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的礼赞——常朝晖的青绿山水画
常朝晖《桃花源记》中国画 200cm×180cm 2014年
一、生态自然观念的形成
常朝晖自幼随陈维信先生学画山水,集宋、元、明、清诸家笔墨并集大成,从王蒙、龚贤到黄宾虹等近代诸家,集诸家精神于一身,从自然造物、图像程式到笔墨意境都被赋予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由此创造了水墨与重彩相融的小青绿山水风格。
早期创作多以新时代的田园风光为主题,描绘乡村田园的静谧、祥和氛围。他多以小青绿着色,表达一种诗意化的审美意象。画面中的山川林木、飞禽走兽皆是生灵,村屋农舍与人物的描绘处于一种自然祥和的景象。他十分眷恋田园风光,无论是真实的风景还是心中的景象皆是他创作的动力。1994年,26岁的常朝晖创作的《梦幻田园》入选了“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梦幻田园》以现实自然的写生入景,全景式满构图,以牛毛、解索皴的笔法,交替穿插于画面之中,以繁密的细笔勾染生发出自然之气韵。
常朝晖多年游历各地山川,每年多次外出写生,坚持了二十几年,奇峰名迹自不必说,即便是小山小景也能探寻出自然生气。他向往古人游历山水,贵在领会自然生态的精神,在山水之间获得笔墨的灵气。他的山水既不模拟古人,也非客观世界的写实,而是集心中之思跃然于纸上。他的即彩即墨,蕴含东西古今之哲思,为作品增添了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辨。常朝晖画画无须择纸,泼墨挥毫,顺势而成,腕底生风,意不可逮,挥洒出大气象,而后细节处巧思经营,形成一种粗放豪迈与精巧细微的巧妙融合。
常朝晖性格似魏晋的潇洒士人,主张绘画须立足中国传统自然观,当人们面临“原初自然”的时候,要顺应自然,“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1]因此,常朝晖的山水画一直围绕着人、自然、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出发,善以日常生活中之自然融入心中的自然之景,以“观”入画,得山水之“象”,追求意境之“远”。这实则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中之自然的巧妙融合。他认为笔中山水应当蕴含宇宙万物与自然万物,并以“天人”关系为前提,通过笔墨精神将自然万物始于笔下。他的作品彰显出深厚的书法功底,线条朴拙又不失灵动之气韵。
二、青绿山水参与自然生态的转向
近年来,常朝晖把创作重点放在对自然环境问题的关注上,以传统的自然生态观念为出发点,以笔墨图式表现人与自然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境界。
常朝晖2018年创作的《沂蒙早春》是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会场创作的作品。他以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体悟方式,通过“观”山水呈现心中之“象”,追求意味深远之意境。他在“观”自然山水之时,不是随意地看或见,而是综合了眼、身、心与自然保持一种自由状态。可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2]他通过“仰观俯察”的方式赞美本真的自然与天地万物的内观精神,而不是纯粹的描绘自然景象。他的自然山水,“俯观”与“仰观”结合,并与宇宙万物相互联系,隐含着观察四时天象与四时自然哲学之意味。常朝晖这里的“观”是一种参与美学所言的沉浸式审美体验,以天地为画卷,其笔下的万壑千山是在日积月累的游历中生成的。画中并不能看出现实生活中具体山水的名字,画面中的云雾天然粉饰,观山水之势,通过树木、房舍、山居、乡村人家营造清幽静谧的氛围,表达了“仁爱自然”与“敬畏生命”的自然生态观。天与地之间的自然景色都是生命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常朝晖的画既体现了对自然山水的怡情养心,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色彩观与阴阳五行说有密切关系。它有丰富的概括性与象征性,善用色彩理念来表达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从隋唐开始,中国山水画出现了青绿和水墨两大派系,其中青绿山水在隋唐得以盛行,至北宋达到高峰。“随类赋彩”赋予了作品含有多元化的视觉审美法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常朝晖在继承传统色彩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他的山水画将“色”与“墨”分开而论,一是不以“复古”为目的,墨画要抓住线稿和墨色的基本功;二是提倡“以情运色”,将感情注入色彩渲染之中。常朝晖第十三届美展进京展览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为典型代表,这幅画描绘了新时代新农村的美好景象。他将笔下的自然山水体现出新时代的生态意识与文化气息。画面以水墨勾染与小青绿晕染相结合,借助新的视觉图式与语言形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随类赋彩”。既结合了西方的视觉图式与焦点透视,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三远法”,力求追求超然物外的自由之境。
