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户声称银行存款不翼而飞的案件近些年时有发生,近日,建设银行河南平顶山煤炭专业支行就卷入这样一起案件中。
根据受害人储户纪女士及其女儿所言,纪女士从2005年开始在建行平顶山煤炭专业支行存款,至今存款合计约120万元。但当纪女士前往银行取款时,却发现120万元不翼而飞,还倒欠银行13余万。
根据银行调查显示,客户经理董某冒用纪女士身份,使用其个人手机绑定纪女士网银账户,私自转走客户纪女士69.3万元存款用于网赌,另有10余万供董某偿还个人债务等。此外,董某还利用纪女士身份办理了贷款和信用卡供其个人使用。纪女士表示对上述情况均不知情。
目前,建行方面已将董某用于网赌的69.3万元归还到纪女士账户上,另外董某已偿还5万元贷款及4000余元罚金,其余资金双方仍在协商中。
小小客户经理如何做到瞒天过海?银行相关业务人士向记者表示,其中很可能存在客户经理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引导客户办理网银并绑定了自己的手机号,所以客户才对此毫不知情。
此外,有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中老年人的银行账户安全问题解决起来非常棘手,只能依靠金融素养的提升以及金融科技的进步,但落实这些举措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
客户经理私自转走储户69.3万
还以客户名义办理贷款和信用卡
“这是全家人的心血啊!这笔钱不翼而飞了!建行把我的钱弄没了。”59岁的当事人纪女士哽咽地谈起此事。
根据纪女士女儿回忆,她的父母从2005年左右就开始在建行河南平顶山煤炭专业支行存款,前前后后存款合计有120万元。但当2019年底,纪女士前往该支行取款时却发现,120万元不翼而飞,同时还倒欠银行13余万元。
据调查显示,在这120万元当中,有一部分是在客户经理董某的建议下购买的理财产品(这部分资金纪女士表示知情),但其中有69.3万元存款,是直接转账,纪女士对此并不知情。
转账记录显示,2019年3月至10月,客户经理董某分7次通过网银从纪女士账户上转走69.3万。银行通过调查发现,涉事客户经理董某以纪女士的名义,用其个人的手机号码办理了网银,才能够在瞒着纪女士的情况下将存款转走。
除此之外,纪女士通过银行个人征信查询系统信息发现,董某还以纪女士名义办理了贷款和信用卡供其个人使用。而纪女士同样表示对贷款和信用卡毫不知情,并且也没有债权人找上门向其催债。
董某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自己冒用客户身份且挪用客户资金,她将部分资金投进一个名叫“彩运8”的赌博网站,其余资金用于偿还其个人债务。
目前,储户纪女士女儿称,经媒体报道后,被转走的存款中已经有69.3万退还,这部分是客户经理董某用于网络赌博的资金,而另外还有10余万存款被董某用于个人使用及归还贷款,这部分资金还未退回。
此外,经纪女士及其家人查询,董某已偿还用纪女士名义办理的贷款5万元以及罚息4000多元,但是信用卡的资金情况还需要和银行确认。
目前,建行河南平顶山分行纪检部门仍在对涉事客户经理董某进行调查,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视调查情况依法依规对董某进行处理。
客户经理如何能够只手遮天?
银行业务人士:或存在引导办理网银的情况
小小支行客户经理,竟能瞒着客户轻松转走几十万的存款,还能冒充客户名义办理贷款和信用卡,这样的操作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那么,客户经理董某是如何完成这一系列操作的呢?为此,记者采访某国有银行业务人士,其表示:“目前,银行为客户办理网银有很严格的内部控制流程,不仅需要客户持本人身份证到场,还需要进行人脸识别,所以不是当事人亲自到场基本上很难成功办理网银。”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是在2015年前后才逐步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业务办理中,但纪女士是从2005年就开始在涉事银行进行存款,这中间是否存在银行信息技术更新所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呢?
对此,上述业务人士表示:“各家银行的信息系统都是花了几十亿的大价钱打造的,在银行系统更新的同时也会对以往的一些信息记录进行升级,再差的系统也不至于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所以历史遗留问题是不太可能存在的。”
那么,董某究竟是如何在纪女士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出了网银,同时还绑定了董某自己的手机号呢?
银行业务人士继续回应称:“有两种情况是最可能发生的。一是纪女士其实清楚自己有网银,并且将网银交给客户经理打理,这种情况在银行个金条线中很常见;二是在纪女士前往银行办理业务时,董某利用信息不对称,引导纪女士办理了网银,但纪女士可能因为对银行业务不熟悉,确实不清楚董某为自己的账户办理了网银。”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往往要求客户在银行各项业务中的预留手机号必须是本人持有,那么董某又是如何冲破这层封堵的呢?
上述业务人士称:“虽然银行普遍要求客户预留手机号的持有人必须与客户本人一致,但实际上部分银行的内部系统和电信运营商并未联网,这也算是一个客观因素导致的风控漏洞,而客户经理熟悉本行系统,就可能存在利用信息不对称为之的情况。更何况手机号码实名制也是近些年才强制实行的,在此之前银行确实很难管理客户的预留手机号。这是典型的监守自盗。”
不过,该业务人士同样表示,上述内容也仅仅只是根据现有线索的一些猜测,具体情况如何,要以建行和相关部门的调查为准。
工行也卷入类似事件中老年储户账户安全问题很棘手
记者注意到,近期工行也卷入了类似的事件中,今年已65岁的付先生向媒体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2004年,付先生在工商银行开户,并存入一笔13万元的活期存款。但当2018年付先生和家人一同去工行取钱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账户余额已经没多少了。
一头雾水的付先生向银行讨要说法,而根据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提供的材料,付先生在工行存入13万元后第二天,有人以他的名义办理了一份分红型的红双喜双全保险,投保金额恰是13万元整。不过,付先生表示自己只办理了活期存款业务,此外并没有其他任何业务。
另外,2007年12月,这笔保险被退保后,投保金并没有原路返回付先生的工行账户,而是存入一个当年新开的账户,几天后这笔钱就被人取走了。
根据银行提供的交易材料,取款人并非付先生,取款凭证上的签名是“付建平”,据了解是付先生所在村镇的另外一位村民。但当媒体记者联系到付建平时,其却称对此毫不知情,也没有取过这笔款项。
同时,当付先生向新华人寿保险南昌中心分公司求证时,工作人员查询发现,2004年以付先生名义办理保险的人留下的签名是“付坤坤”,但当拨通当年留下的电话号码时,电话那头却称自己不是付坤坤。
目前,保险公司仍在调查以往的原始单据,但对于保险退保时保金为什么没有退回付先生的账户,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没有作出解释。
相比于建行河南平顶山煤炭专业支行的事件,付先生经历的这起事件更为离奇,甚至都还找不到始作俑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起事件的受害人——纪女士和付先生的年龄都比较大,即使是追溯到两人刚刚开户存款时的2004、2005年,两人也都是四十多岁。中老年储户的账户安全问题,似乎是此类事件频发的根源之一。
对此,记者继续采访了银行相关人士,其称:“好比于屡禁不止的电信诈骗,中老年人的银行账户安全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这些问题解决起来是非常棘手的,同时也很难从源头去治理。”
不过,这位银行人士也给出了一定的建议:“我们能做的:一是动用社会力量提升中老年人的金融素养,尤其是金融安全知识、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二是依托于金融科技的持续进步,尽力保证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能够做到滴水不漏。但真正要落实这两项举措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