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100年来中华民族由积贫、屈辱走向崛起、自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为牢记党的光荣历史,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在喜迎建党百年之际,我院特推出《齐鲁丹青中的百年辉煌——山东画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美术创作网络系列展》,在山东画院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陆续立体推出百期我省著名画家历年来描绘建党百年辉煌历程和祖国百年沧桑巨变的主题创作,展现画家们用翰墨华彩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风貌。这些跨越半个世纪的作品,既展示了党的光辉历程和新中国建设的辉煌篇章,也展现了山东中国画的发展历程、艺术家作品的动人风采,让我们共同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为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喝彩。——山东画院
《沂蒙六姐妹》梁文博
(2012年山东重大题材画展/2013年中国艺术节)
《沂蒙六姐妹》
局部之一
《沂蒙六姐妹》
局部之二
《沂蒙六姐妹》局部之三
/ 草图 /
人物形象草图
作品水墨小稿
《沂蒙六姐妹》作品草图
用温情笔触描绘英雄人物
——梁文博谈《沂蒙六姐妹》创作
记者:您为何选择《沂蒙六姐妹》这样一个选题参与“重大题材”?您的作品风格一向细腻、温情、唯美,而“重大题材”一般给人的感觉是厚重、悲壮、沧桑,好像与您的风格不是特别吻合。但从完成的作品看,您很好地把唯美的一面与战争的残酷结合在了一起。这是怎么做到的?梁文博:确实,我一向喜欢画比较主观、比较个人化的东西,喜欢描绘种生活感受、一种温情的东西,感觉和主流的倾向不是太搭。山东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会选题材的时候,列出题材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我可选的。一开始我没报,我骨子里对故事性的题材不是很喜欢,我也不太善于画这种题材。我画的家庭系列也好,沂蒙山系列也好,微山湖题材也好,都是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转化成画面,带有自己的情感。从我的画里,很难找到故事性的题材。印象中只有一次——上大学的时候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35周年,我曾经画了一幅《头一个幸福年》,画的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春节,沂蒙山老百姓和八路军联欢的场景,场面挺大,人也挺多。这幅画曾经在《山东画报》发表过,那是我第一次发表作品。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画过带有情节性、故事性的作品。我一直追求的是美好,安逸,平安,一种理想主义的状态。
以上所说的只是个人的偏好和艺术风格,并不是否定重大题材创作。前苏联一些画家、我们有些部队的画家,画了一辈子历史题材、战争题材的画,记录历史瞬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重大题材创作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这代人不画,下一代人再画会比较困难,毕竟我们对重大题材所表现的历史比较熟悉,下一代人会越来越陌生。另外,我们这一代画家很多都是画连环画出身,画这类题材得心应手。当然,年轻画家也可能会有新的想法。比如这次重大题材李勇画的《胶济铁路的创建》,与我们写实的思路差距很大,有点变形,很有意思,既有历史特征,又有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或许这就代表了新一代人的创作风格。后来,负责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组织工作的山东省美术馆馆长徐青峰找到我说,梁老师擅长画美女,就画画沂蒙六姐妹吧。我那时正在琢磨着报铁道游击队,因为我画过《月上中天》等微山湖题材的作品,对那种月光下的意境很喜欢,原本打算根据“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这首歌曲的情境,画游击队在芦苇荡里的作品。但这个题材已经有其他几位画家报名了,我就开始死心塌地画沂蒙六姐妹。
