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著名画家张宜谈人物画(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9-02 09:20:25
  我非常赞赏林语堂先生那句话:中国文化之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哲学的、诗性的,是一种充满了浪漫的传统的文化,我觉得中国画肯定要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中国画的核心要义。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绘画这条道路的?

张宜:走向绘画这条道路源于我从小成长的环境,我老家在中国画都潍坊,潍坊是一个手工业城市,民间、民俗的东西特别多,而且画家也比较多。我觉得能作为“都”的城市,像瓷都景德镇、陶都江苏宜兴,它肯定文化底蕴很丰富,而且有独特的艺术符号,中国画都在潍坊也说明了潍坊书画方面的资源非常深厚,我从小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的城市中生存、生活。我5岁受家庭的影响,首先学习书法。潍坊书法氛围很浓,在工人文化宫经常周六、周天举办书法培训班,都是一些知名的书法家给不同人群开书法课。我的祖父辈在潍坊是书画领域的带头人,所以说也可能是受家庭的影响,受整个潍坊文化气氛的熏陶,从小种下了学习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的种子,这是萌芽。

著名画家张宜谈人物画(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

《卧龙图》

小学时每周都有一节书法课,那时候我们写完书法以后,最期盼的是老师能够在我们的大画本上画两个红圈,表明这一篇是写的最好的,通过这些开启了我学习绘画的痴迷之心。

高中时,我上的是美术的职业高中,就是全部学习绘画,然后拿出半天时间来学习文化课,那个时候是跟着现在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全国重大课题创作最优秀的艺术家王珂先生学习绘画。从儿童时代、初中、高中都没有脱离这条学习艺术的主线,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受熏陶。

大学时才正式对中国传统的绘画做了一个全方面的学习梳理,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到了大学,全国著名的张志民先生、梁文博先生、岳海波先生等亲自授课,对我们的学习、对我们吸取中国文化精神的积养,都给予了很多的帮助。老一辈的艺术家,像单应桂先生、于希宁先生、黑伯龙先生等,这些老先生没教我们课,但是他们作为山东艺术学院的一种文化的高山,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大学毕业之后又到了社会当中,先后在报社、媒体、高校工作过,后又经过研究生的再深造、再回炉,一直到现在美协工作,以美术工作者和美术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走到现在。在社会当中的历练和自己内心探索中国画的源头、探索中国画文脉的冲动和想法一直没有泯灭,这是我坚持在这条道路上走的一种坚强的支撑。

著名画家张宜谈人物画(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

《笑对鸟谈天》

记者:中国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张宜:关于中国画的核心思想问题,社会和整个的文化脉络当中有很多解释方法,因为中国画的核心这种外延很大,说到内涵,我觉得它还是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我非常赞赏林语堂先生那句话:中国文化之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哲学的、诗性的,是一种充满了浪漫的传统的文化,我觉得中国画肯定要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中国画的核心要义。天人合一它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画,所有的中国文化都能达到天人合一,但是天人合一有诸多的解释方法,其实也可以解释为天地人合一。中国文化是一种浩然正气、正大的能量,它潜移默化地支撑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追求进行思想上、精神上的纠正,让你不要走偏,一定要做到正大气象,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饱满的人和圆满的人,这是中国文化给我们每个人的一种助力。所以说每一个中国人真正理解了中国文化,就会充盈在天地之间,活得非常自信、饱满、充足、充盈、自由、浪漫、快乐、幸福,所有美好的词语都可以放到作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每一个中国人的这种行为方式。所以说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之花也好,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好,它肯定具有这种属性和这种本能,那么我对中国画含义的定位,应该是既有广义的又有狭义的。其实中国画它聚焦在写意的层面,核心就是写意精神,现在提倡写意精神,写意不仅仅是中国画的写意,中国画的写意它还局限于一种呈现的形式,把它放大到做人做事,中国人是写意的也是诗意的,中国人之间的交流是很朦胧、很含蓄的,彼此之间的交流给人一种谦谦君子的感觉,这种感觉很诗意,我们中国的古人都追求这种方式,它没有极大的冲突性,所以说我觉得中国画的概念就是写意性,充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

著名画家张宜谈人物画(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

《一壶豪尽抛青春》

记者:是否可以和我们谈一谈您的《民族脊梁》?

