到他作品中的庄子,也说到“无用”的问题。庄子不是说嘛,“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无材之材,是为大材。”
诸位,是这个理吧?(三木于千巽斋)
“鸿声扇书——孟鸿声书法扇面展”展出作品欣赏
鸿声扇书——孟鸿声书法扇面展
展期:2021年11月8日至28日
地点:魏启后书画艺术馆一楼展厅(济南市马鞍山路52—2号)
策展人:李德生
艺术家简介
孟鸿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文联二级巡视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书协行业建设委员会志愿服务工作部秘书长、中国文艺志愿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主任、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书法专业毕业,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研究生班、西方哲学史研究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