记者: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与一般创作不同的是,需要做大量的功课,做很多案头准备工作。您是如何准备的?梁文博:其实沂蒙六姐妹这个题材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曾经去沂蒙山采风,参观过沂蒙六姐妹的展览,也看过电影《沂蒙六姐妹》。沂蒙六姐妹题材的美术作品一般是画她们的老年时期,六个老太太坐在那里,感觉有些概念化,很难反映当时的历史状态。我想,应该从她们的革命事迹中选择一个动态的点,比如摊煎饼、做鞋垫、洗衣服……我找到电影《沂蒙六姐妹》的光盘反复观看,发现纺线不错,专门去农村买了三架纺车,又找人缝了棉袄,找了模特化妆表现当时的状况。初稿出来了,也通过了,大家都觉得不错。但是,就在定稿准备画的时候,我自己感觉太弱——六个美女在纺线,看上去确实还可以,而且纺车互相交错,产生一种形式美。但我光考虑形式美了,总觉得很难表达沂蒙六姐妹那种英雄事迹。就是几个农村大熳儿在纺线嘛!说是沂蒙六姐妹也行,说是延安大生产运动也可以……容易让别人产生误解。画面尽量直观最好,第一眼就得让大家知道是在干什么。
曾经考虑画沂蒙群众支前的一个很感人的场景——战士要过河,但桥被炸毁了,一群妇女直接站到水里,扛着门板让战士踩着过河。我画了很多小铅笔稿,后来又否了——战士在上面跑,沂蒙六姐妹只有脑袋露在外面,在画面上不能作为重点……我又反复去观看电影,还专门去了一趟沂南县马牧池乡,看了沂蒙群众支前的那些老照片,我突然发现,有一个火线救伤员的镜头,几个人抬着担架从山坡上下来。我一看,这个场景挺好!又想起电影里也有几个从山坡上下来的镜头,很动感,后面硝烟弥漫。我回来就跟艺委会说:那个纺线的我不太满意,虽然你们没否,我自己否了。重大题材我不画则已,要画就要画好。开始着手准备,首先是做两个担架。我专门去沂蒙山找当年的基干民兵,现在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他们很熟练地帮我缠了两个担架。然后开始准备衣服,我到处去农村搜罗老棉袄,买了好几套,还专门找人按照老棉袄的样式做了一套。之后开始挑模特,我从学生中精选了几个比较质朴的、感觉上接近沂蒙六姐妹的学生,当时已经是1月份,学校快放寒假了,但我不让学生走——因为我在等下雪。没等到下雪,先预演了一次,我当了一把导演——女孩们都把老棉袄穿上,两个男生穿上战士的服装扮演伤员,还有两个男生给我当摄影师,就这样在山东艺术学院长清校区的山坡上拍了起来。拍了600多张照片,回去一看我不太满意,“演员”们都嬉皮笑脸的,怎么看怎么别扭——火线救伤员哪能笑呢?拣个下雪天,又拍了一次。这回我先强调纪律——不准笑,谁笑就别拍了!这次不错,比上次更规范、更讲究,很多动作非常生动,回来后感觉很满意。筛选了一些生动而有变化的,提炼了两组人物。
记者:为了画重大题材,您还体验了一把导演的滋味,真是不容易。梁文博:画重大题材就是得当导演,要把它作为一台戏来构思。光凭想象去画,肯定不太真实。导了这场“戏”之后,我脑子里已经有画面了——应该是从上面飞驰而下、迎面而来的感觉。我画的小草图还是一个很静的雪景,后来画的过程中,感觉还是要有硝烟,火线救伤员嘛,还是要体现火线的感觉。几个人物基本都是竖线,硝烟是横着过来的,正好“破”一下。后面加的几棵树,也是为了“破”一下画面。毕竟表现的是一帮女孩嘛,整个调子我还是追求稍微浪漫一点,用了灰紫的颜色。后面的空白,我想了半天,涂个粉红色是合适的,就像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感觉,预示着新中国马上就要来临了。这个画目前来看比较简单,就是硝烟、人物、担架,但我工夫着实下了不少。光否定就否定了好几次:从铁道游击队到六姐妹,从开始的纺线到后来的救伤……我跟徐青峰馆长开玩笑说,不要让我画战争题材,我晕血。其实硬邦邦的、挺男性化的题材我也能画,但最好还是尽量和我以前的风格比较和谐,艺委会让我画这个题材,也是从个人特点来考虑的。那段时间艺委会整天催我,5月中旬要收稿,必须赶快画。我把草图扔在那里一直磨叽。我这人有个毛病,不到那个点儿没干劲。徐馆长来我家一看,急了:“怎么还没动,人家都画完了!”我说:“怎么没动,我棉袄都买了……”“人家都画完了,你才刚买棉袄!”