当代山水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一是坚持人自身的自然状态;二是坚持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古代青绿山水追求设色效果,浓且雅致,明且厚重。常朝晖集古代传统绘画之大成,重笔墨之韵,极大地保留了水墨本色,以小青绿为点缀。他追求青绿山水的尚简风格,认为“玄色”是造化自然的最本质颜色,他以主观墨运归纳山石的层峦变化,以浓淡干湿表现层层物象。与中国传统小青绿山水不同,《在希望的田野上》以中国传统水墨观为基础,融入西方的色彩理念,追求中西方色彩间的交融。整幅画面不仅运用石青、石绿还原自然山水的意境之美,而且结合山石的结构,施以重彩,诸如赭石、朱红等色彩的晕染,使得画面呈现出鲜亮夺目、气势磅礴。常朝晖画中的敷色多有“厚重”、“浑整统一”、“色墨交融”的效果。画面的山树多运用湿染法,以墨色渲染为主,遂用青绿逐层渲染,最终融为色墨一体。在染色的过程中,他按照山体结构层层晕染,设色是在墨色基础之上进行平涂式的装饰,并不伤墨色的表达。这幅画承载了古人对自然山水的怡情意境,更多的是体现了画家内心对田园气息的眷恋。
三、栖居家园的生态情怀
常朝晖认为新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遵循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坚持“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田园自然的美好景象表达新时代新农村的美好生活景象。
在2019年创作的《华照图》中,常朝晖非常注重对墨稿的严谨度,强调“笔力”的重要性。笔法和皴法均以墨为主,尤其在画山林树木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变通,重新建构笔墨与敷色的关系。他首先在笔墨结构上强调勾勒与轮廓线,突出线条的走向与虚实关系。另外,他不断融合皴擦的厚度,尤其体现在山石的表现手法上。画面中的山石以干枯笔略勾勒,追求线条与色彩的巧妙融合。以“空勾无皴”的创作技法,用墨线勾勒石头、树干、山峦的结构,不刻意添加皴法,用墨色的厚重表现出树干的苍老和厚润。
《故乡的云》这幅画让观者在感知自然故乡的云时,达到一种“虚静”的状态。面对自然山川和天空中的云,更强调对自然生态的体验性参与。诸如宋代郭熙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常朝晖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不是靠臆想创作心中的自然,而是先后几次深入美丽乡村进行生活体验与写生创作,深入体验北方与南方乡村生活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从而形成内心对故乡的向往。
此外,他的《日出先照图》《新鹊华秋色图》融入中国传统自然生态观规律,将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通过“道”的体现,达到一种“无为”的“常自然”。这种“常自然”是具有“虚静朴素”和本真不加修饰的自由状态。在创作中,他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随类赋彩”,提炼和吸收西方的色彩观和运笔方式,将画面中的迤逦山路、稻田麦地运用统一的块面轻轻晕染,并运用不同色块之间的融色与破色产生一种未知的色彩碰撞。他借助色彩观照内心的真实,表现自然物象鲜活的生命力,并让观者通过色彩的变化去领会大自然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体悟。
结 语
从常朝晖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常朝晖的小青绿山水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与笔墨语言,让古老的丹青焕发新时代的光彩,让青绿山水画注入新时代的生命力。他将内心的生态自然观付诸笔下,描绘出一片“青山冉冉,碧水澄鲜”的静谧优美的自然山水,从画中的自然山水折射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和谐关系。(节选)【张嫣格 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画家简介
常朝晖,1968年生于山东济南,祖籍青岛即墨市。1991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2009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理事,山东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政协常委,中国致公党书画院副院长,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山东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画院创作部副主任,第五批齐鲁文化英才,山东画院青年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