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两会声音丨全国政协委员吴洪亮:再次呼吁解决美术馆人才职称评审难问题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3-06 08:14:17
听新闻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洪亮带来《关于加快推进“全国美术馆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制度”的提案》和《关于在艺术领域加强对残障群体的社会关怀,改善残障艺术人才就业环境的提案》。

两会声音丨全国政协委员吴洪亮:再次呼吁解决美术馆人才职称评审难问题

建立健全全国美术馆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制度

吴洪亮曾在2022年呼吁建立“全国美术馆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制度”,得到了部分省市有关机构的支持,但未能跟上国家快速增长的美术馆行业发展的需求,美术馆专业人员职称评审难的“痛点”依然存在,成为制约美术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吴洪亮今年再次提议加快建立全国美术馆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制度,理顺体制机制,呼吁以“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方式,为美术馆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生态,为进一步实现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吴洪亮认为,美术馆专业人员职称评审难,首要问题在于目前缺乏与美术馆行业相适应的职称评审制度和标准。我国文化艺术人才职称评定,主要依据为《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及《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深化艺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现行体系中的文物博物、工艺美术、美术创作专业,均无法和美术馆行业进行对接,更无法涵盖具体的美术馆管理、策划、公教、研究、典藏等职能,导致美术馆人才评价制度、体系、标准整体缺失。

其次,评审渠道缺失,体制机制不畅。因缺乏参评标准,国有美术馆从业人员只能参照文博系统、美术创作、社会科学等渠道,评价内容完全不符合美术馆实际业务类型;而民营美术馆从业人员更无法进入此渠道进行评价。

此外,缺乏自上而下、全面解决问题的办法。面对美术馆人才队伍问题,尚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系统、有效地解决。目前,仅有少数省市进行了初步尝试,例如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美术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条件(试行)》,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美术馆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北京市建立了“文化创意设计”的评审通道。我国其他各省市,均未形成有效评审系统,各地美术馆从业人员依然强烈要求加快建立美术馆专业职称评审制度的全国标准,保障各地美术馆文化服务发展的均衡性、有效性与持续性。

因此,他再次建议,有关部门对上述问题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文化和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美术馆人才职称建立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建立全国美术馆人才职称评价体系落实到位。

其次,建议精心组织、充分调研,建立健全美术馆人才制度体系。将美术类人才评价体系纳入深化艺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中,将其视为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建议行业主管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专业、分层次建立和行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体系,确保建立健全设置合理、覆盖全面、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美术馆专业人员职称制度。

同时理顺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标准。以“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方式,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理顺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省市美术馆的人才评价标准。

此外还需加强宣传、营造环境。全面加强宣传引导,调动美术馆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在拓展人才成长空间基础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形成专业、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

吴洪亮认为,建立健全全国美术馆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制度,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美术馆行业的进步,更对大力推动全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对内提升全民艺术教育水平,增强文化自信,对外促进交流,讲好中国故事都具有重要作用。

为残障群体创造更加公平、包容的艺术发展环境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近8600万,占总人口的6.34%。在《“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增强残疾人精神力量。

在《关于在艺术领域加强对残障群体的社会关怀,改善残障艺术人才就业环境的提案》中,吴洪亮指出,近年来,残障群体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扶持等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但就艺术领域而言,仍然存在着关注度不够、行业发展不足、保障不均衡、人才就业不畅等问题。因此,亟须从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着手,解决残障群体最迫切、最具体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他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残障群体自身文化生态的深入研究,充分理解残障群体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审美需求,积极开展残障艺术人才的展示活动,搭建线上线下平台,促进多样化、多领域、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推广活动,从而加强社会公众对艺术领域残障群体及其创作的了解,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鼓励残障群体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彰显起文化的独特价值。

2.积极探索艺术行业中与残障群体特点相适配的多元职业发展方向。如开展工艺美术、冰雕、书画装裱与修复等专业技能培训,并匹配实习岗位。促进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中与残障群体相匹配的岗位开发,如特殊群体观众服务等,在发挥其长处的同时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与收入来源,实现群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同时,公共文化机构还可以通过与残障群体艺术协会、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艺术领域残障群体事业的发展。

3.考虑到各地发展的不均衡性、艺术领域残障从业者问题的复杂性,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需要因地制宜,形成“一地一策”的模式。在深入调研和了解艺术领域残障群体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与当地特色资源、产业形成结合,联动艺术文化产业资源,从实际出发,提供个性化、常态化、普及化的政策帮扶。在确保政策实施有效性的同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残障群体的扶植工作。

吴洪亮认为,对艺术领域残障群体的关怀不能仅仅停留在短期的帮扶和救助上,必须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残障群体创造更加公平、包容的艺术发展环境,为实现艺术领域残障群体的全面发展和加强残障群体社会融入作出贡献。

(来源:南方都市报APP·南都文化)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