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2周年华诞的日子里,国家博物馆迎来了人民艺术家刘文西老师的个人画展“心中有人民——刘文西作品展”。
步入展厅,他那撼人魂魄的作品是用艺术智慧和终生心血连成的艺术长廊,展示了他为人民、为时代留下的艺术印记,也成为了共和国美术史的艺术记忆。面对这一幅幅丰碑式的作品,令我心潮澎湃。一个艺术家只有心里装着人民,他才能画出这个时代最壮观的图画,只有画出这个时代的典型作品,人民才能记住他。他是人民的艺术家,是因为人民喜爱他和他的画。由此,他的艺术也才能与这个时代一起不朽。
与刘文西老师的认识是我一生的幸运。第一次知道刘文西的名字,是我小时候得到的一本196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人物习作选》,那是一本他30多岁时画的一批陕北人物头像的作品选集。他画的头像,成了我在“文革”中学画的难得临本,我被他描绘得陕北老农的生动形象而感动。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我在各种报刊杂志及展览上陆续看到了他大量的中国画及年画作品,如《祖孙四代》《支书和老贫农》《枣园新春》等,更是令我兴奋不已。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进入山东美协工作,有机会认识了刘文西老师,并在全国美代会及中国美协的工作会上,经常能见到他,遂常向他请教并切磋交流,后来刘老师看到我画的速写非常赞赏,鼓励我要多到生活中去画速写,说你习惯了会尝到甜头,成为创作的常态。孰不知我正是在学习他,沿他的路在走呢。他告诉我,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他年少在上海上学时,由当时的老师王琦先生第一次教导他们去学习的,从此奠定了他走在这条艺术为人民的道路上的坚定信心,他还一直珍藏着王琦当年送他的那本《讲话》呢。60年后,王琦先生见到刘文西时夸赞说,你是当年的学生中唯一真正学懂并坚持走这一条道路的人。
2012年春节,刘文西老师邀请我去陕北与黄土画派的画家们一起过大年。我第一次亲身见证了刘文西老师是如何的刻苦,他每天早晨率先第一个起来,已近80高龄且体弱多病的先生在寒风凌冽中,抓紧每一刻时间去画画忘了吃早饭,忘了休息。由此我们也受他的感召跟随他饿着肚子去写生,但大家一点也不觉得苦,心情很愉快。交谈中他告诉我,现在下来写生算什么吃苦呀,住在宾馆里还吃得这么好。50多年前他到陕北写生,那时没有像样的公路更没有高速路,乘公共汽车也不方便直达,都是搭乘老乡的货车,从西安来陕北要走好几天。那时没有宾馆,是带着行李卷儿和当地的老乡们在窑洞里同吃同住。刘老师是浙江绍兴府人,作为一个在鱼米之乡长大的南方人,过生活关就非常困难,吃惯了稻米的胃要咽下粗糙的小米、玉米饼,还要和老乡们一起打通铺睡觉,不免有虱子、跳蚤,环境非常恶劣,对于这些他都不在乎,只想着把陕北老乡美好的一面画下来,把心中的美感抒发出来,他创造了陕北老农的那种扎着羊肚头巾的沧桑或阳光的艺术形象,成为了共和国壮丽画卷中的黄土高原艺术篇章,也成为了现代人物画史上陕北人物的典型艺术符号。看着刘老师对陕北人物凝神写生时微笑的嘴角,看着他笔下黄土高原的一草一木,使我深深地为他那种对陕北的挚爱而感动,艺术就是这样在这位艺术大家的心中一年年的升华的。
本世纪初刘文西老师老师发起了以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创造时代精品为宗旨的“黄土画派”,2010年我们山东在省委省政府的倡导下也在推动形成“齐鲁画派”,刘老师得知后非常高兴,欣然愿意与我们交流,共同推动两省美术事业的发展。由此于2012年5月开启了“从圣地延安到沂蒙老区——黄土画派与山东画家采风写生”活动,这次活动有两地画家及媒体等80余位参加,采风团成员包括刘文西、陈光健、郭北平、王有政、郭全忠、崔振宽、陈光健等20多位黄土画派画家,和刘宝纯、单应桂、吴泽浩、刘书军、张志民、孔维克、梁文博、曾先国等30余位齐鲁画家。另外,全国不少名家如冯远、李荣海、张松、方土、郭东健、蔡布谷、潘欣信、杜雪松也友情加盟写生队伍。采风活动沿着沂蒙老区的红色路线,以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六姐妹马牧池村、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大众日报社旧址等为主要采风点,寻找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记忆,感受新时期以来革命老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革命老区现在的美好生活,从而进行一次革命精神和艺术精神的洗礼!这次采风活动共一周的时间,在最后一天还邀请了陕西美术理论家程征,专程赶来在临沂宾馆主持了“山东陕西美术发展学术座谈会”,这次活动加强了山东、陕西两地画家的艺术交流和真挚感情,也使我和刘文西老师成为了忘年交。
一路上我陪伴在刘老师左右一起写生、一起聊天,刘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收获良多,随后刘老师还为我写了一篇《写生是画家的一生课题——谈孔维克的生活速写》的文章,鼓励我不断深入生活,挖掘鲜活创作素材,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后来的这些年我曾六次去延安。前几次去延安,都要在西安停一下拜访刘文西老师。记得我最后一次见到刘老师是在2018年6月11日,当时他病得很重已经不见客了,听到我来了破例接见。我向他汇报了我近期的工作和创作及写生情况,他吃力地与我交流,还结合我的作品给我谈及到生活中去写生的重要性,尤其要多画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的场景及事件,这样我们的艺术才会有价值。他还特别关心“推动形成齐鲁画派”,说这应该是一批志同道合的画友,共同为推动一个区域美术发展而做的积极努力,要依靠组织的领导,要坚持反映本土地域的独特文化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一批站得住的作品,有一批立的住的人,这才能成为一个区域的艺术代表,才能形成一个所谓的“画派”。今天,我们看着刘文西先生这一批堪称美术史上的精典作品,回忆着先生那亲切的音容笑貌,使我沉浸在对老人的深深怀念之中。是啊,他人虽然走了,但他的作品却代表他在人间留了下来,代表他向这个他曾经深深爱着的世界、深深爱着的黄土高原、深深爱着的领袖和人民,诉说着他的内心世界、诉说着他和陕北人民的联系、诉说他和这个时代的共鸣。一个艺术家的真正价值,不就是靠他的作品定格他那个时代,留下他那个时代的审美和理想,才为后人立下丰碑,才让后人记住吗。(孔维克,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山东画院院长 2021年10月1日写于北京)
画家简介
刘文西,(1933年-2019年)浙江嵊州人,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美术学院研究院院长、教授。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美协副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