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意佳韵见风骨|黄斌先生书法艺术欣赏
来源: 文化视界
2019-11-16 17:51:57
观赏黄斌老师的书法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黄老师对书法艺术的研习可谓深刻而又全面,真、行、草、隶、篆诸体皆能,尤其以一手精妙的“苏体”行书,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内心理解,同时也树立了他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独特的意象表达。 |
黄斌
艺术简历
黄斌,1962年4月出生于山东即墨。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济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蒋维崧教授。作品历获第一届山东省振兴中华青年书法篆刻比赛二等奖,第二届、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比赛一等奖,“杏花杯”全国书法篆刻比赛二等奖,山东省庆祝香港回归大型书画展一等奖,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三等奖,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一等奖,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三等奖,第五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作品被十数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山东卫视、山东教育台、济南教育台曾做过专题介绍。
编著出版了《硬笔书法指导》、《小学生钢笔字入门》、《抄词写字练习册》(小学五年制教材)、《古代名家碑帖赏析丛书·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山东省博物馆藏珍·书法卷》、《汉字小史》、《黄斌书法作品集》、《黄斌书法》、《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集·黄斌书法》等。
黄斌老师自幼酷爱书法,六岁便开始用毛笔练习写字。极早的兴趣热情在生命之初便拓开了他内心的文化视野,在追求书艺的过程中,也正是凭借那份诚挚的文化初心不断耕动着他求知的田犁。后来,年轻的黄斌拜书法名家蒋维崧先生为师,不仅继承了书法艺术在学术中的严谨学风,更是从勤学苦练的实践中生发出这份古老文化的新含义。
观赏黄斌老师的书法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黄老师对书法艺术的研习可谓深刻而又全面,真、行、草、隶、篆诸体皆能,尤其以一手精妙的“苏体”行书,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内心理解,同时也树立了他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独特的意象表达。
欣赏黄斌老师的“苏体”,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苏轼的书法。作为中国文化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文豪,苏轼的书法意象极为雄厚,其气魄广阔宽博,横斜飘逸的空间透视感极强,字势雄浑犹如滔滔江水从天而降,梭梭凛凛,滚滚不息。其独特的书风契合着苏轼本人的整体修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苏轼·《寒食帖》
北宋时期,苏东坡以一句“我书意造本无法”响彻了书坛近千年。不仅开启了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尚意书风”,更是将书法的发展推向了更为广袤辽阔的创作空间。我们不禁要问:何为“意”?为何要“意”?这似乎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问题,但同时又表现出了一种艺术规律的自然变化。我们大体可以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一些答案。
手机横向观赏效果更佳▼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宋朝尚文轻武,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尤为重视,而书法方面更是崇师尊古,法度严谨不苟。但随着唐楷及印刷术的盛行,宋朝初期的很多文人对唐朝书法法度的尊崇和师承已经到了一个泥古的程度,满目的“法度”,成了文学意蕴外在表达的桎梏,僵化了文人内心的情感抒放,在文学情愫不断澎湃激荡的冲击下,固定的书写模式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此时的苏轼作为文人代表,针砭时弊,提出了众多诸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的精理妙言。可以说苏轼从人品到书品再到人与书的关系上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阐述,把他心中的“意”表达的淋漓尽致。最终,苏轼的书学理论和笔墨实践冲破了时代思维的壁垒,引领着世人朝着“妙在笔画之外”的境界走去。文人心中那早已涌动的情感宣泄如同黄河之水溃堤而出,在笔墨纵横的时空扭转中,绵绵千年。
我想苏轼要表达的或许更像是一种学习精神或者治学态度。法度固然很重要,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但真正的法度不是简单死板的模仿复制,而是遵寻各有的自然之道——山水有其道,草木有其道,而人心亦有其道,人心之道又各含草木、山水之经世情理,可谓道中有道,自出新奇。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抑或是技能,自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苏轼也曾谈到“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但继承并非意味着的一味模仿原来的样子,艺术家应该在遵循艺术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意象表达。在法度之中,生发千变万化的新意,在豪放之外,孕育纵横捭阖的妙理。总而言之,书法家应在书法艺术的法度之中结合内心的情感诉求,形成一种超越自我又回归自我的价值共鸣和个性表达。而“意”便是这一自由精神的独立塑造。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黄斌老师的行书作品,其字以苏轼书风为本体,形质广博又细腻,用笔干净自然,点画轻巧自如,章法虚实相映,字与字之间大小错落,粗细相合,行草相间,偶有牵丝连带,萦绕古意。正如苏轼论书所言,其“神、气、骨、血、肉”具得。整体来看黄斌的行书少了些苏轼的浑荡不羁却又多了些二王的清丽雅致,似于晋韵及宋意之间,觅得了一处朴厚静雅之地,可谓得苏意神骨,披王韵风流。
正如刚才所说,我们看到黄斌的书法在遵循苏轼书法的“法度”同时,不是仅仅停止在外在模仿的层面,而是将苏轼的笔墨精神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实践。其在用笔和形质的煅造中既雄迈豪放又秀雅风流,学苏又追王,取其神采,自出新意。这与苏轼评价柳公权书法——“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乃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黄斌学苏不仅继承了苏字的精神风骨,更是从苏学的妙理真言中萃取出了法中新意。
观摩黄斌老师的其他书体,我们亦可以感受到,他将这种法和意的理解运用到了各个层面,从篆籀到魏楷,从隶书到行书,其用笔、结体、章法无不透露着一种继承与创新的交融,可谓法中有意,意中有法。
黄斌老师的书法追求不仅是一种对苏轼书风的理解和继承,亦是一种对自我书法精神的塑造和拓展。当今社会,不管是书法还是其他的艺术门类,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其实也正是这种法与意的交互发展。可以看出,苏轼不仅给了黄斌雄迈的审美意趣,同时也给了他广阔的文化胸怀,相信在未来的艺术耕耘中,他那颗热情的文化初心一定会盛开出更加繁茂绚丽的艺术之花。(撰文·编辑/刘禄峰)
其他作品欣赏▼
[ 责任编辑:刘禄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