其实构思有了,构图有了,设计好了,画起来就快了。我为山东大厦画的几张大画,也起到了很大的锻炼作用。整天画小品的人忽然画个大画,很难掌握。画过就知道怎么处理了。大画难在哪儿?看不到整体。这画高四米一,我家地板到房顶只有两米六,我画的时候是卷着画的,整体只能靠脑子控制。记者:从技法上讲,这幅画与您之前的作品相比,有什么突破?梁文博:技法上,应该说是比原来更写意了。我上学时画写意,毕业后在中央美院进修开始改工笔,年龄大了又开始往写意转。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工兼写一掺和,使我的画里既有工笔的元素——比如人物的开脸,接近工笔,比较耐看,又因为平常画写意锻炼得多,还比较能放开。而且画中棉袄的质感,更适合画写意。我一直希望画一画棉袄,后来老棉袄越来越过时了,当代人没人穿了。以前看刘文西、卢沉、姚有多等先生的画,画老农民的棉袄特别多。我始终没有机会画,终于有了这个机会,让我过一把画老棉袄的瘾。这幅画人物太大,必须用很强悍的线把人物包住,这是很难的。这时候我才发现笔头上的本事弱了一点,劲儿不大够了。所以我每天在画之前,先练两个小时的大篆。写完大篆后开始练笔,先把人物的局部描下来,试着长线与书法用笔很好地结合。这幅画用了很多画山水的技法,折带皴、解索皴等等。以线为主的画面,远看却是以体面存在,这样才能发挥笔墨的效应。
创作过程中,我一般是每天画一个人,只有一天画了两个人。每天练完书法借着这个劲儿,一气画到中午,感觉气到头了就把笔放下,下午就倒头睡,看书去,玩去。为什么?就是保持精力,在精力最充足的情况下去画这个人物,表现出最好的状态来。这幅画真正画只用了七天时间。有人问,这么大的画怎么七天就能完成?其实写意画不能画太慢,可以准备半年,但画的时候要气呵成,一笔笔跟画工笔似的就不行了,气就接不上了。记者:画完之后有什么感想?梁文博:画完后首先是觉得总算把任务完成了,交作业了,哈哈。裱好之后送给徐馆长,他十分惊讶,你怎么居然完成了呢?而且还提前了三天!画这幅大画,对我是一种笔力的锻炼、经验的积累,使我掌控大画的能力有所提高。这是从技法上考虑。从题材上,毕竟画重大题材是表现革命前辈一种英雄事迹,来弘扬他们的一种精神展示给后辈看,应该抱着这种心态。通过这一幅创作,既教育了观者,同时也教育了自己,净化了我的心灵。作为画家尤其是人物画家,首先要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老是孤芳自赏,境界就稍微有点偏低了。国家培养一个画家不容易,画家就应该为国家作贡献。现在进入商品社会了,很多画家太讲代价、得失。境界不高,怎么能把画画好?
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蒙阴县烟庄村有6位十八九、二十刚出头的姑娘或媳妇,她们出身苦寒,有的是童养媳,有的是逃荒户的女儿,但她们英勇支前,为子弟兵送军粮、做军鞋、看护伤病员,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她们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沂蒙六姐妹”
快乐生活在新社会的“沂蒙六姐妹”之一
快乐生活在新社会的
“沂蒙六姐妹”之二
快乐生活在新社会的
“沂蒙六姐妹”之三
快乐生活在新社会的
“沂蒙六姐妹”之四
画家简介
梁文博,1956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九、十、十一届常委,山东省美协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主任,山东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