张宜:这幅画多方媒体都和我交流过,每每谈到这幅画,我内心就有一种激动,一种想掉泪的感觉,这源于刚才说的中国画的核心,也就是中国画想表达什么。先有自己内心的冲动、感动和激动,才有笔下这张画呈现出的一种气象,这种气象里面可能带着一种激情,喜悦的、痛苦的、歌颂的、鞭策的等,就是中国画它一定要有当时情境、状态的出现。

《民族脊梁》这幅画正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举国上下都在做一些大的宣传,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在进行艺术创作。这幅作品的最终成型源于我一位年长好友的一首诗,可能是他从小在部队大院里的生活经历,他是一位有家国情怀的人,在家里看了一部以滕州保卫战为题材的电视剧后,画面中抗日的场景、战争的激烈给了他心灵强烈的震撼,当时即兴作了一首诗,这首诗他晚上微信发给我,我感受到他当时的冲动才有了画这幅画的想法。这幅画画了两个老兵举起他们苍老的手,摸过枪的手,敬过礼的手和建国以后劳作过的手,这手是有历史的信息和历史的记忆的,这两个老兵在退役之后的境遇也不一样,他们虽然都带着记录他们当时建功立业历史的勋章,但是他们两个现在的生活境遇不一样,一个好像在城市,穿着有毛毛领的大衣,另一个还穿着军大衣,虽然生活境遇不一样,但是他们心中都有一种美好的祝愿。记得有的老兵说:“我的生命可以不要了,我些许的希望就是国家不要遗忘我们!”他们的诉求并不高,他们能为了国家命都舍弃了,但是不希望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幸福活在当下的人民忘记他们,能有一点记忆是他们最大的安慰,正是这种理念让我要画这两个人。这幅画是有感情的,我也很欣慰,就是做了一件内心想表达的事。

著名画家张宜谈人物画(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

《民族脊梁》

记者:中国画的基础是笔墨,您是如何做到用笔墨打动观众?

张宜:传统的中国绘画,笔墨是它的基本表达元素,一个层面是技术层面的笔墨,一个层面是诗意表达过程当中的笔墨,再一个层面就是升华的笔墨。先说技术层面的笔墨,大家所看到的中国古人画的那些画,其实都是从他们和大自然生活当中揣摩出来的一种基本的技术规律,是古人的智慧的延伸和总结。山东的大艺术家黑伯龙先生画岱庙、画泰山的松树,他在运笔过程当中带着一种激情的皴擦点染勾勒,画出来以后松树形、体、质都有,中国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形、体、质的表达,并不是简单的笔墨,笔和墨它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在你内心当中,外化成你的一种表达。再来说一说画面诗性的表达,所有用笔墨表达出来的山水的空间,好比说远处的云、近处的水,这种天地之间的风云变化用于山水表达,这是一种诗性气象的表现,这里的笔和墨是相辅相成的,但它是主观的,所以说笔墨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再升华之后,就是师古人、师自然、师造化、师心计。师传统其实就是学习古人,临摹;师自然就是像古人一样拿着毛笔出去对着大自然写生,印证古人的智慧,用你现在的眼光去审视自然,从自然当中挖掘出能够刺激和触动内心的东西,让它生发,这就是我们的第二层面;第三层面是升华,因为中国画最后画面的呈现绝对不是画你眼睛看到的东西,因为眼睛看到的东西用相机就可以解决,我想说中国画应该是脱离了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个世界的,表达自己内心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关照,更深层次的一种艺术表达,就是似与非似之间的那种状态,它应该是更加升华了,触动你内心、触动你精神,让你产生了一种哲学思辨的东西,这是中国文化。中国绘画到最后是要夺其心,这个“夺”是什么概念?就是“抢夺”的“夺”,它是一种极大的能量,直接把你内心抓到画面来,这就是艺术升华之后的魅力,当然这种训练过程很艰难,也根据每个人的禀赋和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情境,才能产生这种作品,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是内心当时到达一种特殊的环境下被呼唤出来,超越了他本人平时作品的一种高层次的表达,不可能画出第二张,因为没法重复当时的心境、环境和情境。(来源:小荷听书)

著名画家张宜谈人物画(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

《真文人》

著名画家张宜谈人物画(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

《不问东西1》

著名画家张宜谈人物画(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

《不问东西2》

著名画家张宜谈人物画(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

《天上楼台山上寺》

著名画家张宜谈人物画(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

《声声解道不如归》

著名画家张宜谈人物画(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

《虎溪三笑》

著名画家张宜谈人物画(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

《济公图》

著名画家张宜谈人物画(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

《静闻鱼读月》

画家简介

著名画家张宜谈人物画(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

张宜,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常务副主席,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并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研修班导师、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